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正辛醇为稀释剂、二(2-乙基己基)磷酸为萃取剂,研究了L-色氨酸和L-谷氨酸在有机相中的萃取分配行为.在pH=2.0时,L-色氨酸从水相转入有机相,实现L-谷氨酸与L-色氨酸的分离.使用等体积的1mol/L HCl溶液将负载有机相中的L-色氨酸反萃回水相,L-色氨酸的平均回收率为70.8%.2种氨基酸混合水溶液经有机溶剂2次萃取后,可得L-谷氨酸纯品,其平均回收率为97.6%.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L-精氨酸/L-赖氨酸及pH对乳清蛋白结构和凝胶性质的影响,研究2种碱性氨基酸对乳清蛋白热诱导凝胶质构及持水性的影响。研究表明,L-精氨酸/L-赖氨酸对蛋白聚集体大小及ζ-电位(pH 2.0下L-精氨酸处理除外)有降低的趋势;紫外、荧光光谱显示在酸性条件下,碱性氨基酸促进蛋白分子结构展开,而在碱性条件下则使蛋白结构倾向折叠。不同pH(2.0、5.2、7.59、9.74和10.76)的蛋白溶液,每个pH的样品分别含有质量浓度1、3 g/L L-精氨酸或L-赖氨酸,90℃加热30 min后能够形成颜色随pH变化而变化的凝胶。化学作用力分析则显示2种氨基酸通过改变蛋白分子间作用而显著改变质构特性和持水性。总之,在pH对蛋白结构和凝胶功能性影响的基础上,L-精氨酸/L-赖氨酸能够进一步提高凝胶质构特性与持水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发酵液中L-色氨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检测波长、缓冲液pH值、缓冲液浓度、分离电压对L-色氨酸测定的影响。在pH9.5、40 mmol/L硼砂缓冲液、210 nm、25 kV下,L-色氨酸的测定最佳。毛细管电泳仪测定L-色氨酸的检测限为1.389μmol/L,相对标准误差RSD为3.308%,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1.26%。且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成功用于测定发酵液中的L-色氨酸。预计毛细管电泳法将应用于更广更深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氨基酸对低盐乳化肠品质的影响,以猪肉乳化肠为载体,在40%氯化钾替代食盐的条件下,设置6组氨基酸替代组:0.4%、0.8%L-赖氨酸,0.4%、0.8%L-组氨酸,以及0.6%、1.2%的混合氨基酸(L-赖氨酸质量∶L-组氨酸质量=1∶1)。通过对乳化肠pH、色差物理指标测定,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TPA仪器测定(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回复性)的测定,研究L-赖氨酸、L-组氨酸和混合氨基酸对低盐钠乳化香肠出品率、pH、色泽、质构、感官、滋气味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氨基酸及其混合氨基酸均能显著提高低盐乳化肠产品的出品率、pH、红度和黄度,并对质构指标有显著影响(P <0.05)。  相似文献   

5.
以L-色氨酸生产菌Escherichia coli TRP03为供试菌株,研究了多种有机氮源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 首先对不同来源的酵母 粉进行了优化试验,确定一种最优酵母粉,摇瓶发酵时L-色氨酸可积累10.21g/L;利用5 L发酵罐发酵1.5~3.0h时,细胞出现二次生 长现象,选择添加氨基酸粉和氯化胆碱促进细胞生长,经优化实验,确定同时添加氨基酸粉2g/L、氯化胆碱0.5g/L可在很大程度上解 决细胞的二次生长问题并提高L-色氨酸产量至44.21g/L;为提高中后期菌体活力及产酸能力,选择在不同发酵时期流加质量浓度为 1g/L的酵母粉、蛋氨酸及谷氨酰胺混合液,确定10h流加时,中后期的活细胞数提高了30.18%,保证了菌体活力。菌株E. coli TRP03经36h发酵,可积累L-色氨酸51.23g/L,较未经任何优化的菌株提高41.91%。  相似文献   

