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通过控制喂入时间及喂入速度,利用等线密度段彩纱纺纱方法,在多功能细纱机上纺制具有两种颜色彩段循环的段彩纱.根据错位循环原理,对不同分段时间和幅宽条件下的段彩纱针织物图案效果的形成规律进行了探究,发现段彩针织物在纬编循环中积聚成规律分布的色块,形成一定的图案效果,同时发现在织物幅宽按一定规律变化的情况下,织物上会形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段彩纱线的彩段比例不同,形成的图案形状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多组分纤维复合花式纱线的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丹凤 《棉纺织技术》2007,35(12):27-30
探讨利用多组分纤维复合纺纱技术开发花式纱线的工艺技术措施.分析了多组分纤维复合纺纱技术的特点,以普通涤纶、有光涤纶、阳离子涤纶、咖啡色涤纶纤维、宝蓝色涤纶和粘胶纤维6种纤维纺制的10.7 tex复合段彩纱品种为例,介绍了利用多组分纤维复合纺纱技术开发花式纱线的方法.实践表明:通过在并条工序将各纤维条子进行混并、配色,粗纱采用双熟条喂入,在细纱机上加装变频式间歇喂入装置,并采用两根粗纱喂入纺纱,可以纺制具有彩色分段效果的花式纱.各工序针对纤维性能特点进行工艺调整并采取技术措施,保证了纺纱顺利进行和成纱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探讨粗纱段彩纺纱技术。通过对粗纱机喂入机构和牵伸机构进行创新设计改造,使主、辅条分别可控喂入,实现了粗纱段彩,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粗纱段彩技术;通过试纺和工艺优化,较好地解决了粗纱段彩纺纱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的色差、拖尾等问题,完善了质量控制措施;应用粗纱段彩新技术,结合细纱赛络集聚纺、竹节纺纱技术,最终开发出新型段彩纱。认为:粗纱段彩纺纱技术进一步丰富了色纺纱的颜色组合,使纱线风格更加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4.
为纺制恒线密度双色变换段彩纱,找出双色变换段彩纱共混段长度、强度的影响因素及规律,采用双通道环锭纺技术纺制双色变换段彩纱。分析了双色变换段彩纱共混段的成纱机制。同时,借助纱线连续采集装置采集连续纱线图片,结合人工识别,测出双色变换段彩纱共混段长度。研究了后区牵伸倍数和粗纱喂入提前量对共混段长度及强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共混段长度随着粗纱喂入提前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后区牵伸的增大略有减小;共混段强度随着粗纱喂入提前量增大而增大,本文实验条件下,后区牵伸倍数从1.1增大至2.3,共混段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后区牵伸倍数为1.7时。  相似文献   

5.
段彩纱属于花式纱的一种,它利用不同原料、不同颜色纤维组合纺纱,使不同纱段具有不同的色彩、性能。同轴后罗拉牵伸机构可纺制等线密度段彩纱,但过渡段经前区牵伸变长,达6cm以上。采用新开发的同轴中罗拉牵伸机构结合气流集聚方法可纺制过渡段不超过2cm的等线密度段彩纱。主要分析分段时间对纺出纱线的条干均匀度、强力、毛羽指数的影响,使得这种纱线和工艺能更好地被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6.
段彩纱色彩丰富,面料立体感强,但纱线强度较低,花纹图案重现率低,因此难以大批量生产。探究了双色段彩纱单位长度上的色段数对纱线强度的影响,当50 cm纱线内色段数少于5个时,纱线的强度稳定性较好。通过纹织CAD模拟不同投纬方式下段彩纱的织物图案,并与实际织造的段彩纱织物图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分析了段彩纱循环长度、各彩段长度比例、投纬方式以及织物幅宽对织物图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彩色纺织品的染色品种繁多、用水多、污染严重的现象,提出织物图案与三通道转杯纺段彩纱色彩双向设计的新方法。通过在三通道转杯纺纱机上在线调控三原色纤维条的喂入比例,实现混纺比例的控制,从而生产出柔性灵活的段彩纱。利用段彩纱不同片段长度色彩的自循环形式与织物组织结构相结合,织造出4种段彩纱生成的不同织物图案。所织织物的图案特征表明:以三通道转杯纺段彩纱为原料织成的织物颜色丰富含蓄,图案层次分明,手感柔和,具有朦胧的立体效果。认为:织物图案与三通道转杯纺段彩纱的双向设计为段彩纱织物图案一体化开发提供更多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开发生产彩点段彩新型纱线,在应用分析彩点纱与段彩纱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了彩点段彩纱专用的生产工艺流程,并对彩点的生产原理、梳棉机的要求及清梳,并条,粗、细纱等工序的工艺配置及工艺要点进行探讨,根据竹节纱公式推导出段彩纱相关参数的计算公式。指出:生产彩点段彩纱需重点研究色彩搭配情况、彩点比例及形态、段彩的线密度和节长节距等,根据原料的适用性、产品的最终用途、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适应性、加工成本及产品的附加值等制定合适的生产工艺,并对各工序工艺配置、操作技术以及设备状态进行研究,方能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彩点段彩纱。  相似文献   

9.
