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旭  张衔春 《华中建筑》2010,28(8):25-27
工业建筑流派与有机建筑流派作为现代建筑史上两大主要派系,被认为是极富创新意识,且勇于挑战建筑复古思潮的时代先锋。该文以有机建筑与工业建筑对比为突破点,系统的探究两种建筑流派思想根源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指出设计中建筑与环境应呈现互动而融合的关系。通过对比,探寻当今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力图达到设计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有机建筑及有机建筑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怒 《时代建筑》1996,(4):52-56
本议论人美国有机建筑的产生,发展以及当今现状的发展,分析了有机建筑的本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非 《华中建筑》2006,24(8):8-10
该文探究现代建筑流派之一的“有机建筑”的观念及操作方式,将美国有机建筑大师赖特的创作理念与“表现主义”的差别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的代表作之一,它凭借独特的外观及展览空间而闻名于建筑界。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几何母题运用、空间塑造与构建、现代主义建筑语汇重构、功能与形式结合四个方面展现了富有创造力的设计手法及高超的设计水平,同时对赖特"有机建筑"学说进行了深刻诠释。其建筑设计手法及蕴含的建筑思想对当今多元化建筑实践及建筑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现代建筑中孤立于自然环境的建筑设计提出质疑,这些建筑割裂了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显得生硬而突兀;提出有机建筑的解决思路,目的在于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降低快速扩张的城市化对自然生态的负面影响;通过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解析,探讨有机建筑的特征与外在表现,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6.
刘昊  金承协  杨颖 《城市建筑》2023,(5):182-186
生物形态发生高度符合遗传信息的预示,环境力则需通过自然划定的机制作用于这些信息,进而引导生物向更具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在这里,有机物质仅作为信息获取实体的基础,重要的是信息本身对环境展现出一种积极回应的有机特征,而这种特征同样隐藏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并且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加以运用。从历史中出发,将建筑设计生成过程类比生物形态发生过程,试图指出信息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的应用与探索过程所中展现出的一种“有机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引用了建筑大师赖特的“有机建筑”的概念,主要论述了新时代的“有机建筑”会有哪些不同的特点,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师应该将计算机技术,现代工业技术结合到建筑设计中去,发展成为启发创意构思的手段,创造出更加新颖的“有机建筑”来。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7,(5)
21世纪的到来,人们与对居住环境有了新的认识,住房不仅仅是为我等遮风挡雨的避难所,也赋予了其更高的价值。从希腊、罗马开始,不同世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类型,再到如今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挡。科技确实在不断进步,但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了人们不得不重视的关键问题所在。盒子式建筑(无机建筑)在建造中虽然最无风险可言,也早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标志,如此人造物与自然彻底的分割开,自然就变成了与我们毫无瓜葛的场所。建筑和景观,的确却是不同领域,我却希望将他们和二为一,让它们产生联系,用回归的手法虔诚的心态去亲近自然,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正有机建筑通常被认为是由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弗兰克莱特首次提出。然而有机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古今中外的很多建筑中。人们在追求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时候,有机的概念就会被引入。首先,有机建筑对装饰的态度与其他建筑流派有区别也有联系。现代主义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卢斯认为,装饰是一种罪恶。这种像宣言一般激进的论调无疑是当时建筑改革浪潮中的口号和信条,推翻了矫揉造作为上流社会服务的维多利亚风,让无装饰,功能理性至上的建筑更加纯粹。然而装饰的存在总是应人的审美情趣而生的。也是当时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恋  曾忠忠 《南方建筑》2006,(5):114-116
本文详尽分析了路易斯?沙利文的有机建筑思想,并把它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有机建筑观进行了一定的对比,从赖特的视角中更独特地审视了沙利文的有机建筑观点,并列举了沙利文的几个有名的建筑实例来加以佐证。文章最后对有机建筑赋予了现代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维纯 《世界建筑》2002,(11):68-70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的发展是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更新是为了适应自身与环境的需要而进行的新陈代谢作用,新生细胞的生成体现了创新,旧有细胞继续发挥作用体现了继承,传统建筑的精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适应性,传统建筑文化有机更新的实践就是探索这些精髓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有机建筑是俱有生命和悠久历史的建筑,从分析其渊源及演变,到材料、结构、形式及空间上的特征,阐明其原则: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3.
左伟灿 《山西建筑》2012,38(17):40-42
重点借鉴美国、加拿大针对各自建筑业现状所提出的有机建筑、适应性住宅等成功概念,探讨了中国建筑师应如何理性面对中国建筑的发展,并提出中国应走"和谐建筑"的观点,阐述了和谐建筑的概念及理念,为中国建筑的转型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赖特是现代建筑的四位大师之一,他的建筑与现代主义有所不同。他称自己的建筑为有机建筑,并在建筑实践中发展他的有机建筑理论。他认为建筑是自然生长的建筑,是属于自然的。有机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同时也是赖特人生的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德国重要的建筑师和理论家,被称为“德国有机建筑之父”的胡果·赫林提出:有机的本质是观察自然发现的。他认为设计中应排除人为几何及数学的规则,观察事物运行的机制与类型,分析其组织法则和秩序的关联,而建筑是这些功能组织的反映。他的有机建筑观集中体现在其作品伽考农庄中,并影响了汉斯·夏隆等人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有机建筑的发展过程,思路及主要特征.从有机建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环境共生,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它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而引伸出我们应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  相似文献   

17.
从赖特的有机建筑论产生的根源出发,以道家哲学中的“水”为切人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人文思考。分析了有机建筑论与水在哲学性质上的共性以及有机建筑论的缺陷,以跨学科的思路启迪了建筑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许志钦 《山西建筑》2007,33(16):31-33
以迦达默尔对待传统的论点为源起,分析赖特独特的创作方法;通过对比其他类型的现代建筑,阐述了“有机建筑”的思想特征和形态特征;以建成作品为例,寻找“有机建筑”自成一家的特点,挖掘“有机建筑”的内涵和应用,客观考察赖特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最后评价“有机建筑思想”在建筑史上的价值以及对今天城市和建筑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14日,88岁的建筑师李承宽在德国柏林去世。他将自己理解为跟随“新建筑(Neues Bauen)”运动的建筑师。从下文里他与柏林艺术大学(Akademie der K焠ste)档案馆馆长马蒂尔斯·席伦(Matthias Schirren)的讨论中体现了这一点。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看法将融入到关于李先生在20世纪建筑史上担当的角色的关键性论述中。从上海到柏林李承宽1915年出生于浙江省吴兴。1920年代初李先生全家移居到上海,在那里他接受了正统教育。童年时的李承宽经历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熏陶。那时的上海充满着电影院、咖啡屋、酒吧与爵士乐等新鲜事物的气息。当…  相似文献   

20.
解霖 《建筑知识》2014,(3):44-44,48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研究,探讨当代有机建筑的设计源泉与灵感,具体的精神体现以及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