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地城市因其城市地貌高低起伏、山水相依,城市建设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景观与山水文化格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水系的景观文化规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该文将以英德市为案例,探析景观文化策略下我国山地城市的水系规划,强调水系景观和水系文化的关键在于将山地城市水系的生态服务功能与地方"山水格局"充分结合,具体策略包括:①以保护修复为主建立山水生态格局;②以山水格局为形营造水景观;③以传统传承为境彰显水文化。  相似文献   

2.
刘玮  李雄 《工业建筑》2018,(1):7-11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针对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危机提出的概念。对"山水城市"营建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包括"山水城市"的概念、发展过程。阐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山水诗画对人居环境营建的影响。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营造、审美意境的表达三个方面总结山水城市人居营建策略。以杭州和苏州为例,阐述两种典型的"山水城市"人居环境营建的策略。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山水城市"人居环境的营建需要将生态、文化、美学意境融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创新中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城市特色的塑造需要基于自身的特点,自然山水对于城市而言可遇不可求,如何因势利导,为城市特色加分是个永恒的课题。重点探讨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特色塑造,以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从江山城市山水格局、特质及现状与问题分析入手,以"尊重生态本底、优化山水格局、优化城市组织"为核心思路,提出生态营城、景观提神、空间点睛、交通维局的规划手法与途径,实现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品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研究基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视角,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山水城市"理念和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田园城市"理念进行解读,分析"美丽山水城市"的核心内涵。在梳理重庆主城区山水特色、历史文脉及空间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城市的案例,提出重庆主城区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的实施路径,即通过大山、大水的生态本底保护和小山、小水的生态网络构建,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强化"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格局,构筑山、水、城共融的空间体系,以践行具有重庆山水特色的"美丽中国"之路。  相似文献   

5.
沈湘璐  王娟  陈天 《城市住宅》2016,(11):56-59
正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城市在蔓延扩张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历史肌理,"千城一面"现象日渐凸显。为解决城市迅速膨胀过程中显现的城市问题,探寻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生态城市发展新模式,山水城市理论得以提出。山水城市基于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将现代城市建设的科学技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通过回顾我国古代山水城市的营造法则,从环境格局构成要素、城市格局尺度设计、风景建筑、立体空间视觉系统的角度考量,探究适应当代山水城市建设的方法,寻求与现代  相似文献   

6.
山水城市承载了历史积淀下的自然本底,是城市个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文章以浙江省开化县芹阳片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山水格局、特性及现状问题的分析入手,遵循以"山水无界,地域有融"双重基因为理念的破题思路,并重新定义"公园融入城市,城市生长于公园"的理论框架,提出山水转接、路径维局、形象塑造及生态营城的策略手段,以期对我国新型山水城市特色风貌的构建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山水城市的生态格局模式是当前我国建设美丽城市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基于对生境网络的概念诠释及理论解析,提出山水城市景观形态的基本特征、目标策略,进而构筑相关生态格局模式。运用实地勘测调研与生境网络格局指数分析、生态敏感度评价等定量与定性方法,对样本城市的城市绿地及近郊自然山体、水体、农林用地、生物迁徙及其栖息地等基本要素做出多维度的综合分析,提出核—斑—廊—岛的生境网络布局方法,进而对山水城市生态格局模式做出设想。  相似文献   