段彩纱是一种在纱线纵向色彩呈分段变化的花式纱线,现有的生产工艺不可避免产生竹节纱的效果,导致不能大规模地推广。本文首次采用改进细纱机的牵伸机构,制备线密度恒定,而组份、色彩是分段变化的棉段彩纱。并探讨分段时间、某一分段时间内两组份的质量比例对成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控制后区牵伸工艺,可以生产线密度恒定且性能良好的段彩纱。并提供了牵伸机构的改进方案,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白色夜光涤纶粗纱和彩色普通涤纶粗纱为原料,在改造后的细纱机上试纺了夜光段彩竹节纱这一新型花式纱线,丰富了花式纱线的种类和夜光纱的应用领域。研究纺制了不同纱线线密度(T)、节长节距比(R)、竹节倍率(X)的夜光段彩竹节纱,并对纱线的断裂强度、余辉强度及纱线毛羽等重要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夜光段彩竹节纱的断裂强度随线密度的增加、竹节倍率的减小和节长节距比的增加而增大;其余辉强度随线密度的增加、竹节倍率的减小和节长节距比的增加而增强;其成纱毛羽随线密度的减少、竹节倍率的降低和节长节距比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了顺利纺制Amicor抗菌纤维、涤纶、粘胶混纺针织纱,并且避免后工序高温染色对Amicor纤维抗菌性能的不良影响,对白色Amicor纤维、白色粘胶和有色涤纶的混纺工艺进行了实践.针对所纺纤维的特性,以粘胶/Amicor/黑涤/蓝涤57/25/15/3 18.5 tex纱为例,探讨了产品配色设计、混色方法及各工序的纺纱工艺和关键技术措施,指出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果表明:Amicor、涤纶、粘胶混纺色纱的成纱质量满足织造要求,外观色彩分布富有层次感,风格独特.  相似文献   

12.
敖利民  楼焕  唐雯 《纺织学报》2022,43(7):41-46
为探讨空心锭包覆纺纱过程中外包缠纱对芯纱的假捻作用与应用,以黑、白两色涤纶长丝纱组成双芯纱,黑色涤纶长丝纱为外包缠纱,纺制了不同纺纱工艺的包覆纱,分析了芯纱残留捻回的捻向和捻度特征以及锭速、引纱速度、芯纱张力对芯纱残留捻度的影响;对利用芯纱残留捻度纺制段彩纱的原理与段彩特征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应用实例。结果表明:外包缠纱对芯纱缠绕的假捻作用,会使芯纱上形成残留捻向变化、捻度不等的捻回分布;残留捻回的捻度随锭速的增大、引纱速度的降低、芯纱张力的减小而增大;利用芯纱残留捻回的片段呈色效应,可用异色芯纱纺制具有段彩外观的“纱/纱”复合段彩纱,这种段彩纱具有区别于常规段彩纱的“闪色”特征。  相似文献   

13.
