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下垫面径流雨水水质的检测,分析了各种雨水水质变化规律,建立适应济南市雨水径流冲刷规律的统计模型,为径流污染的定量分析和有效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雨水径流污染的全程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不同的LID措施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以江西省南昌市某住宅小区为例,利用SWMM模型模拟了多LID措施串联的不同方案在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削峰减排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植被浅沟的小区雨水系统,在降雨重现期为1、2、5、10、20年时总径流量、洪峰流量分别减少13.9%~25.1%、31.6%~47.9%;在此基础上分别串联屋面雨水桶、绿色屋顶、绿色屋顶+雨水桶的设计方案均能得到更好的径流控制效果;雨水桶相比绿色屋顶对总径流量有更强的削减作用,而绿色屋顶比雨水桶有更好的洪峰控制效果,尤其是在高强度降雨条件下单用雨水桶不能发挥削峰效果;绿色屋顶与雨水桶串联相比单独使用能发挥更强的削峰减排效能,且在高降雨强度下串联优势更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住宅区雨水系统的径流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以武汉市茶山刘分流制排水区域为例,基于4场雨水径流水质水量监测资料,采用初始冲刷无量纲累积分析M(V)曲线分析了雨水径流初始冲刷效应,并使用SPSS软件对4场降雨事件的水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武汉市雨水径流污染物COD、TP、TN、NH3-N的降雨径流平均浓度分别为地表水Ⅴ类标准的4.9、6.2、13.0、...  相似文献   

6.
提出虹吸式屋面雨水排除系统的设计理论,理解雨水斗的排水能力与斗前水深的关系,解释虹吸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对虹吸式雨水排除系统和重力式雨水排除系统的比较,指出虹吸式雨水排除系统的优越性。随着虹吸式雨水系统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虹吸式屋面雨水排除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雨水排放系统,将逐步被设计人员和工程建设单位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7.
提出虹吸式屋面雨水排除系统的设计理论,理解雨水斗的排水能力与斗前水深的关系,解释虹吸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对虹吸式雨水排除系统和重力式雨水排除系统的比较,指出虹吸式雨水排除系统的优越性。随着虹吸式雨水系统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虹吸式屋面雨水排除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雨水排放系统,将逐步被设计人员和工程建设单位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8.
鉴于研究城区路面径流水文过程与污染物变化特征可为有效利用城市雨水、控制非点源污染等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污染物分析方法对新乡市2010年城区路面3场降雨—径流的水文、水质过程进行采样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路面径流系数在0.78~0.82之间,径流曲线形态与降雨过程线类似,两者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径流初期污染严重,后期COD、SS浓度分别小于203、458mg/L;各指标的标准差率呈SS>COD>DO>pH值的趋势,这与各自浓度变化过程的指向性一致;径流中COD与SS之间的相关性较好,而DO与其之间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进水水力负荷对植被浅沟雨水径流控制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通过实验室尺度模拟试验,分析不同进水水力负荷条件下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水力负荷为1~4 m3/h、进水时间为30min时,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总量的削减率分别为4.54%~13.49%、10.32%~35.38%,对应的削减量分别为0.14~0.18m3/h、0.18~0.21m3,径流峰现延后时间则介于9.40~20.37min;随进水水力负荷的减小,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总量的控制效果呈上升趋势,径流峰现延后时间也随之增大;采取减小水力负荷(或增大浅沟断面尺寸)的方式,从削减量指标判断,对提升植被浅沟的雨水径流峰值控制和总量控制效果意义不大;因径流峰值延后时间的增大而产生的良好削峰和错峰效果,可有效缓解雨水排放系统的行洪压力。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层级式雨水系统的排水效果,以江西省南昌市某住宅小区为例,构建了由基本单元入渗系统、庭院逐级削减系统、地块层层滞蓄系统和小区末端调蓄系统组成的层级式雨水系统。利用SWMM模型模拟层级式雨水系统方案与传统方案在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对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节点溢流的控制效果,并进行整体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层级式雨水系统后,降雨重现期为0.5、1、2、3、5、10a时的径流总量削减率分别增加了63.20%、58.02%、52.43%、49.61%、44.46%、39.17%;径流峰值分别削减了56.44%、57.79%、58.65%、59.12%、59.36%、59.72%;径流峰值时刻分别延迟了9、8、6、4、3、1min。