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校企合作共同体为平台,创新"校企一体,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深度合作企业共同探索"系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实施定向培养,强化与各类企业的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系企双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S.M.A.R.T"教学组织模式,推行"工程实践不断线"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第三方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从而构建"系企双主体、定向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能从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冶金材料专业群通过"三方七步"工作路线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育人特色明显,校企合作效果显著,模式富有创新亮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产教融合模式是校企合作的理想形态,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校企价值取向一致,实现校企利益双赢,实现校企全方位融合.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不对接、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不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不对接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合作...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人才是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针对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脱节严重,学生综合素质低、工程实践能力差、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等问题,以南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为试点,深化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深化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促进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及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高职院校的技能竞赛主要由学校组织开展,很少有企业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偏离生产实际。通过对校企合作开展技能竞赛组织实施过程的探讨和实践,认为校企合作开展技能竞赛新模式可以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学生和企业职工同台竞技,促进校企文化融合;规范实践技能教学;培养优秀技能人才;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实现顶岗实习。最终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相似文献   

6.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装饰人才是建筑装饰专业群对校企合作本质的认知与把握;国家示范专业建设、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省品牌专业建设是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的内在根据,企业转型升级是校企合作模式从1.0版升级到2.0版的外在根据.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从"双主体育人"到"多主体育人"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从多方面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索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在传统校企合作基础上引入技术支持方或在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引入技术应用的企业,由此形成"技校企"三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结果表明该合作模式对高职院校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背景下,通过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从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相关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已经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非常推崇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校企双方各自的长处,能够保证学校的教学过程更好地对接企业的工作过程,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好地对接企业的岗位需求,从而促使学校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也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多利润,打造出校企互促双赢的良好局面. 文章以潍坊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进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研究,实现校企共同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设计和开发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办学特点与共同追求。国家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高职院校应积极实践职业教育新理念,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企业需求,同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优势,不断探索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信息和通信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然而,长期以来三门课程的教学各自为政,存在授课内容重复、衔接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文章首先阐述了整合的总体思路,其次提出了整合的具体方案,然后分析了整合后课程体系的特点,最后对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以人为本 ,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工作 ,把党性原则和“人情味”联系起来 ,实现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互相转化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集合,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从物化城市形态及非物质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太原城市文脉的措施.通过对此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太原历史文脉的传承及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4.
VBA与VB应用程序之异同和相互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VBA(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s)与VB(VisualBasic)之间的异同点,以及VBA与VB的代码对照,并举例说明了两者之间进行相互移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以人为本,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工作,把党性原则和"人情味"联系起来,实现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互相转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花鸟画和花鸟图案虽然在表现的目的、功能和工具材料上相异,但在表现手法和造型规律上却相互融合。在设计艺术中进行工笔花鸟画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互融性,将设计艺术中的一些有益因素贯穿到花鸟画教学中,这样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工笔花鸟的表现语言,同时也使花鸟画教学和设计艺术专业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7.
泥岩涂抹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及封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岩涂抹是断层封闭的主要机制之一,为了建立合理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泥岩涂抹类型、形成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泥岩涂抹主要有3种类型:即研磨型、剪切型和注入型.泥岩、页岩、煤层、膏岩、泥质盐岩、碳酸盐岩和粉砂岩均可成为涂抹的原岩,由原岩与周围岩石的强度差异所决定的拉张型叠覆带是泥岩涂抹形成的关键地质因素.叠覆区的几何学特征、断距与泥岩厚度的比率、有效正应力控制着泥岩涂抹的连续性,亚地震断层(断距小于15m)泥岩涂抹连续临界SSF值范围很大,最大可达到50,规模较大的断层(断距大于15m)临界SSF值一般为5~8,有效正应力越大,临界SSF值越大.连续的泥岩涂抹导致断层在盖层段垂向封闭.断层侧向封闭取决于多次涂抹形成断层泥含量,可建立SGR,SSF和CSP与过断层面压力差之间的关系,从而计算断层所能封闭的最大油气柱高度,实现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介入翻译研究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对性别的探索使翻译所处的低等的、再生的地位得到重新关注.翻译本身的被性别化,为整个翻译理论提供了隐喻框架.性别和翻译的隐喻成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条件,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由于缺乏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科技哲学和科技美学的指导 ,现代科学和技术越来越陷入自设的困境 .面对现实 ,提出致力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特别是理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融合 ,以此促进科技、美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联姻 ,唤醒科技的人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