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归纳了近年来对原油乳状液破乳机理和破乳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各种方法的特点、破乳机理和发展现状,对今后乳状液破乳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乳状液膜旋流静电综合力场连续破乳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乳状液旋流、脉冲高压静电综合力场对连续破乳的影响,考察了影响乳状液破乳的主要因素:并对破乳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乳状液在高压静电场中产生旋流运动,从而使乳状液既受到静电场的静电作用而极化,又受到旋流剪切力的作用,在离心力和静电力的综合作用下实现连续破乳。而且该破乳器存在最佳的破乳电压和破乳频率,在油内比为2:1时,破乳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3.
液膜乳状液连续电破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岗  李盘生 《化学工程》1994,22(4):20-24
讨论了连续电破乳器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竖式平板绝缘电极实验室用的连续电破乳装置。对于煤油-兰113B(表面活性剂)-ZnSO_4溶液体系,实验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连续破乳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液进破乳器的速度较小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油水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4.
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与破乳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综述了原油乳状液中天然表面活性物质 ,如沥青质、胶质、固体颗粒物以及石蜡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原油破乳机理和破乳剂组成、HLB值等物化性质、破乳剂用量、复配与原油破乳脱水的关系。同时介绍了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几个系列破乳剂。  相似文献   

5.
对自制的800 W隧道式箱型微波破乳器进行了微波破乳实验研究. 详细考察了影响微波破乳器破乳效果的工艺参数,得出了最佳条件:流量70 L/h,温升速率16℃/min. 最佳实验条件下,含水50.0%的乳状液经微波破乳-离心分离后得到的离心油样含水率为2.2%. 循环连续破乳实验表明,含水率随有效停留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稳定,采用多级串联的方法可以提高处理量,且可达到较好的破乳效果. 通过对微波破乳器的场强分布数值模拟,对比了有物料和无物料两种情况下微波破乳器的场强分布差异,为微波破乳器的进一步放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乳状液破乳技术在破乳方法、破乳效果影响因素、破乳剂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破乳技术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破乳技术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柴油乳状液模拟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田采出水,采用瓶试法,考察了油水体积比,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质量浓度,剪切速率,乳化时间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得到满足试验要求的柴油乳状液。使用恒温水浴锅加热破乳,采用激光粒度和Zeta电位仪测定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破乳后的柴油浓度。结果表明,破乳后水层含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平均粒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60℃时的粒径分布峰随破乳时间而延长变宽,热破乳机理主要集中在降低油滴界面膜强度和降低体系黏度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乳状液膜分离技术中的交流高电压破乳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宪  蒋楚生 《化工学报》1995,46(5):625-630
<正>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乳状液膜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于设计并制造出具有最佳破乳效果的电破乳器。已有的关于乳状液膜电破乳技术的报道大都限于小型实验室装置,尚无成熟的定量设计方法。本文将结合高电压破乳器的平板电容模型,给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设计方法。 2 交流高电压破乳器的平板电容等效模型  相似文献   

9.
乳状液超声凝聚破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游  孙莉云  郑国强  吕效平 《化工学报》2009,60(8):1997-2002
以水为连续相、二氯乙烷为分散相,配制成稳定的乳状液,在超声驻波场条件下,对其进行凝聚破乳研究,重点考察超声声强、超声辐照时间、沉降时间、超声作用频率对乳状液破乳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声强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乳状液分散相液滴的凝聚和发散,超声破乳的声强应在临界阈值以下;超声辐照时间存在一个最佳作用时间;超声频率对液滴凝聚有重要影响,根据体系黏度、密度、液滴粒径等性质计算了最佳超声凝聚频率,并通过了实验验证。设计了正交实验,综合考虑了能耗和破乳效率,得到该乳状液破乳最佳条件为:超声频率10 kHz、声强270 W&#8226;m-2、辐照时间9 min、沉降温度40℃及沉降时间3 h。此条件下,其破乳率可达到91%。  相似文献   

10.
王梦涵 《山东化工》2022,51(4):113-114,117
目前国内外油田原油储量逐年下降,地层压力越来越低,需要注水补充地层压力,导致采出液中携带的地层水比例越来越高,而含水率是影响原油乳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以及聚合物采油带来的各种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化学物质的增加,导致乳化程度不断加重,油水界面不清晰,稳定性不断增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原油破乳的影响因素、破乳机理及工艺.目前常...  相似文献   

