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试验室的超紧凑燃烧室设计模型为研究对象,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模拟高速旋转湍流,用非预混燃烧的混合分数/PDF模型模拟燃烧反应。通过超紧凑型燃烧室在贫油燃烧、化学当量比燃烧和富油燃烧等不同燃烧组织方式下的燃烧温场、出口温度场品质、燃烧效率以及污染物排放等燃烧性能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的燃烧组织方式对超紧凑燃烧室的燃烧性能影响。贫油燃烧组织方式对环形凹腔内燃烧影响较大,对于当量比增大的富油燃烧组织方式,火焰在凹腔底部连通,并通过叶片径向斜槽与一次空气流混合并实现完全燃烧;贫油燃烧方式的燃烧效率、出口温度品质和污染物排放等燃烧性能较好。计算结果与他人试验结果在燃烧室中央区域符合较好,对UCC燃烧室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缸内燃烧光电测量的可视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纤传感器对内燃机缸内燃烧进行了探测 ,并与以往常规压力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 ,探索了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燃烧测量的可行性。利用光强信号可实现同步探测燃烧过程的燃烧时刻、爆震燃烧、循环稳定性、火焰传播及成分分析等多项燃烧特征。图像光纤传感器是未来普及与实现燃烧深层次研究的有效手段。燃烧可视化对燃烧过程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单颗粒COM燃烧和COM雾炬燃烧的试验来研究COM燃烧的特性。得到了COM液滴着火,燃烧以及爆裂的照片。进而测得了COM的着火时间和燃烧速度,并与重油、煤粉进行了对比。还把对单颗粒COM燃烧研究得到的结论和COM雾炬燃烧动力特性作了比较。着重研究了COM胞粒的形成过程,结构形态和燃烧性质。可以认为COM的燃烧能够达到接近燃油的燃烧效率。本文还对油、煤、水混合燃料燃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针对压燃发动机燃烧相位的循环波动问题,开发了新一代集成缸压采集、燃烧状态反馈、燃烧控制和发动机控制功能的控制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等熵指数一阶导数的燃烧始点检测算法;设计了循环内燃烧始点控制算法和循环间的燃烧始点控制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等效等熵指数一阶导数的燃烧始点检测算法,能够实时检测燃烧始点;根据燃烧放热率规律提出的循环间燃烧始点控制算法,能够控制燃烧始点到目标值,减小燃烧始点相位的循环波动;提出的循环内燃烧始点控制算法,能够保持不同EGR率下主喷燃烧始点相位的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煤粉、轮胎颗粒胶粉与污泥颗粒三者混合燃烧的燃烧特性,通过使用Fluent软件对锅炉进行建模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别分析了煤粉单独燃烧、煤粉与轮胎颗粒胶粉混合燃烧、煤粉与污泥颗粒混合燃烧以及三者共同混合燃烧的模拟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在煤粉燃烧时,掺入一定比例的轮胎颗粒胶粉和污泥颗粒可以提高炉膛的燃烧效率、增强炉膛内燃料的燃尽程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微型内燃机燃烧特性,搭建燃烧测试平台,分别对壁面温度40、90、120、130、145℃条件下的燃烧特性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随壁面温度的逐渐提高,燃烧始点延迟,平均指示压力和燃烧压力呈线性降低趋势;但燃烧放热率加快,燃烧持续期缩短,循环变动率降低,燃烧稳定性增强.当壁面温度增至130℃时,微型内燃机表现出最好的燃烧稳定性.继续提高壁面温度至145℃时,燃烧持续期反而增加,燃烧稳定性显著恶化.微型内燃机较大的面容比是壁面温度能够较大程度影响进气与燃烧的主要原因.利用壁面温度对微空间燃烧过程的影响,提出不同热特性材料组合式微型内燃机的构造.  相似文献   

7.
声能燃烧是以热声相互转换、相互作用原理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燃烧方式. 煤炭在声能作用下的燃烧与传统的燃烧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在声能作用下的煤炭燃烧特性不仅燃烧效率和燃烧强度高,而且燃烧烟气中污染物含量低,有利于大气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存在的燃烧速度慢、排温高、热负荷大、易爆震等问题,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双火花塞点火的可视化定容燃烧系统。结合快速燃烧技术和自然火焰发光法,通过改变燃空当量比,在定容燃烧弹上进行了一系列天然气燃烧的可视化试验,并借助高速摄像机采集缸内动态燃烧过程图像,利用MATLAB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比分析了单双火花塞点火对火焰传播过程、缸内燃烧压力、燃烧持续期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燃空当量比下,与单点火相比,双点火均能够缩短火焰传播距离,加快缸内燃烧速度,缩短火焰发展期和主燃烧期,从而提高燃烧的热效率。尤其对天然气稀薄燃烧时效果非常明显,可以有效抑制失火、爆震现象发生,拓宽稀薄燃烧极限,利于燃烧稳定和降低排放。  相似文献   

