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交叉口运行效率为目标,运用概率论、排队论和交通流理论对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设置依据进行研究.假设车流到达率服从泊松分布,根据左转与直行车辆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运行特性,推导了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的左转交通量阈值表达式.根据信号交叉口与无信号交叉口的不同,建立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准则模型,并讨论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受左转影响的直行车停车概率的限值和左转穿越对向车流的临界间隙.对典型情况模拟计算,对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车道左转交通量的变化规律.该研究为左转车道的设置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准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交叉口运行效率为目标,运用概率论、排队论和交通流理论对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设置依据进行研究.设车流到达率服从泊松分布,根据左转与直行车辆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运行特性,推导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的左转交通量阈值表达式,并讨论模型中的参数:受左转影响的直行车停车概率的限值、左转穿越对向车流的临界间隙和进口道车道数.对典型情况进行模拟计算,绘制了左转车道设置的准则图表.计算分析得出无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车道左转交通量的变化规律.为左转车道的设置提供了定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于有中央分隔带的交叉口,利用分隔带实现左转,可以减少交叉口的冲突点,减少其他相位上车流的延误,提高通行能力,但也相应地增加左转车流的延误.本文基于对利用中央分隔带的渠化设置的各车流延误计算,以交叉口总延误最小为目标,计算得到具体的交叉口设置形式.并比较设置前后的交叉口总延误,得到渠化设置的交叉口流量条件,为交叉口利用中央分隔带实现左转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具体的交叉口应用,得到了该交叉口利用中央分隔带左转设置的具体指标和方法,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该交叉口渠化设置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信号交叉口(直左)共用车道中左转车比例系数的计算,目前国内外文献中有不同方法.但各有其局限或不足之处.国家有关规范中也未给出计算模型.在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所给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建立了简便实用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克服了原有计算方法的不足.具有较明显的优点,为信号控制平面交叉通行能力分析提供了较好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设有待行区的左转车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量化待行区的设置对左转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了其特性,以饱和流率法为基础,建立了设有待行区的左转车道通行能力模型;利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了损失时间的计算公式。通过待行区设置前后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对比分析发现,通行能力提高幅度与待行区长度、损失时间有关。研究成果将为信号交叉口的规划、设计、改造、交通组织、信号配时以及交通运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道直左车道中左转车比例的计算模型,在结合我国现行交通规则和道路设计规范条件下,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有关教科书中模型的新的计算公式,较之原模型,新模型形式简单,计算方便,克服了原公式本身的某些局限性,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在信号交叉口建立左转保护相位的新方法,确立了在许可左转运行状态下,保护相位和许可相位转换的阈值,基于交叉口交通优化的原则,根据大量的实测数据,利用多变量回归模型技术,建立了三种情况下的回归关系式,第一种情况考虑的是专用左转车道的运行,而另外两种情况考虑的是共用左转车道的运行,实例验算表明了从许可相到保护相转换阈值建立的可行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8.
混合交通条件下的信号交叉口配时设计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有关理论,在充分考虑中国城市道路交叉口混合交通流运行特性的基础上,采用V 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了适合中国交通实际状况的信号交叉口配时软件系统.经过仿真分析及实际验证表明,利用本系统对信号交叉口进行配时设计,具有计算精度高、计算速度快的优点,并且明显改善了信号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9.
利用冲突点法,以后置型专用相位左转车道的待行区为例,详细分析了左转弯待行区工作原理,解释了本向左转车辆与对向直行车辆通过冲突点附近时的相互关系.根据两冲突相位车流到达冲突点时间的先后情况,得出当交叉口清空指数小于0,左转车流到达冲突点比直行车流时间长的情况,归纳了设置待行区的适宜条件.本研究把左转待行区合理地融合进我国现有的交叉口综合控制管理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在综合功能区设置过长时单开口式出口道左转交叉口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双开口式出口道左转交叉口控制策略。通过解析单、双开口式运行机理,构建逆流左转车道理论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以机动车通过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信号配时优化模型。结果表明,若常规左转车道数等于预信号开口车道数,两种开口方式理论通行能力是相同的,而当常规左转车道数大于预信号开口车道数时,双开口式的理论通行能力大于单开口式;敏感性分析发现出口道左转交叉口理论通行能力随综合功能区总长度、左转比例的变化总体上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双开口式综合功能区总长度宜在80~100 m。  相似文献   

11.
应用模糊神经网络对交通系统进行控制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可以充分发挥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优势,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方法,根据两相位的关键车流信息来决定绿灯延长时间,形成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定时控制方法相比,所提出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在车辆平均延误时间和排队长度方面都有较大改进,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2.
错位交叉口信号相位设计的线性控制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城市道路网络中的一类特殊情况--错位交叉口的交通管理设计问题,借鉴路网信号线性控制的原理,提出对错位交叉口进行信号相位配时设计的线性控制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昆山和常德两个城市交通管理规划项目的具体实践,运用线性控制法对两个典型错位交叉口进行信号相位配时设计,并利用交通流模拟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评价,证实了线性控制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已有交通信号控制方法难以有效疏导拥挤交通流的现状,以感应线圈检测器采集到的实时数据为拥挤识别的基础,以拥挤流向放行车辆数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无信号周期、无固定相位相序限制的单个交叉口自组织信号控制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候选信号相位集、各流向权重、等待时间上限的确定方法,设计了局部拥挤条件下单个交叉口的自组织信号配时方法,并以VISSIM为工具进行了模拟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改善局部交通拥挤的疏导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城市单交叉口自适应信号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实用的交叉口模糊控制方法,该方法不需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根据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情况,依据交叉口4个方向车流的来车信息,采用模糊控制方法,设计了模糊控制器,并对该控制器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为优化城市交通控制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5.
车路协同技术能全方位获取道路网络上车辆个体的运行状态信息,为交通信号控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针对现有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引入预测时间窗概念,提出了车路协同环境下单点信号控制优化的基本思路和流程;分析了交叉口区域单个车辆的运行状态,提出了单个车辆的延误和停车次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整个交叉口延误和停车次数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单点信号控制参数优化模型及求解算法。运用VISSIM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优于常用的单点感应控制方法,在交通流量较低时平均停车次数减少约16.9%,在交通流量较大时平均延误和平均排队长度分别减少约29.4%和28.9%。  相似文献   

16.
上海某交叉口首先运用\"冲突点法\"进行信号配时设计,然后针对该路口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通组织方案:在不进行大面积施工的情况下,增设独立的左转车道,使原先的二相位信号控制转变为四相位信号控制,从资源上增加路口通行能力.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有效,可为提高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导致交通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实时交通状况,设计合理的信号控制方案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考虑车辆延误对单个交叉口的影响,设计了合理的信号配时方案。VISSIM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信号控制方案可有效减少车辆延误时间和排队长度,提高了城市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城市平面信控交叉口非机动车左转驾驶违法行为是路口发生交通事故的关键原因之一.针对非机动车左转现象,研究平面信控交叉口中非机动车的左转设施对信控交叉口交通安全性的影响.以盐城市平面信控交叉口为例,提取5个信控交叉口约50 h的视频数据,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构建随机参数泊松交通冲突模型,分析左转非机动车的左转车速、左转交通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基于重复控制的多重周期信号控制方法,应用内模原理和数学换算,通过建立一个新的状态空同模型,将对原始多重周期信号控制问题转变为一个线形二次型的最优控制问题,从而通过线形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计算出需要的控制律.仿真例子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