11.
史艳丰  董红星 《化工时刊》2005,19(10):66-69
乳状液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在许多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乳状液膜技术在医药与生物工程、废水处理、湿法冶金以及痕量分析方面的应用进展,综述其数学模型的研究状况,分析了一些影响乳状液膜稳定性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与乳状液膜有关几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乳状液膜法具有高效、快速、节能及选择性强的优点,是废水处理与回收的有效手段之一,已经被应用于许多领域。介绍了几种含铜废水的处理技术与方法;阐述了乳状液膜法处理含铜废水的原理;综述了采用乳状液膜分离技术处理含铜废水时,膜溶剂、表面活性剂、载体及内水相的选择,外水相p H、乳水体积比、提取转速及载体用量等工艺条件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乳状液膜技术在处理含铜电镀废水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对目前国内乳液膜分离技术中的稳定性和破乳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添加剂等因素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传统破乳法和几种新型的破乳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静电式准液膜分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忠茂 《化工学报》1988,39(6):667-674
静电式准液膜分离技术是由本实验室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化工分离技术,它是在溶剂萃取、液膜和静电技术的交叉点上产生的边缘技术.该技术能用于分离、纯化和浓缩水溶液中的特定溶质,适用于水法冶金过程中(包括核燃料循环)从水溶液中提取有用金属,并适用于废水处理等过程.本文讨论了这一新型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D_2EHPA萃取Co~(2+)为例,研究了电场强度、萃取剂浓度以及料液与反萃液的流比等对金属提取率的影响.实验表明,Co~(2+)的一次提取率可达99%以上,与此同时,浓缩液中的Co~(2+)可以一次浓缩至40—50g/L.  相似文献   

15.
石油醚W/O乳状液及其液膜稳定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状液含水量、表面活性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强度等因素对石油醚W/O型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乳状液含水量的提高及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存在较优的乳化时间20min和乳化强度4000rmin-1。选取脂肪烃、芳香烃、混合烃共6种不同油相制备乳状液,对比其稳定性的差异。此外,还初步考察了石油醚W/O/W液膜溶胀和泄漏问题,结果表明该乳状液膜泄漏率低于3.5%,表观溶胀率约为20%。  相似文献   

16.
乳状液膜的稳定性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乳化液膜分离技术中最关键的问题即液膜的稳定性,综述回顾了新型液膜用表面活性剂使膜稳定的机理及其合成状况,讨论了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添加剂等因素对乳状液膜稳定性的影响。并介绍了近年来人们在改进液膜稳定性方面所作的努力,展望了液膜工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17.
液膜法提取发酵液中苯丙氨酸的静电破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压脉冲电场进行电破乳,考察了不同因素对破乳效率的影响,控制电场频率在150HZ,外加电压7KV-8KV、操作温度在40℃,并在破乳初期和海绵状乳化液形成时期适当地搅拌能得到近100%的破乳效率,破乳后的膜相能继续使用多次,并保持较高提高率和乳液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乳化液膜分离烟碱渗透溶胀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分离和富集的“Ⅰ型促进传递”乳化液膜体系的渗透溶胀, 对适合的渗透溶胀模型作了改进, 并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 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确定了相关参数。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能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9.
刘兰  莫桂娣 《广东化工》2014,(12):28-28
对煤油-司班80-液体石蜡-氢氧化钠乳状液膜处理含醋酸废水溶液的过程作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影响醋酸脱除率的各个因素,探讨了内水相浓度、乳水比、油内比以及传质搅拌速率的最佳组合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内水相的浓度2 mol/L,油内比1∶1,乳水比1∶6,传质搅拌速率250 r/min,废水中醋酸脱除率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静电雾化方法进行了W/O玉米油乳化液制备的实验研究,在雾化流量2.8~15 mL/min、电极施加电压5.2~11 kV的条件下,用Winner99颗粒图像测试仪测试了所制乳化液的离散相滴径,分析了施加电压及雾化流量对平均滴径及滴径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静电雾化法可制备离散相滴径比搅拌法更均匀的乳化液,离散液滴平均滴径约为28 mm且绝大多数液滴直径为20~40 mm,其稳定性明显优于搅拌法所制乳化液. 乳化液离散相滴径与施加电压及雾化流量密切相关,电压增大、雾化电流增大,乳化液离散相滴径急剧减小,滴径分布变窄. 流量增大,单位时间内液滴携带及输运的电量增大,故雾化电流增大;但液滴荷积比随流量增大而减小,故滴径变大,滴径分布变宽. 高电压、低流量有助于获得稳定性更好的乳化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