Seval Uyanık 《纺织学会志》2019,110(7):1012-1031
Recycling and reuse of materials is not new to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Recycling refers to the breakdown of product into its raw materials in order for the raw material to be reclaimed and used in new product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hat the examining the usage of recycle polyester fiber (rPET) in different yarn count and blend ratio and so to determine which count and blend ratio is more suitable for rPET usage. For this aim, 24 yarns containing recycle polyester fiber, virgin polyester fiber and viscose fiber as raw material were obtained in different yarn counts which are Ne 10, Ne 20, Ne 30 and Ne 40, and in different blend ratios. Yarn diameter, density, shape (roundness), unevenness, imperfection, hairiness, and yarn tensile tests were applied to the obtained yarns. The findings obtained by experimental and statistical study show that rPET fiber has usually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yarn properties in especially fine yarns due to physical and chemical deterioration caused by contaminants of during re-processing of recycle polyester fiber. Based on the findings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values of unevenness, imperfection, and density increase whereas the values of diameter, hairiness, and tensile decrease from coarse yarns to fine yarns. As a conclusion it is possible to say that rPET fiber is suitable for thick yarns which are especially Ne 10 and Ne 20 as pure and in all blend ratios, and rPET fiber is suitable if it is used in lower ratios than 65% for Ne 30 yarns, whereas it is suitable if it is used in lower ratios than 35% for Ne 40 yarns.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阻燃粘胶纤维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并与普通粘胶纤维进行了对比,阻燃粘胶纤维的回潮率、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质量比电阻均比普通粘胶纤维差,但差异不大。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阻燃粘胶纤维纯纺纱线以及与莫代尔、涤纶的混纺纱线,分析了纺纱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通过对纱线性能的测试分析,其各项性能均符合针织用纱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涤纶/黏胶彩点布的设计与生产要点。为保证彩点分布均匀,涤纶/黏胶纤维条与彩点棉条要经过3道并条混合,各工艺参数设置要求合理,并增大络筒机清纱参数棉结、短粗节的检测范围,避免有色点子被切除。将彩点纱作为纬纱使用,缩短彩点布的加工过程,降低彩点纱在织造时的剧烈作用,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彩点的流失。经纱为11.7 tex紧密纺棉纱,纱线细,根数多,因此选用ASG365型双浆槽浆纱机进行浆纱,浆料选择变性淀粉和PVA的混合浆,并多次优化了浆纱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6.
探讨纳米铜离子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线的纺纱工艺。分析了纳米铜离子涤纶纤维的抗菌机理及抗菌纱线所织面料相比于抗菌后整理面料的抗菌性能优势。针对铜离子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的性能特点,设计纱线的纺纱工艺流程,合理配置各工序工艺参数,纺制了18.5 tex粘胶纤维/纳米铜离子涤纶纤维(60/40)混纺的抗菌纱线,并对其织物进行了抗菌性能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开发的混纺纱有较优异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7.
异形异性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生产工艺要点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利用三角形涤纶纤维,阳离子涤纶纤维和粘胶纤维开发了涤粘混纺纱,介绍了原料的选配、纱线截面中各种纤维的分布情况及纺纱工艺流程。针对三种纤维原料的性能特点,探讨了各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更高强力的喷气涡流纺纱线,通过引入涤纶长丝制备喷气涡流纺粘胶/涤纶包芯纱。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芯丝线密度、纺纱速度对喷气涡流纺粘胶/涤纶包芯纱强伸性、条干不匀和毛羽的影响规律,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纺纱条件下包芯纱的结构外观。研究结果表明:芯丝线密度、纺纱速度对喷气涡流纺粘胶/涤纶包芯纱各性能响应值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纺纱速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包芯纱成纱的强伸性提高和条干均匀性改善,纺纱速度的增加会使毛羽H值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芯丝线密度有利于包芯纱强伸性的提高,随芯丝线密度的增加,包芯纱毛羽H值减小;此外,选用较大的芯丝线密度和较高的纺纱速度时,纺制的包芯纱芯丝外露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赵磊 《丝绸技术》2012,(6):36-38
为提升纱线的科技含量和纺织面料的国际竞争力,用棉纤维、涤纶纤维、粘胶纤维、竹纤维4种纤维纺制了18.4tex混纺针织用纱。并对这4种纤维的主要特性以及纺纱工艺中的主要技术措施作了详细的介绍。综合分析表明,新开发的四组分混纺纱综合了棉、涤纶、粘胶、竹纤维的优点,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较高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三角形涤纶纤维、阳离子涤纶纤维和粘胶纤维开发了涤粘混纺多彩闪色纱。介绍了原料的选配、纺纱工艺流程、各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选择和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