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促进学生学习:今日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理念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学生学习”成为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的主旋律。它促使学生事务在大学校园中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扮演着更直接、积极与具有教育意义的角色。今日美国大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学生事务的理念与策略,对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为完成大学德育任务,增强德育有效性,在现代大学德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本文从回归德育出发点,优化“德育生态环境”和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大学德育中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是一种基于社会本位的专业课程观,它已成为我国当前大学教育发展的严重阻碍力量.把发展中的实践理论作为教育学科的学科范式,构建现代大学课程观具有理论的可行性与现实的必要性.从实践出发的现代大学课程观,体现了大学课程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上都统一于"实践"之中,强调把课程理解为实践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大学课程改革只有回到实践之中,遵循实践原则,运用实践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大学内部存在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权力,每种权力在实现利益的过程中,体现出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各不相同的文化特征.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大学内部权力主体在价值观、权力运行的规范和准则、行为习惯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冲突.我们认为,通过协商与共治,建设"和而不同"的大学权力文化,可以化解大学内部权力冲突,具体策略包括:价值协商与妥协:每种权力的施加要尊重权力施加对象的价值追求与行为习惯;创设大学内交流与沟通的机制和环境;利用制度规范逐步将协商途径和手段合法化;构建多元权力相互制衡、共同参与决策的治理结构等.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探析--基于影响力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影响力的视角下,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体现为高等学校内部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影响力配置,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关系。今天,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正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术影响力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高校内部科层影响力有强化的趋势,在现实的条件下要发挥学生影响力对高校的适度影响,还要清醒认识到外部影响力对高校的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存在着宏观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职能转换不彻底、管理控制不适度、教育法制不健全、教育投入不到位和微观管理中高校的领导体制行政化、管理模式机关化、教学地位边缘化、学术风气庸俗化、民主管理形式化等问题。应辩证处理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既强调政府的有限控制,又强化高校的有限自治。首先,政府应明确自身的管理角色、转变管理职能、下放管理权限、注重管理服务、强化中介管理。其次,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营造教授治学的优良环境、加强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强化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健全科学研究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政府与高校关系调整的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就不可能孕育出现代大学制度;反过来,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本身就是对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能力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大学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本身就具有浓重的现代性意识。作为大学“灵魂”的大学精神,也是现代性精神的组成部分。大学精神藏匿于大学传统之中,是大学从近代向现代转变过程中所积淀的具有稳定生命力的内涵,大学传统的积淀所造就的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普遍性,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要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需要实现从外在工具理性向内在的价值理性回归,要追求大学学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成过程,通过人的实然状态臻至人的应然境界。在后现代语境中来探讨大学传统和大学精神,实际上仍然是对现代性这一未完成的谋划之反思。  相似文献   

9.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于大学本质及职能进行哲学思考的认识结晶,通过不断的吐故纳新来实现自我的超越与发展是其生存发展的固有逻辑。多元大学理念的不变逻辑就是人们对大学本质的守望与传承。《现代大学论》是弗莱克斯纳在已有大学理念基础上,对当时代大学进行主动觉解的认知体现。我国大学模仿借鉴程度高,自我发展程度低,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以本土化的大学理念作支撑、高度重视学术自由,不断提高人文学科地位,才能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大学生态。  相似文献   

10.
大学社会中心论的阐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领袖论,二是万能论,三是话语权论。这三种阐释目前都不能全面地体现大学的社会中心地位。在承认大学社会中心论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它给大学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在对“大学社会中心论”思辨的基础上,认为是否拥有话语权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关涉民办高校未来走向。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作为自组织的民办高校为什么要转型?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是什么?转型的机理是什么?如何实现转型?作为一个规范的自组织,民办高校的转型包括组织自我定向性和作为转型初始动力的开放性、非平衡性与非线性特征,这也是促发自组织运行的动力机制。在理论上,民办高校转型方式包括渐变式量变发展、渐变式质变发展、突变式量变发展和突变式质变发展四种范型。四种范型虽逻辑、理念各异,但极有可能共寄于一所民办高校多次转型的全链条中。自组织在不断发展中产生涨落机制并生成序参量,最终影响学校转型分叉战略。转型分叉的战略选择倾向由现行制度环境和历时资源累积供给。对当下部分民办高校转型而言,逐渐面临制度红利渐失,治理偏差隐现,办学定位不清,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需及时有效激活自组织活力,科学制订战略规划,同时坚持质量标准、盘活办学资源、深度挖潜机制、审慎凝练特色、谋划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国防安全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新的国防安全战线不仅在于一个国家"硬实力"的提高,更在于其"软实力"的建设。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强国,不仅在"硬实力"的建设上独领风骚,其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成效显著,从而成为世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辐射中心。美国教育文化软实力是将教育作为源头而综合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在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输出中担任越来越重要和明显的角色,主要通过对他国进行正式的与非正式的教育资助、留学访问、项目合作等,致力于向外国传播其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文化价值,从而构筑起一道无形却坚不可破的防线。美国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必须重视教育文化软实力发展,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拓展海外教育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以"软""硬"配合来提升中国教育文化软实力,使我国早日成为教育文化软实力强国。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工业建筑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强调工业建筑对于建筑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在对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误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工业建筑的社会价值和工程项目主体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是大学组织主体实践活动的结晶,揭示着大学的本质、塑造着大学形象、凸显着大学的职能。当前,中国大学发展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大学应然价值的偏离与迷失有着内在联系。为此,中国大学应借由文化的内省与反思,捍卫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价值导向方面的使命与角色。应将大学文化建设放置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构建的历史进程中,正确处理好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与传统性、民族性和后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秋月 《金属世界》2012,(1):52-54,62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现资源优势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但过去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合作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文章在分析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所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现资源优势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但过去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合作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文章在分析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所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由于我国科研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多成果只能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细胞——企业,其研发能力又很有限,迫切需要大量的新工艺、新技术以使自己的产品、设备更新换代,确保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近代火试金分析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火试金分析技术明末传入中国至今已近400年,由于明末的社会动乱和清中叶的拒外闭关政策,使初入中国的该技术未流传就被扼杀。鸦片战争后,经过洋务运动,又使火试金分析技术在中国起死回生,逐渐孕育和萌芽。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近代火试金分析法在中国的诞生和传播。新中国的成立,为火试金分析的普及、提高、创新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使该法深深的扎根于中国本土并发扬光大,现已成为分析贵金属的一种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胡秋 《机床与液压》2006,(5):200-201,213
对机械制造过程中设备维修检测策略进行了论述,其内容包括:建立与设备技术特性相适应的监测诊断体系统;提高监测维修人员业务素质;建设与单位设备、财力相适应的维修检测环境和硬件平台;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检测与诊断技术。对先进表面工程、先进加工技术、数字控制技术在机床再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为机械制造企业建立具有本单位特色的设备监测维修体制和设备再制造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