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研究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培养模式上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专业上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工学硕士研究生则培养成为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全日制专业硕士侧重于实践教学;而工学硕士侧重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在质量评价体系上,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以企业实践评价为主,结合学术论文和导师评价;而工学硕士应该以学术论文为主,结合专利、导师评价等。目前招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因此在学生培养上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采取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最终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研究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培养模式上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专业上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工学硕士研究生则培养成为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全日制专业硕士侧重于实践教学;而工学硕士侧重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在质量评价体系上,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以企业实践评价为主,结合学术论文和导师评价;而工学硕士应该以学术论文为主,结合专利、导师评价等.目前招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因此在学生培养上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采取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最终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的一种专业学位制度,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顺应科学技术发展及世界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的重大变革.为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本文多方面,多角度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改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结合具体实践,从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链各环节过程管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建立健全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等影响培养质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社会及国家对电力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作为支持电力行业的主干学科,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依托电力行业,创办具有电力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在工程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从知识产权、涉密管理等敏感问题出发,化解矛盾,提出了提升校企合作教学效果的切实办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经验总结与探讨,为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我国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据国家所下达的一系列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体地位,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流模式。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对建立健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强调实践和应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师资力量、课程设计、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得到了加强,其规模也在持续不断增长,这就给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通过较为全面地分析论证,提出了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增加就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就毕业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效果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创新。在总结前两年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从课程体系与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导师队伍的培养与评聘、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与抓好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初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性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初探了其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实行双导师制、实施新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等,力求构建和完善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高低对我国工程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都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所以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质量保障机制的实践和研究都处在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在借鉴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经验的同时,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应在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创新培养模式和吸纳社会资源的方式,切实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我国机械工业和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我国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造成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路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自教育部2009年推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以来,如何提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教育质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从分析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学位及工程硕士的区别入手,对依托学校科研优势、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改革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突出应用特征、推进"双导师"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导师的作用等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背景下,专题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现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佳木斯大学专业学位培养实际,立足机械工程专业特点,对培养过程中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校企联合培养、双导师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强化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的重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双导师队伍建设与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以期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析了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针对电气工程领域(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际,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经过培养实践,在构建“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探索了一些做法,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陈兴文  刘燕  马斌 《中国电力教育》2013,(14):154-155,170
针对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分析了基于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类型从工作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制定、双导师制、实践环节及日常管理与资助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和具有实效性的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面向特定社会职业培养高端专业人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社会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进步的今天,如何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探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措施,提出在课程教学中加入企业选修课,加强科技竞赛在研究生一年级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调整实践教学与科技竞赛奖励办法,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