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5,(12)
在新课改逐渐受到广大师生认可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法也慢慢出现在小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辅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以及引导学生接受知识。导学式教学法尤其体现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也被各小学教师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从导学式教学法的内涵着手,分析其特点所在,并提出如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运用导学式教学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14)
通过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融入问题导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问题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分析,结合设置问题、问题间呼应、引导思考问题、强化导学环节等,简要谈一谈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的策略,以期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化学教学也相继开展了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活动。"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学学案为主要载体,通过导学的方法将课堂学习主导权交给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化学课程的学习。文章主要针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作深入分析,以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性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9)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将问题导学法有效引入数学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逐步对数学知识有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经验,对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34)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中可以知道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发展中,采取"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核心",以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促进并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主要目标,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1)
<正>基于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都意识到了引导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本身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而显现出的表征方式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小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所呈现出的个体差异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3)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小学数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令学生感到枯燥和畏惧的课程,教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更应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本文从创设趣味情境、利用电教手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应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以期促进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6)
在小学课程中,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趣味性更差,很多学生都对枯燥与乏味的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数学教师应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境更好地结合起来,突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学习效果。本文阐述了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1)
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诸多特点,其不仅具备较高的抽象性,而且逻辑性也比较强。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好地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有效进行课堂互动的策略,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6)
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自主性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个"导学评价合一"设计导学案并以之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的促进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程实践中并行变化,互相促进,充分展示了新课程理念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