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极端降水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对城市灾害性降水特征研究愈发重要。以郑州城区13个雨量站2011~2018年的降水摘录数据为基础,基于网络爬虫技术获取降雨场次同步的微博新闻报道信息,以敏感词为依据确定致灾降水的发生时间,利用GIS软件从水文过程演化角度对城市易涝点进行分析;结合郑州市暴雨强度公式,绘制郑州市不同重现期下的标准IDF曲线,与已判定致灾的34场降水强度-历时曲线对比,定量描述本地致灾降水特征。结果表明,郑州市致灾降水可分为雨强致灾和雨量致灾两种,主要致灾标准为峰值降雨20min内雨量达到25mm及以上,以及场次降水60min内雨量达到40mm及以上。  相似文献   

2.
针对池州市当前缺乏精细化内涝预警降雨量阈值的问题,利用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InfoWorks ICM构建了池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模型,并选用4场实测排口流量数据和历史内涝积水点对城市内涝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发现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以内涝积水深度为预警指标,对不同降雨历时,不同雨型的设计降雨情景下研究区域的积水深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降雨历时对暴雨内涝预警的降雨量阈值影响显著,而降雨雨型对暴雨内涝预警的降雨量阈值影响不明显。研究得出的降雨量阈值可为池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预警和内涝应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暴雨致灾所导致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合理规划城区内排水体系就成为当前的研究难点。针对城市排水体系中区域排涝和市政排水综合设计需求,首先对现行城市排涝和城市排水相关设计暴雨规范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城市内涝综合设计暴雨计算与评判方法,并以武汉市汉口区黄孝河地区排水系统为例进行了综合设计暴雨和排涝流量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降雨强度和降雨总量的综合设计暴雨方法,符合研究区域特性,能较好地将城市排水与排涝设计有机联系起来,满足排水与排涝综合设计需求。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城市防洪、排水排涝系统现状评估和城市规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由于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城市区域内涝问题日益突出。为探究极端降雨情景下区域积水风险特征,以广州市某居住小区为例,构建区域排涝模型,采用投影寻踪技术分析区域内涝风险。结果表明,除积水时数、最大积水速率和积水总量外,所选指标投影分量值均趋近于0;在设计暴雨重现期为5、10、20、50年时,分别有1、3、4、4个节点具有积水风险,其中积水风险最大的节点为J23,其积水风险值约为1.8;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大,区域受雨洪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亦随之增大。此外,对排水管网系统积水黑点和区域积水风险的定性定量分析,揭示了不同降雨强度下区域积水风险变化特征,对区域雨洪灾害的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城市沥青道路坡面积水分布影响机理,采用二维浅水方程模拟分析沥青坡面降雨径流特性,基于全局综合敏感性分析的正交试验法,对引起沥青坡面不同程度积水的多重影响因素(坡面横坡、纵坡、坡面宽度、坡长、降雨强度及糙率系数)进行综合敏感性分析。以最大径流深度为敏感性分析指标,同时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不仅给出了各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且明确了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漫流排水条件下,横坡、坡面宽度及降雨强度对坡面径流深度影响均较显著;坡长对坡面径流深度影响不显著;坡面径流深度与横坡均呈负相关关系,与降雨强度、坡宽、坡长呈正相关关系,与糙率系数呈先负后正的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不同标准下的暴雨潮位组合,采用排水数学概化模型和城市水系数值模拟模型计算了各种组合工况下沿海城市不同区域的淹没范围,提出了识别、量化不同区域暴雨和潮位致灾作用度的方法,并进行了暴雨和潮位致灾风险区划,给出了适应各个区域的防涝措施。实例应用表明,对海口市主城区而言,暴雨为内陆区域的主要致灾因子,潮位为岛屿区域主要致灾因子,其他区域多为暴雨、潮位联合致灾。在暴雨为主要致灾因子的区域,加大管网排水能力可有效减轻洪涝灾害;而在潮位为主要致灾因子的区域,新建下游泵站为有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开封市城市洪水风险图为背景,基于GIS、MIKE软件,将城市一维排水河网模型、二维地表产汇流模型和实际地下排水管网模型进行动态耦合,精确模拟开封市暴雨内涝积水过程、淹没演进过程、退水过程和泵站排水过程等。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得到的积水点位置、积水深度与现场实测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模型构建方法合理,基本资料和计算参数选用可靠。  相似文献   

