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关于社会建设的主体、客体、中心任务、保障基础和目标方向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关注民生,注重人的价值,努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有效抓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以循环经济理念构筑地区经济发展新模式,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本文试图从格尔木循环经济现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寻求加快发展格尔木循环经济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难点在于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给出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论指导。在发展生态产业、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同时,还需要在湖区内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此外,通过配套政策、法规的引导,让人民共享湖区的建设成果。最终,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一个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国性示范区域。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目标之一.同时,这也是今日小康社会与历史上的小康社会的根本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这既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它体现出的伦理是一种人本的定位和一种人性化的关怀,其实质是依靠人,更要规范人。为此,需要一种新的伦理观来引导,“八荣八耻”的新时期荣辱观就是这种最适合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伦理观。新时期荣辱观能培养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主体,能规范人的理念和行为,其本身也融入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中,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目标之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全党要提高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决定》,把人的心理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着力点。本文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流行词、提出心理学概念的"两个第一次"、论述心理和谐问题的"三个注重"等方面谈了作者对此问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党在新世纪的行动纲领,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引人注目的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包括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明确指出: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工程咨询业对促进可持续发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很大一部分是由工程业来实现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萌芽于西周时期。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具有丰富博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知性通天、天人和谐、以人顺天、天人感应等主要方面。“天人合一”范畴蕴含着天人一体的生态整体观、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平等观、尊重与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遵循客观规律的生态实践观,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总和。而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1.
绿色建筑是实现“以人为本”、“建筑设计”、“自然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建设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体育事业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区域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等新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把握经济实力提升、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等机遇,正视体育事业供给能力不足、区域性差异明显等挑战,切实加大体育制度改革创新力度,探索体育事业多形式发展,建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重视区域差异,真正实现体育事业的全民化。  相似文献   

13.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特别是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开拓视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依然很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统一城乡发展规划,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和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体育事业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区域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等新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把握经济实力提升、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等机遇,正视体育事业供给能力不足、区域性差异明显等挑战,切实加大体育制度改革创新力度,探索体育事业多形式发展,建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重视区域差异,真正实现体育事业的全民化。  相似文献   

16.
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社会的和谐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大力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和谐校园从根本上讲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和谐.列举了高校校园里一些不和谐文明的现象和影响,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建议.认为学校作为社区众多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离不开校园周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城市生态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的“生态化”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类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  相似文献   

20.
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后,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准确把握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