6.
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L-精氨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定量测定发酵液中L-精氨酸含量的方法。以百里酚的次溴酸钠溶液为显色剂,用正丁醇萃取显色产物,以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有机相的吸光度值。测定发酵液中L-精氨酸的最佳条件为:取待测物稀释液5.0mL,依次加入0.03%的百里酚溶液2.0mL,0.7%的次溴酸钠溶液0.5mL,摇匀,30s内加入正丁醇5.0mL,除去水相;向有机相中加入0.4mL无水乙醇,室温放置1min,用分光光度计测定OD480。方法的检出限为2.5μg/mL,摩尔吸光系数ε为1.2×104L/(mol.cm),发酵液样品相对标准偏差为0.89%~1.10%,回收率为97.3%~102.0%。此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合用于发酵液中L-精氨酸含量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7.
通过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反胶团体系中丁二酸-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AOT)浓度、苯取pH值、萃取离子强度、反萃取pH值、反萃取离子强度5个因素对L-精氨酸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pH值和反萃取pH值对L-精氨酸的反胶团萃取起着显著作用,各因素作用的主次顺序为萃取pH值>反萃取pH值>萃取离子强度>反萃取离子强度>AOT浓度,即萃取pH值对反胶团萃取L-精氨酸影响最大.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优提取条件为萃取pH 7.0,反萃取pH 13.0,萃取离子强度0.2mol/L,反萃取离子强度1.5mol/L,AOT浓度60.0mmol/L,L-精氨酸的萃取率65%左右.  相似文献   

8.
孙晨  刘文举  刘宁宁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6):324-326,331
研究了聚乙二醇/盐双水相体系的成相行为及L-苯丙氨酸在双水相中的分配规律,其中包括聚乙二醇的分子量、聚乙二醇质量分数、盐的种类及加入量、L-苯丙氨酸初始浓度和pH对萃取分离的影响。当聚乙二醇1000的质量分数为27%,磷酸氢二钾的质量浓度为0.15g/mL,L-苯丙氨酸的质量浓度为10g/L,体系的pH为8.5时,L-苯丙氨酸的萃取率最高为99.5%,分配系数最大为186.5。  相似文献   

9.
十二胺萃取分离制革污泥淋滤液中铁和铬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十二胺盐(RNH2Cl)为萃取剂,萃取分离制革污泥淋滤液中的Cr3+与Fe3+。结果表明,在pH=2左右,采用10%RNH3Cl-10%正辛醇-正己烷萃取体系,Fe3+的萃取率达到99%,有效地分离了制革污泥淋滤液中的Fe和Cr。并且以1mol·L-1的盐酸作为反萃剂反萃负载有机相,单级反萃率可以达到90%左右。针对试验中产生的两相乳化现象,破乳条件为:80℃、NaCl的浓度15g·L-1,两相在10min即可分层。  相似文献   

10.
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L-组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EG-(NH4)2SO4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L-组氨酸。实验考察了pH、温度、聚乙二醇加入量、L-组氨酸初始浓度、硫酸钠及L-赖氨酸的存在对萃取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L-组氨酸在该双水相体系的分配系数K随体系pH和聚乙二醇加入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L-组氨酸初始浓度和L-赖氨酸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而温度和Na2SO4的影响不明显;L-组氨酸在该双水相体系的萃取率η随体系pH和聚乙二醇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L-组氨酸和L-赖氨酸加入量的增大而减小,而温度和Na2SO4的影响同样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反胶束萃取L-辛弗林的方法,并验证利用P204/正辛醇萃取L-辛弗林的有效性。方法制备P204/正辛醇反胶束体系萃取枳实L-辛弗林,反萃取液经浓缩干燥后,获得纯化L-辛弗林。利用基于单因素实验进行的正交实验研究最佳分离工艺,通过紫外分析、原子力显微镜表征证实了P204/正辛醇反胶束体系萃取分离L-辛弗林的有效性。结果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水相pH值6.5、萃取时间15 min、P204浓度0.10mol/L、W_0=5,此条件下L-辛弗林的单次萃取率为68.02%,各影响因素影响顺序为:水相pHP204浓度W_0萃取时间。纯化后的L-辛弗林纯度达到87.8%,比原料纯度提升了2.9倍。结论该方法为L-辛弗林的分离提取提供一种快速低成本方法,并对其萃取机制及主要变化规律方面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4):221-226
根据赖氨酸的理化特性,设计采用聚乙二醇(PEG)/硫酸钠双水相体系对其进行萃取分离。以萃取率和分配系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了双水相的物质浓度、pH值、温度以及主要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赖氨酸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赖氨酸主要分配于下相盐相中,双水相的物质浓度、pH值、Na2SO4的质量分数与pH值间的交互作用对赖氨酸的萃取影响极显著。实验确定最佳萃取工艺为:20%PEG 1000、14%Na2SO4、pH 5.5、30℃,在此条件下分别萃取1.0 mg/mL赖氨酸标准液和模拟发酵液,平均萃取率分别为96.5%和94.8%,分配系数分别为0.033和0.057。  相似文献   