9.
Rijke 型燃烧对内部温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Rijke型燃烧是根据热和声相互转换、相互作用原理的一种新型燃烧方式.Rijke型燃烧装置利用热声效应使其内部温度分布与通常燃烧装置有很大区别.这种燃烧方式有利于强化燃烧,促进内部热交换,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相似文献   

10.
(接上期)一,社会燃烧理论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需要同时具备燃烧材料、助燃剂和点火温度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发生。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既有物理过程又有化学过程。社会物理学家应用该项原理,将燃烧现象和无序、动乱及失稳的社会现象进行类比,提出“社会燃烧理论”,  相似文献   

11.
煤与玉米秸秆混合燃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yris 1TGA热重分析仪对煤与玉米秸秆以不同的比例所得的混合试样进行燃烧特性分析。分析了燃烧特征参数如着火温度、燃烧速率最大时的温度、燃尽温度和最大燃烧速率以及燃烧特性指数。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和煤相比具有较低的燃烧特征温度和较快的燃烧速率;在煤中加入玉米秸秆后.着火燃烧提前,同时可以获得更好的燃尽特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实际生产线上的涡流式分解炉,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DPM模型、有限速率燃烧模型等对炉内的垃圾衍生燃料燃烧特性和煤粉燃烧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合分解炉内温度场、组分浓度场及燃烧速率等展开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煤粉的燃烧特性相比,RDF的燃烧过程以挥发分燃烧为主,且其具有着火点低,燃烬速率快,燃烧温度低等特点;RDF与煤粉混烧时可促进煤粉的燃烧,且炉内温度均匀、稳定分布,未影响窑炉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TG-DTG热分析技术对煤、生物质以及生物质型煤的燃烧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生物质及添加比例对型煤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的DTG曲线有2个明显的失重峰,第1个失重峰是挥发分燃烧峰,第2个失重峰是固定碳燃烧峰;生物质型煤燃烧过程是生物质和煤燃烧过程的综合,也显示双峰特征,且生物质可以改善型煤的燃烧特性,随着生物质添加量增加,其型煤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随之降低,着火特性指数、综合燃烧特性指数随之提高,从而改善型煤的燃烧性能.  相似文献   

14.
DME作为柴油机的引燃剂时,对其燃烧与排放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该燃烧方式通过进气过程喷入一定量的DME燃料,形成均质的稀薄混合气,预混合气着火燃烧后再主喷柴油,实现预混合-主喷油燃烧方式,即燃烧过程中稀薄燃烧与扩散燃烧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DME预混合比例有一个最佳值,适当的预混合对发动机经济性、降低NOX和碳烟排放、改善燃烧噪声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天然气催化燃烧是一种新型的燃烧方式,具有天然气燃烧完全、燃烧效率高、近零污染物排放等优点,是一种环保节能的燃烧方式.利用催化燃烧Ⅴ型烤箱进行肉食加工的应用实验,验证关于催化燃烧技术在肉类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可行性,并对催化燃烧烧制出的成品进行分析.以烤鸭为例,综合说明利用催化燃烧烤箱烧制的肉类食品比传统烧制方法更节能环保,并且在口感和质量上比传统方法烧制的烤鸭更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直接混合燃烧是最经济、最直接和最常用的混合燃烧方式.生物质和煤煤粉炉直接混合燃烧是生物质燃烧利用的一种选择,通过和煤的对比,对生物质燃料的性质、直接混合燃烧方式选择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生物质和煤煤粉炉直接混合燃烧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利用热分析法对山东动力用煤及其混煤的着火、稳燃、燃尽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组分煤种的燃烧性能相近时,混煤的燃烧特性随掺烧比的变化呈现出较好的规律性;燃烧性能相差较大的煤种所组成混煤的燃烧特性与组分煤种相差较大,总体着火燃烧特性变差.混煤的燃烧特性复杂,与组分煤种的燃烧特性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山东动力用煤掺混燃烧特性的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热分析法对山东动力用煤及其混煤的着火、稳燃、燃尽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组分煤种的燃烧性能相近时,混煤的燃烧特性随掺烧比的变化呈现出较好的规律性;燃烧性能相差较大的煤种所组成混煤的燃烧特性与组分煤种相差较大,总体着火燃烧特性变差.混煤的燃烧特性复杂,与组分煤种的燃烧特性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固体颗粒在流化床中的燃烧特性提出了碳质量燃烧率、挥发份质量析出率和颗粒总质量燃烧率等概念,用以描述某一粒度燃烧颗粒任意时刻的燃烧效果。用桦甸油页岩进行流化床燃烧试验,给出了三个质量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由用国产RSO-4燃烧分析仪与APPLE-Ⅱ配套测试系统测出的柴油掺水乳化油在柴油机气缸内燃烧时的示功图、压力升高率变化及燃烧规律等乳化油燃烧特点来阐明乳化油燃烧的微爆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