8.
《水电能源科学》2021,39(6):60-63,115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极端暴雨导致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构建城市精细化洪涝模型对城市防涝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方庄区域为例,基于区域内各类基础数据,构建该区域降雨产流、河网汇流、管网汇流及地表漫流等过程的总体洪涝模型,并利用监测点实测数据模拟分析三场短历时的降雨事件。结果表明,由于管网系统收集所有的地表径流,方庄区域无地表积水现象发生,且各监测点曲线变化趋势拟合情况较好,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受极端降雨事件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易发生暴雨山洪,造成重大灾害损失。为进一步了解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导致的下垫面变化下的产流产沙特征,探究暴雨山洪的形成及致灾机理,基于"7·26"暴雨事件,以岔巴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结合实测资料分析的研究手段,分析岔巴沟流域暴雨山洪特征。分析表明,在历时短、强度大、雨量多的极端暴雨事件条件下,岔巴沟流域形成流量较大、输沙量较低的陡涨陡落型山洪。径流量大的原因在于降雨量高、降雨强度大;输沙量较低的原因在于多年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政策措施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虽然岔巴沟的植被覆盖度较高,下垫面显著改善,但自然恢复的植被相对较少,坡面上仍存在大量坡耕地,在极端降雨事件下,仍会产生携带一定泥沙的山洪。  相似文献   

10.
昆明城市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明城市化进程加快后,城市暴雨洪水特性发生了变化。利用昆明市城内及城郊水文、雨量代表站1971~2011年实测资料,分析了城内及城郊暴雨洪水的地域分布、时空尺度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昆明城区局部暴雨发生频次增多,暴雨中心主要位于盘龙江上游甸尾河—西北沙河—昆明主城一带,高强度暴雨常集中于几十分钟内,10min降雨占60min降雨的23%~70%,1h降雨占24h降雨的30%~63%。受城市化发展影响,城区暴雨量值在1990年后呈递增趋势,最大1d降雨量尤为明显,洪水的时空分布、季节变化与暴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煤矿采空区的形成改变了传统的水文过程,对洪峰和洪量具有明显的削减作用。以汾河水库控制流域为例,引入裂隙渗漏系数G和渗漏系数k分别表示采空区裂隙位于坡面与河道对产汇流过程的影响,构建了采空区特殊下垫面条件下的水文模型,选取1970~2015年间汾河水库控制流域内采空区先后出现的16场次洪水,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的水文模拟精度。结果表明,传统的水文模型在采空区出现前模拟效果较好,7场次洪水模拟合格率为71.43%,而在采空区出现后9场次洪水合格率仅为22.22%,流域中部煤矿采空区对暴雨中心位于中心区域的降雨引起的洪水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对采空区出现后的暴雨中心在采空区附近的7场次洪水采用采空区特殊下垫面条件下的水文模型进行模拟,7场次洪水合格率为71.43%,精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地区面临的内涝灾害风险与日俱增。为研究暴雨引发的内涝灾害,以上海市黄浦区北部为研究区,分别使用人工划分法和泰森多边形划分法建立管网模型,并利用InfoWorks ICM模型对不同重现期情景下研究区的淹没情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泰森多边形划分法构建的城市雨洪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区的暴雨内涝情景模拟;最大淹没面积和最大积水深度均随着重现期的增大呈现增加趋势,在降雨重现期为5、10、20、50、100年时最大淹没面积分别为1.15、1.63、1.87、2.02、2.06km2,内涝灾害明显加剧。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城市内涝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损失为超标暴雨积水造成的主要损失之一。从暴雨内涝积水原理及交通通行规律的研究入手,综合运用气象水文、交通、气象、遥感、地理、灾害等学科的理论,以北京典型桥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率的DEM地形资料和降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典型桥区的一维雨洪模型,采用函数拟合的溢流量—积水深度曲线法模拟道路实际积水过程;耦合桥区一维雨洪模型与交通仿真模型,定量研究了内涝积水对交通系统运行状态的影响度。结果表明,暴雨积水导致的车辆减速、绕行会大大降低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研究成果可为暴雨条件下的交通影响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湖北省20 MW及以上容量的光伏电站为例,结合湖北省地理、气象条件,从理论推测及对实际受灾案例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湖北省光伏发电工程的致灾因子,主要有暴雨、洪水、雷电、大风、台风、高温、火灾、低温、冰雪、冰雹、沙尘暴、雾霾、地质灾害、次生灾害等;并通过分析各致灾因子对光伏电站全寿命周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无资料区小流域山洪灾害爆发过程及致灾机理,以江西省樟树市芗溪河小流域为例,建立暴雨洪水情况下松散体运移数值模型,分析了暴雨发生过程及泥沙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对河道而言,高地势、坡降变化处与汇流地区流速较大,对于坡面较缓、汇水面积大的区域,汇流点流速相对其他区域增长尤为显著;流域初期局部积水,短期内出现地表径流,汇集而成的水流冲刷出多条沟壑,泥沙多在下游出口处沉积;流域水深、流速与降雨量相关,降雨量越大,水深流速越大,冲刷情况越显著。研究成果对于该地区山洪预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分析短历时强暴雨对渠道水位流量的影响,以南水北调中线北拒马河节制闸区域为例,建立考虑降雨过程的一维非恒定流仿真模型,设定不同的雨区覆盖范围,模拟了降雨频率P=1%、降雨历时120min典型设计暴雨下渠道的响应过程。仿真表明,暴雨使雨区上游流量减小,距离雨区越近,减幅越大;使雨区内渠道的流量增大,且距离雨区中心越近,增幅越大。暴雨过程中,无论雨区范围大小,最大水位升幅均出现在北拒马河节制闸闸前,幅度与暴雨强度相关,降雨频率P=1%、降雨历时120min暴雨条件下为0.09m。暴雨结束后,随雨区覆盖范围的差异,北拒马河节制闸的闸前水位分别呈现下降、不变或上升趋势。当雨区范围达76km时,水位开始上升;当雨区范围达180km时,水位历时48h升至预警水位。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评估湖南省长沙县暴雨灾害危险性,通过调查1951~2020年历史气象数据、灾情数据和最新的承灾体信息,建立风险普查数据库,综合考虑暴雨灾害多项气象致灾因子和地形、河网水系等孕灾环境的影响,开展暴雨基本特征分析和灾害危险性评估,形成危险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长沙县地质灾害主要出现在长沙县东北部区域;城市内涝灾害主要影响县城和周边城镇化较高地区;山洪灾害主要影响长沙县中部和北部地区。长沙县暴雨灾害危险性分布自东南、东北向中部呈减弱趋势,开慧镇、高桥镇、黄花镇为高风险,暴雨事件在这三个乡镇容易造成次生灾害;全县存在两个相对高值中心,分别位于东南部黄花镇、江背镇及北部开慧镇、高桥镇;中部的安沙镇、果园镇、春华镇和县城附近暴雨灾害危险性等级低。  相似文献   

