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4)
<正> 一、序言 祭祀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过的一种现象,是现实世界的人们与鬼神世界相通的中介。《汉书·郊祀志》说;“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人们实行祭祀的目的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类:“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即祈求、报答和消弭灾祸。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祭祀是人们与外界抗争的无奈的手段,在阶级社会里又是统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 我国古代祭祀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山顶洞人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矿粉,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灵魂观  相似文献   

2.
引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云:上兵伐谋。”又云:“兵者诡道也。”《建筑的革命》乃光复凝聚数十载心神,敛聚于知天命之后,抖然奉献于学界之巨著。初观之,乍然;细嚼之,有味;深思之,清明;冥想之,舒畅。欲解《建筑的革命》尚需略作回溯。一公元1984年仲夏,时吾在山西太原工学院(现 太原理工大学)修读建筑学,于昆明参加潜科学年 会,与艾之(定增)切磋后,遂赴武汉,带着三峡之昂 然豪情,向华工奔进。是夜在华工建筑楼打问之,言 光复先生已别有它去,实为憾事。虽然,徒有书信文 字…  相似文献   

3.
孟兆祯 《中国园林》2007,23(4):31-32
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要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度过一生并世代持续发展。中国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臣服自然。主张人与天调,天人共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是“天人合一”,科学地反映了人的双重性。统一的理念一脉相承,渗透到人的文化中。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城镇,人逐渐脱离了自然环境。但作为自然成员的人又不能脱离自然,这便有了人造自然之想。最初是植树,古写的“艺”字象形,是人跪在地上手捧树苗植树。反映人不满足于自然的恩赐,而要辅以人造自然。古代人从恐瞑自然逐渐转向崇拜自然。封禅成为祭天、祀地的主要活动。经过殷商的积累,到北魏便出现了园林一词,西周肇发园林的雏形——囿。当时称为灵囿,以人造的灵沼和灵台为中心,围起大片的山林,并圈养动物于其中供狩猎和祭祀用。人则登灵台可观天象,俯灵沼可赏鱼跃。灵台、灵沼已具地形高下之势,也是自然山水园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营造要诀基础研究(上)吴国智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天、地、人和谐协调。自古以来,儒道诸家都从不同方面强调了人必须与“天”相协调。《庄子·则阳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天理,天然之理也”。天人合一乃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天人合一视天道与人道为...  相似文献   

5.
·[昭阳]殿名。《三辅黄图》:“汉武帝后宫八区,有昭阳殿。”按成帝时,赵飞燕女弟为昭仪,居昭阳舍,即此。·[昭文馆]《唐书·百宫志》注:“神龙元年改弘文馆曰昭文馆。”按宋亦置昭文馆,掌四库图书修写校误之事。元丰以后,并其职于秘书省。·[昭忠祠]祀祭阵亡官兵之祠庙也。清制文三品、武二品以上之官入祠京师昭忠祠。见《清·通礼》。·[时台]《四书逸笺》灵台引《五经异义》:“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诸候卑不得观天文,  相似文献   

6.
《消防与生活》2011,(12):42-42
祝融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广泛祭祀的火神。据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日祝稣,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传说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发现了击石取火的方法,并发明了火攻战法。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第49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喻纵火”,广泛流传干民间,一提起借东风,就会联想到诸葛亮;一提起火烧赤壁,就会联想到周公瑾。赤壁一役,孙刘联合以5万兵退曹操83万人马数干艨瞳斗舰,诸葛借风公瑾纵火在罗贯中笔下好不精彩。但是据陈寿《三国志武帝纪》载:“……公至赤壁,与各战不利,于是(时)大疫,更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载“操与孙权书云: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饶船自退,根使周瑜虚获4b名。”又据(三国志吴主传》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具进,遇于赤壁,大破曹…  相似文献   

8.
《现代装饰》2013,(11):27-35
《易经·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传统家具在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坐、卧、储藏等功能需求之后,如米鸿宾《道在器中》一文中所总结的那样:于有形之“器”中觅出无形之“道”,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器”催生出“道”,“道”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器”提出要求。所以,回望中国传统经典家具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中既可领略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与工艺的登峰造极,又可观瞻历朝历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历史文化特征,体会古人的生活方式与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上接147期)
  三、元大都建筑的风水考量
  《周礼》唐贾公彦疏:
  司农云营国方九里已下并《冬官·考工记》“匠人”文,彼云“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旁谓四方,方三门,则王城十二门,门有三道,三三而九则九道,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经纬之道皆九轨。又云“左祖右社”者,此据中门外之左右,宗庙是阳故在左;社稷是阴故在右。“面朝后市”者,三朝皆是君臣治政之处阳,故在前;三市皆是贪利行刑之处阴,故在后也。  相似文献   

