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之交我国形成“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省级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1998-2009年间,31个省份的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有大幅度增长,高等院校空间分布渐趋合理,省域之间高等教育绝对数量和增长速度分化明显,出现高等教育巨型规模地区、超大规模地区、大规模地区、小规模地区、超微小规模地区五种类型,差异背后的动力因素是省域经济增长规模、人口基数、高等教育传统以及省级政府努力程度的差异,扭转省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态势,需要落后省份提高高等教育自我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需要中央政府谋划高等教育均衡化的约束性政策.  相似文献   

2.
科学构建"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是促进"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最近几年,围绕"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学界大多从多视角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分析了评价体系现存的困境、指标的构建与大学排行榜的利弊,但存在着评价本体理论基础薄弱、评价过程不科学、评价对象不明确等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本体理论;探索科学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模式;形成以国家、社会需求为价值导向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全力打造"金课"与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金课"建设效能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基本途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支点。面对高校教师"金课"建设共识不强、课程理论研究力度不够、课程教学实践深度不足、对国家"金课"建设政策依托不紧等突出问题。提升高校教师"金课"建设效能,亟须教师在国家和高校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的形势下,加强国家"金课"建设政策学习、强化课程理论研究、扎根课程教学实践、充分依托国家政策优势,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4.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在于不断涌现杰出学术人才,杰出学术人才培育评价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培育质量评价。以培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文社科)的教师与校友数量等中国特色评价指标为基础,构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杰出学术人才培育评价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此评价体系构建整体有效,"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区域布局上持续分化,在院校发展上实力悬殊,马太效应尤其明显。基于评价结果,我们认为未来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要重视"三个平衡,三个充分"建设:学科布局平衡,学科发展充分;学术生态平衡,质量保障充分;发展结构平衡,动态调整充分。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由各国政府主导的"世界一流大学运动"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性潮流。德国政府于2005年启动旨在创建德国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德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卓越计划"。在对德国"卓越计划"的出台背景、行动路径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审视"卓越计划"对德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影响,进而提出"卓越计划"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加强高校核心生产要素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鼓励高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是"双一流"建设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双一流"能否真正建成。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上存在着思想怠惰和组织"缺位"等问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遭遇"瓶颈"。常青藤联盟高校通过探索,完美地解决了该问题:通过"教与学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发挥了组织在教学能力发展上的引领、支持、促进和保障作用。其具体作用为:立足"卓越教学"思想,设计教学能力发展制度与实践体系;基于"规范"为基的要求,构建教学规范的"制度-培训-实施"机制;坚持"教学相长"理念,搭建"教"与"学"互融平台;通过系统整合和梳理,为教学能力发展提供资源支撑与智慧滋养。  相似文献   

7.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校不断强化教师绩效管理。以经济学中的"拉弗曲线"理论为依据,基于42所"双一流"高校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双一流"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已经出现或存在"滞涨"现象,教师绩效税率(即绩效考核标准)总体位于"拉弗曲线"的右侧。因此,适当降低教师绩效考核标准、完善绩效考核过程、提高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效果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数量的增加和科研质量的提升。鉴于此,建议高校从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量与定性并重的考核方式、建立绩效考评的双向沟通机制等方面着手,根据自身情况考察教师目前的"科研税负点"所处位置来调整绩效考核"税率",努力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把握教师绩效管理与科研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以教师绩效管理为契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实现高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重点学科建设是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演进逻辑和基本特征,对于优化和调整“双一流”建设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中国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政策文本,发现其发布主体主要为教育部,发布数量趋于均衡化与稳定化,政策样本的语义网络形成“学科—人才—水平”“发展—改革—创新”和“建设—教育—重点”3个核心聚类。重点学科建设经历规范学科项目管理、优化学科布局、注重学科协同创新以及强化学科内涵式发展4个阶段。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渐进演变,呈现出建设主体由一元转向多元协同共建、评选标准由定量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及政策工具由以刚性工具为主转向刚柔并重的特征。为高质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中国应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完善重点学科建设制度体系以及落实各建设主体权责。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大学治理,而大学治理离不开学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但是,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着学校重视不够、学习机会少、职业晋升难、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先后出台相关制度或政策,加强行政管理人员培养或培训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参照国内外高校经验,提升行政管理人员能力的途径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支持,激发他们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从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升行政管理人员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双一流"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大学治理,而大学治理离不开学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但是,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着学校重视不够、学习机会少、职业晋升难、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先后出台相关制度或政策,加强行政管理人员培养或培训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参照国内外高校经验,提升行政管理人员能力的途径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支持,激发他们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从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升行政管理人员能力。  相似文献   