层级式雨水系统具有较好的径流控制效果,能减少径流总量,削减峰值流量,延缓峰值时间,改善节点溢流,保证研究区域5年一遇降雨不发生积水,有效缓解城市排水问题。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城区雨水径流的土壤渗透和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特大型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0.随着我市水资源状况的日益紧张,开发利用雨水这一非传统水资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由于北京市雨水分布极不均匀,所以在建立雨水利用设施时,需要建设较大的蓄水设施,一次性投资较大,运行管理也有一定的难度.雨水间接利用,如渗透路面、床、沟、渠、井、塘及绿地等,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能发挥综合效益的生态型利用方式,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屋面、地面径流通过绿地、土地或渗透设施渗透至地下,不仅可涵养地下水,还可减轻城区雨洪负荷,强化雨水入渗是涵养地下水、减少城市雨洪危害、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实际,基于日常规输水调度模型分析了调水工程水量调度系统的应用,研究并构建了一个较完善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所具备的条件,并分析了调水工程建设中信息管理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平板型集热器日均能量输出模型,建立了太阳能热水系统水箱水量与集热器面积的配比模型。以云南7城市的典型气象数据为例,利用所建模型对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水量配比进行了计算,给出了水箱终温为60℃时各城市各季节或全年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水量配比的取值范围。为便于工程应用,文中给出了水量配比与倾角间相关系数大于0.999的二次关系式。进一步讨论发现,云南7城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或全年使用的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的最佳倾角分别为10~15°,0~0°,32~38°,45~50°,24~30°;其对应的水量配比分别为50~60 kg/m2,44~51 kg/m2,43~56 kg/m2,44~58 kg/m2,46~52 kg/m2。针对不同的供热目的 ,可利用文中的关系式和各季节或全年的最佳倾角对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4.
基于改进的SCS模型的城市径流预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城市的发展引起下垫面变化,进而对城市径流产生一定影响,利用改进的SCS模型,根据历史降雨径流资料率定得到了城市现状CN值;以城市规划为依据,计算了CN值的变化,预测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径流的直接影响;利用Matlab建立了城市径流预测系统,并将其应用于济南市小清河流域,预测了1990~2005年径流过程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该预测系统有效、合理,在城市规划时可为决策者提供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而避免不合理的下垫面变化,以降低洪水的灾害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双卷流燃烧系统(DSCS)及侧卷流燃烧系统(LSCS)利用燃烧室形状使燃油分别在纵向和横向空间形成卷流运动的结构特点,提出了能够在燃烧室横向和纵向空间依次形成卷流运动的复合卷流燃烧系统(MSCS)。为探究MSCS的试验性能,在单缸机试验台架上对不同燃油喷射角度下复合卷流(MS)燃烧室的速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燃油喷射方向正对分流造型尖端时,MSCS油耗及碳烟排放最低。为合理评价MSCS的燃烧及排放性能,与DSCS速度特性研究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相同工况下MS燃烧室的油耗较双卷流(DS)燃烧室降低4~5g/(kW·h),碳烟排放低于DS燃烧室60%左右,表明MSCS可有效地降低柴油机油耗及碳烟排放,提高柴油机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刘存香  刘学军  蒋运劲 《柴油机》2005,27(2):7-9,12
介绍了基于P87C552单片机控制的柴油/乙醇双燃料喷射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电控系统的硬件设计,如存储器扩展、驱动电路设计等,以及软件实现的方法,包括转速的测量方法、供油拉杆位移传感器信号的采集方法、喷射脉冲的控制方法等,并通过试验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中压共轨柴油机电控可变气门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中压共轨电控柴油机可变气门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了该系统的试验台来,并对电控可变气门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测试,给出了不同参数对可变气门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本电控可变气门系统对气门正时与持续期、气门升程、气门动作速度等参数都能进行灵活、准确地调节,并且调节途径多样。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可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