10.
一易学研究。《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向称《周易》为六经之首,博大精深,她与各科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易》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相似文献   

11.
蓟门是京城的代称蓟门地震,一见于明朝天启皇帝在蓟辽总督阎鸣泰天启六年五月十九日奏报上的批示:“蓟门地震,奴患孔棘,备御宜周,这马价火器、火药等件,作速酌议给发。”又见于《天启实录·卷71》(以下简称《实录》):天启六年五月“戌申巳刻王恭厂灾。……是日,蓟门地震。”蓟门是那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二卷》(以下简称《汇编》)编者注解说:  相似文献   

12.
灵台辩     
灵台辩曹春萍明堂、辟雍和灵台是两汉的重要礼制建筑,但长期以来对于灵台这一概念的解释一直有着歧义,对灵台的发展、演变也模糊不清,因而对其用途、性质的阐述出颇多不确切之处。本文就有关灵台的发展、演变及西汉灵台的建置略作分析。以求教于方家。一、《诗·大雅·...  相似文献   

13.
《消防与生活》2011,(2):27-27
在我国,“火”很早便被人们当作吉祥之物,用于喜庆活动中。这大约是从我国原始社会的设坛祭祀、焚柴祭天等仪式开始的。《吕氏春秋·本味》中曾有记载:“爝以燧火,衅以牺狠”。后人解释说:  相似文献   

14.
书龙 《山东消防》2002,(2):32-32
我国古代曾经盛行过一种与火崇拜有关的习俗——改火。据古籍记载,在先秦时期,人们每年都要定期改火。在改火这天,家家户户要尽灭旧火,然后以原始的钻木取火法来另生新火,并举行有关的祭祀仪式。 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改火这一习俗的记载很多,说法也不一致。比如关于改火的日期就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秋末冬初的收获季节里,如《论语·阳货》中记载:“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另一种说法则是在阳春三月,如《管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春三月,……钻燧易火,打井易水,所以去兹毒…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孔庙是古代祭祀孔圣人之所。《礼记》云:“凡始立学者,必设奠于先圣先师”。因之,唐以降孔庙与官学的结合,在我国得到较大发展,且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定制,庙学一体,孔庙演变为文庙,又称学庙、学宫,亦为旧时学府所在。通常,文庙分太学(国家级文庙)、府、县三级。  相似文献   

16.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架惠王上》,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其中关于“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论辩,相当精彩,“不能与不为”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是这样讲的——孟子曰:“故王之不正,不为世,非不能也,”齐室王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曰:“挟秦山以超北海…··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一非不能也”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不能与不为实际上就是一个做与不做的关系。许多事情,不是人们做不了一而是人们不去做。“挟泰山以超北海”,常人真干不了,但为老人折枝,不…  相似文献   

17.
数字天坛     
中国古代极重坛庙的建造与祭祀,历代都设礼官,专门从事祭祀活动。《周礼·春官》所言“典祀”,负责坛庙之郊祭。汉代奉常之属设诸庙令以为祭天拜地之职。魏晋六朝有太庙令。唐代改作郊社令,主持隆重祭典。到了明代,因北京坛庙建筑空前繁荣,开始专  相似文献   

18.
佛教礼拜活动是后世佛家弟子为表达对三世诸佛和一切佛教典籍的恭敬之心而行之礼。禅宗初祖达摩在《破相论》中对礼拜做出解释:“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而《十界因果浅录》中又云:“礼拜者,略有三种:一拜佛,二拜经,三拜舍利”。礼拜是佛教仪轨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而与之相对应的礼拜空间也是佛教建筑空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什邡灾后重建规划建设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邡于公元前201年被汉高祖设为列候国,公元前116年设为普通县。什邡的名称,明清以来,颇有歧说。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什邡县》载:“古碑云,江水出高境关大郎庙前始大放,分流十支。……自章山内合五溪,而总名洛江,出章山分洛江为十河,县之名即由此也。”按照李仲玙的考证,认为西汉前期叫做“汁方”,后期作“汁邡”,三国以后作“什邡”。  相似文献   

20.
周亮  黄自云  黄建平 《园林》2014,(4):73-73
檀香用途广泛,经济价值极高,檀香集芳香、药用、材用于一身,被誉为“绿色金子”“香料之王”。檀香有理气温中、和胃止痛的功效,中国应用檀香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南朝梁沉约《瑞石像铭》:“莫若图耖像於檀香,写遗影於祗树”。清赵翼《西湖寓楼即事》诗:“桕烛檀香三竺路,一观音养百千僧。”目前檀香年药用量约15万千克。工业和雕刻工艺、宗教用品等年需要量更大,全部依靠进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