18.
基于辽宁省基础水文数据库,选取资料完整可靠的481处雨量站作为代表站,筛选出1965~2014年间最大点降水量超过200mm的超标准暴雨124场,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小波分析、克里金插值等技术,系统分析了辽宁省场次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超标准暴雨年发生次数在0~6次/年之间,年际变化基本持平,并呈现出3~5、13~15年2个主要周期;年内尺度上,超标准暴雨集中发生于7~8月,且主峰降水多集中于24h之内;空间分布上,暴雨中心多位于东南部地区,出现频次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暴雨中心位于辽西地区的场次暴雨多发生于7月;暴雨中心位于辽东地区的场次暴雨在7、8月均有发生,且位于东南部地区的暴雨多发生于8月。  相似文献   

19.
城市热环境变化影响城市小区域气候,探究影响因子与其作用机制,可有效减缓城市热岛现象。利用郑州市1960~2017年长序列数据,从相对热岛(RHI)和绝对热岛(AHI)两个层面探究驱动因子降雨(R)、蒸发(E)、建成区面积(BBUA)、城镇化率(UUR)的影响关系,利用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探究热岛与降雨的雨热关系,采用Copula函数计算影响因子在不同取值条件下与热岛的遭遇概率。结果表明,相对热岛-相对降雨在短中周期、绝对热岛-降雨在短周期上均呈负相关关系,雨热关系不同步,且绝对热岛-降雨的关系最为显著;影响因子BBUA、UUR取值越大,R取值越小,则与RHI、AHI的遭遇概率越大;不同影响因子在不同评价层面,敏感性强弱不同,E在不同层面的反馈机制也不同,可见选取合适评价分析层面,有利于准确量化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区域总体排水规划、径流污染模拟时遇到的建模精度问题,基于暴雨管理模型SWMM,构建H市某小区降雨径流模拟系统,根据不同子汇水区面积划分精度,研究了高、中、低三种精度模型对城市雨洪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一降雨条件下,水量的模拟结果受模型精度影响较大,而在长序列降雨条件下影响较小;在单一降雨条件及长序列降雨条件下,水质的模拟结果均受模型精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