11.
构建省域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应该形成完整的战略目标与行动目标体系.湖南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十位、形成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创建制度化的高校管理等5个战略目标以及20个行动目标.湖南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应围绕提高质量展开,适度控制普通高等教育整体规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开辟学习型成人高等教育空间,采取打造湖南高等教育先导区、下放专科学校设立权、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开展高校服务质量评价和学生成就评价、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及推动资源共享等举措,以保证目标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一流学科建设行动结构包括行动主体、具体行动及行动关系三个要素。国家、地方政府、高校作为主要行动主体,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呈现三环封闭嵌套的行动关系。这种封闭嵌套的行动结构造成建设逻辑和生成逻辑的冲突、理性偏航与学科失衡、学科文化与历史的断裂,从而阻碍一流学科建成。一流学科建设应该在行动结构上实现开放与多元,从三环封闭嵌套走向三环交叉嵌套,政府应该在顶层设计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高校要成为基于内部理解的自主建设实体,学科框架和学科评价应该持续优化。  相似文献   

13.
国际化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既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又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仍有诸多亟待改进之处:学生结构的国际化呈现极为严重的"留学顺差";"双一流"建设所必需的师资队伍国际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运作模式的简单化无法满足"双一流"建设的多元化目标;国际化课程体系的设置距离"三强一高"的人才培养目标还任重道远。"双一流"建设高校欲借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来增强国际影响力、促进资源互通以及创造多元未来,需要做到:加速教育观念更新,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加紧一流学科创建,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加大课程体系建设,面向精英人才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着力人力资本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语境下,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开放型自主创新体系,是增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剑桥大学主导并建立了剑桥科技园,协同政府、企业群的力量,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通过制定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宽松的知识产权制、与产业界深度互动机制等配套政策,成立"剑桥企业"、"创业学习中心"等企业孵化或创业教育平台,保障这个"生态系统"健康平稳发展,实现了剑桥大学的科技成果快速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借鉴剑桥大学依托剑桥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实践,我们在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要在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体系、完善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重点发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高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论文提出当前中国高校的六种分类和“圈层结构”的定位现状。着重讨论我国高校分类与定位存在的政府干预、高校定位不清以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强调政府放权、多元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高校分类与定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双一流",是对好的政策思路的延续坚守,对项目固化问题的有效规避,对大学环境变化的适时应对。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建设"一流大学",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扩大开放交流,加强大学和学科生态建设,重视组织模式变革,择时将一流大学建设经费纳入基本支出。要在实施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中建设"一流学科",应以新科技改造传统学科,培养和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加强学科群建设,建设一流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语境下,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开放型自主创新体系,是增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剑桥大学主导并建立了剑桥科技园,协同政府、企业群的力量,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通过制定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宽松的知识产权制、与产业界深度互动机制等配套政策,成立"剑桥企业"、"创业学习中心"等企业孵化或创业教育平台,保障这个"生态系统"健康平稳发展,实现了剑桥大学的科技成果快速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借鉴剑桥大学依托剑桥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实践,我们在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要在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体系、完善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重点发力。  相似文献   

18.
教育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高校收费应该建立在充足的财政资助体系之上才能维护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政府应大力拓展慈善组织,增加高校的社会捐赠,打破高校对政府单一资金来源的路径依赖,也由此打破行政路径上政府对高校的管制。慈善组织和高校都应该独立于政府,因此政府应该明确行政边界,利用社会捐赠进行"第三次分配",增加学生资助,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性,改善社会的"不公正感",培养公民意识,加强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19.
经百余年发展,湖南已从人口大省迈向高等教育大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三湘父老的共同期盼。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的适应程度、高等教育发展指数的领先程度及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程度,湖南高等教育大而不强。我们遴选了高等教育在校生数、毛入学率、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占人均GDP比例、在校研究生占在校生总数比例和大学竞争力平均排名计算出高等教育发展指数(HEDI),湖南居全国第14位,滞后于湖南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可以在一些省域先发展起来,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先发展起来。湖南由高等教育大省迈向强省,由全国第14位进入前10位,应选择赶超发展战略,以提高质量为战略重点,分"中部一流"和"全国强省"两步跨越,采用补偿发展优先、经费投入优先、制度建设优先和强校优先等非常举措,预计在2015-2020年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相似文献   

20.
"985"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是"双一流"建设的主力军。"985"高校近20年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如学生学习投入调查、学习指南等学术支持,通识教育、研究性教学、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本科生院、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组织变革,受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成果导向等理念的影响。分析和研究"985"高校本科教育的理念与行动,以期对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