8.
王欣  李烨  冯展 《中国园林》2020,36(4):22
山水城市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风景园林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以杭绍古城山丘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1 600多年中,从建城到基本格局固定的历史样貌,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山水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杭绍两城山城关系异同,发现在同样的山水理法之下,存在"仙山"和"形胜"2种景观意象,并由此形成2种山水城市意象原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山丘成为城市重要文化景观。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展山水城市优秀传统,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和文态俱美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9.
牛港山公园是福州市山水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晋安新城的重要生态绿色核心。通过规划布局优化,调整梳理蓝绿生态空间关系,将水系与绿地融合,"蓝绿空间"交织重组和山水空间形态的重塑,重构了城市的生态景观格局和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成为福建省生态建设示范观摩点和福州市一张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10.
邱强 《规划师》2006,22(4):26-29
重庆都市区规划根据都市区"两江、四山"山水格局特征及"以十大景观生态元建设为核心,以生态廊道保护为重点,以各城市建成区为生态斑块,以外围郊区农田、林地为生态基质"的景观生态安全结构模式,结合都市区"北移、东进、西拓"的空间拓展态势,采用"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形态.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广东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的历史形成过程,分析其在六个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和自然景观变迁之间的相互联系,总结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现状,从“山”“水”“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肇庆市的具体景观格局,分析其空间特点、视觉联系、生态影响和现状问题,从而提出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肇庆山水城市所面临的挑战,为今后肇庆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肇庆山水城市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山水城市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城市范型,山水城市大尺度空间城市设计涉及地形地貌、山水形胜、人文文化、生态景观、河湖水文、空间形态和城市风貌等复杂系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很难全盘把握。从数字化信息图谱视角,包括城市物理环境、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生境网络、空间形态、生态修复、空间特色,以及风貌意象在内的城市各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数字化集成及综合问题判定,并将这一数字化分析方法称为"江山八法"。在此基础上,选取杭州山水城市的核心线性要素——钱塘江两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城市的发展骨架中进行解析,结合多源大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技术簇群,通过对钱塘江"大山水画卷"和"大人文画卷"的双重核心价值判定,以"江山八法"为代表的数字化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反馈,以期为后续的山水城市设计等提供精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福州南江滨生态公园是福州山水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格局完整,景观要素丰富,文化底蕴浓厚,发展条件良好,是老城向新城发展的关键点。以南江滨生态公园的景观绿化提升设计为例,从保生态、破岸线、通视廊、显特色4方面阐述了公园整体绿化提升改造,并从立三道、建福驿、好停车3方面介绍了总体绿道系统的提升改造。  相似文献   

14.
山体水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安全设施,是自然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是城市生态基底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城市生态卫城、文化兴城、创新融城的源泉。保护好城市的山体水体对于构建城市蓝绿生态基底、保护城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整个山水格局—周边环境—山体水体保护的本身,研究山体水体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从上到下、从规划到实施、从立法到宣传监督、多视角多维度探讨城市山体水体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主要从发展的角度论述城市景观中山水格局的保护与延承。本文以南京为例,提出在延续原有山水格局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城市山水格局。并具体分析了南京自然地貌、历史沿革、现状,提出建立不同层面城市山水格局的构思。本文力求通过对城市山水格局的研究及对南京典型事例的探讨与分析,为今后延续与发展我国城市山水格局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自然资源内涵从传统的空间系统扩展到生态系统,强调其内在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关联性。在厘清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要素之间内在关系和生态过程的基础上,以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例,将区域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相结合,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构建了水源涵养、地质灾害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识别泰山区域潜在的重要生态廊道,构建了"一核三心一轴一带多节点"的泰山区域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17.
生态山水环境作为城市的特色本底,需要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和沿承,使城市空间更具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介绍通过对大乌兰浩特山水要素的分析,在总体城市设计中着重强调构建山水格局,使城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把城外及城中的山水要素引入现代城市建设之中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水城市,从西汉闽越国的"冶城"到明清时期的福州城,2 200年的城市营建历程积累了宝贵的山水城市营造经验。福州城处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山水格局中,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水在城边,城中有水"的独特山水城市。通过"环境营造"和"意境营造"两个方面的分析,总结福州古代山水城市营造手法,为当今中国山水城市建设提供借鉴范例。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场地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武汉园博园生态织补桥的设计建造方案,重点分析了生态织补桥如何巧妙地将园博园南北两区的场地、交通和生态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园博园"山水连枝,双轴两区"的整体格局,同时成功弥补了城市快速路三环线对城市生态廊道的割裂与破坏。  相似文献   

20.
绍兴有着2 500年的建城史,历经几个朝代的扩展和演变,形成了多层次、整体性的独特的山水空间体系,有着从地理宏观尺度到庭院园林微观尺度的空间连续性,从勾践小城到如今绍兴古城的时间连续性。现代城市的发展,较大程度改变了绍兴传统的城市空间和山水面貌。但总体来说,并没有跳出"山水城市"的范畴。尤其是2000年以后对山水格局的重塑和古城保护的措施,拉大了整个城市的格局,重构了城市水网骨架,传承了山水空间,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使绍兴成为一个现代山水城市的佳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