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大豆分别进行微波和常规加热处理,探究微波加热对大豆脂肪酸的影响.采用索氏抽提法和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粗脂肪和脂肪酸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时大豆中的亚油酸、油酸、硬脂酸、软脂酸、粗脂肪的含量几乎没有影响,但微波加热使大豆中亚麻酸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3.
对大豆分别进行微波和常规加热处理,探究微波加热对大豆脂肪酸的影响。采用索氏抽提法和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粗脂肪和脂肪酸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对大豆中的亚油酸、油酸、硬脂酸、软脂酸、粗脂肪的含量几乎没有影响,但微波加热使大豆中亚麻酸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大豆籽粒脂肪酸含量的遗传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大豆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3个大豆品种种子在不同萌发阶段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和脂肪酸的含量,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8 d的发芽试验中,豆芽中蛋白质含量随萌发进程平均增加了5.77%;多数氨基酸在第3天时表现最高,并呈现前增后降的单峰曲线趋势,接近萌发前的水平;在测定的7种必需氨基酸中,只有蛋氨酸的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平均较少32.28%,脂肪酸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的比例逐渐降低,而亚麻酸的比例增加。本试验证实了大豆在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亚麻酸的比例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豆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豆卵磷脂的分离纯化及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粗提卵磷脂,然后经过柱层板分离纯化得到纯卵磷脂,达到层析单点纯,并用特异性酶水解纯卵磷脂,气相色谱法分析其一位和二位脂肪酸组成,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分布在二位。本项研究为以后大豆卵磷脂的提取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18种大豆种子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种大豆种子蛋白质和氨基酸、总脂肪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地区的横山老黑豆和神木连枷条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山西地区的汾豆79氨基酸含量最高,东北地区的吉育82的总脂肪含量最高;GC-MS共鉴定出7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油酸的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在70%以上,其中子洲小黑豆、靖边黑豆和晋豆19所提取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筛选更适合种植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豆酸化油常压水解制备混合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权  唐书泽  汪勇 《中国油脂》2006,31(10):43-46
在常压下水解大豆酸化油,研究了不同催化剂对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催化活性最好。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水解大豆酸化油的最佳条件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用量1.5%(W/W),水解时间7 h,硫酸浓度10%(W/W),油水比2∶1。在最佳条件下水解产物酸值达185 mgKOH/g。在催化剂作用下,可以通过常压一次水解大豆酸化油,达到蒸馏要求。水解液通过真空蒸馏得到大豆混合脂肪酸,混合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原料低,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原料高。  相似文献   

9.
以籽用南瓜品种银辉一号为材料对南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熟的南瓜种子中可检测到8种脂肪酸,按含量高低依次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豆蔻酸、棕榈油酸、亚麻酸。南瓜种子粗脂肪含量的积累模式呈现升-降-升的Z字型变化模式。在累积过程中除了C18∶1和C18∶2有负相关性外,其它脂肪酸相互之间显示了高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向酒精发酵醪中添加不同量的大豆粉和脂肪酸,探讨大豆脂肪酸对酵母形态及酒精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大豆粉可维持酵母细胞形态不变,降低残糖和提高酒精发酵的浓度,说明大豆粉可有效提高酵母菌的酒精耐性。大豆中的油酸、亚油酸可提高酵母菌的耐酒精性能,但不起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模拟大豆中主要脂肪酸含量,添加棕榈酸、油酸、亚油酸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随添加量的增加,酒精浓度升高,但其作用小于添加脂肪酸含量相同的大豆粉的作用,且不能维持细胞形态不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进口大豆及进口大豆掺假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进口大豆、国产大豆和掺假大豆的脂肪酸组成,利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对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随机森林方法建立了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掺伪大豆与国产大豆间的判别模型。结果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油酸、亚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等脂肪酸相对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利用脂肪酸组成可实现进口和国产大豆正确聚类;随机森林交互检验预测正确率均为100%,模型可有效区分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掺假大豆与国产大豆间。结论大豆脂肪酸组成结合主成分分析、随机森林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的判别模型可有效鉴别进口大豆及其掺假,为保护我国大豆产业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油料》2012,(1):69-73
对大豆蚜等7种食叶性害虫的田间分布型及其在豆株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生前期,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sumura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叶片;发生中期,有向植株中、下部转移的趋势;后期,又迁至植株上部叶片危害。大豆蚜田间呈聚集分布型。茄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on solani(Kaltenbach)、二条叶甲Monolepta ni-grobilineata(Motsch.)成虫及豆卜馍夜蛾Bomolocha tristalis Lederer幼虫为全株发生。其中,二条叶甲成虫田间呈随机分布型。茄无网长管蚜发生前期至中后期,田间多呈聚集分布;发生后期,呈Poisson分布型。豆卜馍夜蛾幼虫发生前期,田间呈聚集分布;发生中后期,多呈均匀分布。豆黄蓟马Thrips nigropilosus Uzel若虫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发生,成虫全株发生。发生前期,豆黄蓟马为聚集分布;发生中期,成虫为均匀分布、若虫为聚集分布;发生后期,成虫为聚集分布、若虫为Poisson分布。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成虫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发生,发生前期、后期,田间呈均匀分布型;发生中期,呈聚集分布型。发生前期及中期,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Schiffermüller et Denis幼虫主要于植株上部叶片发生,田间呈均匀分布型;发生后期,则转移至全株危害,呈Poisson分布型。  相似文献   

13.
