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安康供电局对生产技能人员以"师带徒"培训模式.由初级向高级梯级开发.不断提升技能水平的具体做法.该模式创新性地导入人力资源职业开发理念,发掘传统培训手段的价值点,推陈出新."师带徒"培训模式的实施在安康供电局生产人员技能培训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一个常态的职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师带徒培训管理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带徒培训由来已久,它历经千年的传承、延续,虽然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点,但其主线始终没有变,因为它是引导和培养高级蓝领的有效途径。文章对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师徒制,使其成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让师傅和徒弟在日渐完善的机制下作用最大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4.
5.
6.
供电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创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电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介绍了厦门电业局在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方面的具体做法,包括: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培训体系,检验培训实效,创新技能培训模式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供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显突现,一些供电企业也加大了培训力度,进而产生了在没有保质的情况下就把培训的量铺开的现象。本文通过对目前供电企业培训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培训效果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9.
企业通过实施ERP项目,全面接受现代先进管理理念,将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管理活动,是对企业管理问题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一次深入变革和持续改进。培训是企业实施ERP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从ERP系统培训的必要性入手,提出ERP系统培训的主要内容和若干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毕业生投身电力生产一线,尤其是90后员工的不断加入给传统的师徒培训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湖北能源集团工会适时提出建立"模范导师工作室",意在通过工作室的不断探索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师徒培训模式。针对青年员工的特点和培训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就"模范导师工作室"如何有效开展导师带徒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分析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双导师制新员工培养模式在供电企业的创新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供电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出发,分析当前供电企业在新员工培训中的不足,结合实际提出了有特色的双导师制新员工培养模式和它在供电企业的重要应用意义,并以阳江供电局为例,详细介绍了双导师制的创新实践推进过程,可作为供电企业新员工及关键岗位人才培养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供电企业安全培训的实际状况,开发了供电企业安全培训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设计原则和技术参数,阐述了该系统的实用性、真实性、安全性和易用性。 相似文献
13.
农村供电企业站在服务"三农"的最前沿,承担着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神圣职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从深入研究农村供电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入手,深入剖析了农村供电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并对农村供电管理创新途径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班组长培训是《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教育培训规划》中的重点培训项目,同时也是近几年各级电网公司计划内的重点培训项目。班组长的培训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标的落实,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强班组长的培训,提高班组长的工作管理水平,建设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技能型、管理型、效益型、创新型、和谐型”班组,对于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目标,加快改革发展,培养一支技能精湛、作风优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员工队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析供电企业在“触电赔偿案”中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问题的提出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供电企业每年因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的损失高达10多亿元,庞大的非生产性开支给供电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电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从“触电赔偿案”的发展趋势来看,案件数量越来越多,赔偿数额也越来越高。原国家经贸委的课题组调查表明,触电案件索赔案索赔金额整体呈攀升趋势。但从诸多个案分析,并非每个案件都该有那么高的赔偿,有相当一部分案件是由于供电企业在诉讼中,未能及时有效地提出抗辩事由,致使 相似文献
16.
17.
19.
通过创新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供电服务手段、营销现代化建设以及建造和谐的营销环境等方面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企业充满了活力,干部和职工纷纷以创新为荣,坚定了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志。真正地体会到创新是供电企业实现突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1 基层供电企业新进员工培训现状及特点
目前基层供电企业的新进员工大多数来自于大专及以上院校,极少部分是来自于职业技术学校。这些人员的特点是,知识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很强,能够很快适应工作,所以他们的岗位划分和岗前教育基本上就决定了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他们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