13.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维生素功能饮料中L-赖氨酸和牛磺酸的含量的分析方法。维生素功能性饮料中的L-赖氨酸和牛磺酸通过苯异硫氰酸酯(PITC)柱前衍生,生成有紫外响应的氨基酸衍生物苯胺基硫甲酰氨基酸(PTC-氨基酸),PTC-氨基酸经RP-HPLC梯度洗脱后检测维生素功能饮料中L-赖氨酸盐酸盐和牛磺酸的含量。使用ZORBAX SB-C18色谱柱(4.6×150mm 5-Micron),流动相A为0.1mol/L的乙酸钠溶液,流动相B为乙腈;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27℃;进样量20μL。牛磺酸和L-赖氨酸在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0.999,回收率大于97.6,日内RSD分别为0.54%和0.46%(n=6)。结果表明本方法操作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维生素功能饮料中牛磺酸和L-赖氨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以丁酸发酵液为原料,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对发酵液中高浓度的丁酸进行了萃取-反萃研究。考察了发酵液初始pH、丁酸初始浓度、发酵液流速、有机相流速及反萃剂流速对丁酸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液初始pH对丁酸分离效果影响最大,发酵液流速及丁酸初始浓度次之,萃取相及反萃剂流速对分离效果影响不大。在萃取相与反萃剂流速均为90mL/min,发酵液流速为129mL/min,发酵液中丁酸含量为74.5mg/mL,发酵液初始pH为2.2时,丁酸最高回收率为85.22%。  相似文献   

15.
研究L-色氨酸和L-苯丙氨酸在732树脂上的吸附平衡.探讨NaCl浓度对L-色氨酸和L-苯丙氨酸单组分平衡吸附量的影响.同时测定L-色氨酸和L-苯丙氨酸双组分竞争吸附动力学曲线.分别采用扩展Freundlich模型和LCA模型拟合了双组分吸附平衡数据,其中单组分吸附平衡数据采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扩展Freundlich模型拟合L-色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平均误差分别为3.74%和3.85%,优于LCA模型.双组分竞争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L-色氨酸为强吸附组分.  相似文献   

16.
以豆粕为原料,利用酶水解工艺制备复合L-氨基酸,将氯化镁与复合L-氨基酸螯合制备复合L-氨基酸镁。结果表明:豆粕酶水解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25、pH8.5、加10%胰蛋白酶与8%植物蛋白酶、酶解时间4h,所得豆粕水解度为37.80%。复合氨基酸与氯化镁螯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配位摩尔比3∶1、pH8.0、温度80℃、时间50min,此条件下螯合率为45.82%。经红外光谱分析,复合L-氨基酸与氯化镁之间存在螯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L-精氨酸(精氨酸)和L-赖氨酸(赖氨酸)在肉及肉制品中的应用已受到广泛关注,有关2 种氨基酸对肉及肉制品保水、质构、色泽和嫩度等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详细综述国内外有关精氨酸和赖氨酸对肉及肉制品保水性和质构特性影响及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概述2 种氨基酸对肉及肉制品色泽、风味、嫩度、蛋白质及脂肪氧化等性质影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2 种氨基酸在未来肉类工业中的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转化液中L-丝氨酸含量。研究表明L-丝氨酸茚三酮缩合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0 nm,正丁醇、丙酮、水、氨水展开体系有利于分离前体物甘氨酸和产物L-丝氨酸,在此条件下得到吸光度与L-丝氨酸含量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1,方法检出限为0.0612g/L,平均回收率为100.9%,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3.341%。与氨基酸分析仪相比,该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准确的精密度,是一种简单、有效、快速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酶法制备L-色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酶法制备L-色氨酸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流动相分配比V(磷酸二氢钾溶液)∶V(甲醇)=30∶70,流量1 m L/min,C_(18)柱分离,柱温38℃,检测波长265 nm时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L-色氨酸的最佳参数。回收率在92.00%~110.00%,外加丝氨酸没有干扰发酵液中L-色氨酸含量测定。此方法用于样品中的L-色氨酸的测定,分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张剑  杨新妮  陶托炎  高冰 《中国酿造》2012,31(8):137-139
研究了以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为迁移载体,环己烷为溶剂,Span 80为液膜增强剂,不同氢离子浓度为内外水相传质推动力,构成的液膜体系对L-赖氨酸的萃取行为.建立了以Fe2+为示踪的分光光度法测定液膜破损率方法.探讨了L-赖氨酸在液膜体系中的迁移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