应用豆奶、脱脂豆粉、大豆浓缩蛋白制备大豆酸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使用常用的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逐渐增加其中的豆乳含量进行驯化培养.结果表明,豆乳与牛乳质量比为8∶2发酵效果较好.使用经驯化后的菌种对豆乳进行发酵实验,比较了3种不同大豆蛋白原料之间的异同,并分别确定了不同原料的最佳固形物含量、发酵时间、杀菌温度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膳食脂肪酸对肥胖小鼠肝脏及其血液中脂肪酸组成及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喂基础饲料)、长链饱和脂肪酸(LCSFA)组(喂猪油高脂饲料)、中链饱和脂肪酸(MCSFA)组(喂椰子油高脂饲料)、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组(喂亚麻籽油高脂饲料)、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组(喂大豆油高脂饲料)、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组(喂橄榄油高脂饲料)和反式脂肪酸(TFA)组(喂8%氢化大豆油高脂饲料),每组10只,共干预16周,所有种类饲料总能量均相同,基础饲料脂肪供能比为10%,各高脂饲料脂肪供能比均为45%,喂养周期结束后,禁食12 h,麻醉后立刻解剖取出肝脏。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肝脏及其血液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肝脏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肝脏脂质沉积采用油红O染色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CSFA组、MCSFA组、n-6 PUFA组、MUFA组和TFA组小鼠肝脏中均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n-3 PUFA组小鼠肝脏未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与对照组比较,LCS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n-6 PUFA和总PUFA含量升高; n-3 P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n-3 PUFA和总PUFA含量增加,但总MUFA含量减少; n-6 P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n-6PUFA、总n-3 PUFA和总PUFA含量升高,但总饱和脂肪酸(SFA)和总MUFA含量降低; M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SFA含量减少; T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C18∶1 n-9t(TFA)含量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LCSFA组和MCSFA组小鼠肝脏脂肪酸代谢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c)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和n-6 PUF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小鼠肝脏及其血液中脂肪酸构成与其对应的膳食脂肪酸模式一致。不同类型脂肪酸高脂饲料可通过对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肥胖状态下肝脏的脂质代谢及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分析萌发72 h大豆籽粒营养品质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氨基酸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大豆籽粒基础理化指标、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质二级结构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大豆籽粒其基础指标如蛋白质、脂肪等差异显著(P0.05);经萌发72 h后,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氨基酸如天冬氨酸、谷氨酸、半胱氨酸等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苏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等含量差异较小。萌发处理改变了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含量,对蛋白质分子内的基团及化学键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大豆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春,夏,秋三种类型大豆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分枝数,总荚数与出苗一开花日数关系密切,单株粒重,百粒重,种子蛋白质含量与开花一成熟明数关系密切,株高,节数与全生育日数关系密切,单株产量与节数和分枝数有关,与毛色,粒形密切相关;种了蛋白质含量与种子大小,节数,毛色,粒形,粒色及植株含量氮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甜菜不同类型材料叶绿素积累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0%丙酮提取法测定甜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材料随生育期的延长其叶绿素含量不断发生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苗期含量低,然后逐渐升高,到叶丛繁茂期,叶绿素含量达到最高值,随后又逐渐下降,到收获时降到最低。本研究表明,不同材料之间叶绿素含量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甘蓝型油菜种子脂肪酸的积累及药剂对其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大豆籽粒不同发育时期基因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后15d的大豆籽粒作为对照,通过Solex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花后35d、55d和65d的大豆籽粒进行转录水平上的检测,并结合GO功能注释和pathway分析,共有差异表达unigene为9 905个,其中调控脂肪酸合成途径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12个,蛋氨酸代谢途径关键基因6个。以花后55d的cDNA为样本,荧光定量PCR检测了1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结果可与测序结果互为印证。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大豆荚皮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和纤维含量积累动态,本研究利用分光光度法和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对9份山西大豆材料开花后25、32、40、50、60、70 d大豆荚皮的蛋白质和纤维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9个大豆材料不同发育时期荚皮中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NDF和ADF积累趋势不同。大豆荚皮发育过程中RFV总体上呈下降趋势。6个大豆材料汾豆56、L-6、晋大74、晋豆19、晋遗30和中黄24不同发育时期大豆荚皮的RFV均大于100,可作为粗饲料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