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就某深基坑开挖对邻近边坡支挡结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采用MIDAS GTS对既有边坡加固前的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通过对既有边坡破坏特征的深入分析,得到基坑开挖时边坡的破坏形态整体上接近悬臂支护的边坡,针对这一特征对既有边坡采取坡脚加微型桩固脚、支护桩桩间加锚索强腰以及坡顶加微型桩隔断基础的加固措施。对既有边坡加固后的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加固措施对边坡坡顶变形控制效果较好;对基坑工程开挖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既有边坡及坡顶建筑物的变形在安全范围内,加固方案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2.
依托工程实例,探讨桩锚支护深基坑开挖对紧邻建筑物变形影响。建立深基坑支护体系与紧邻建筑物三维计算模型,分析深基坑开挖引起紧邻建筑物变形特征。由分析结果可知:基坑开挖对紧邻建筑物的变形影响,竖向沉降大于水平位移,且接近2倍的关系。主要影响敏感因素有建筑物与基坑距离、建筑物外荷载。对于地下建筑物,基坑深度为总深度的1/3时,水平位移变形速率大于竖向沉降,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加,水平位移变形速率小于竖向沉降,且水平位移趋于稳定,竖向沉降变形趋势加大。  相似文献   

3.
《四川建材》2016,(5):95-96
针对桩锚支护基坑,应用Flac-2D模拟分析了建筑物距离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开挖深度超过12 m时,建筑物距离对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较大。随着锚杆层数的增加,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当建筑物与基坑的距离小于H时,建筑物距离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较大。锚杆层数对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很大,其影响程度基本与建筑物距离无关。  相似文献   

4.
以郑州中业大厦基坑工程监测项目为例,研究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边坡围护结构的影响及对策。本工程围护结构全部采用桩锚支护结构,事实证明桩锚支护结构对本工程的坡顶变形及周边建筑物沉降控制效果较好,对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边坡沉降、边坡位移、锚索内力、深层水平位移及周边建筑物、道路的变形在安全范围内,支护方案、围护结构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5.
丁前进  崔江余 《施工技术》2012,41(24):1-3,7
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北京地铁9号线东钓鱼台站4号出入口基坑为例,采用ANSYS模拟了基坑开挖及支护的整个过程,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既有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深度越大;基础沉降越大;基础的不同位置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特点,距离基坑越近的点沉降变形越大,建筑物表现出向基坑内倾斜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某复杂建筑高边坡紧邻深基坑,边坡采用锚喷支护结构和毛石挡土墙支护结构,基坑采用桩锚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进行了变形和锚索轴力监测,重点对水平位移、深层土体位移及裂缝进行了监测。结果分析表明,桩锚支护结构能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基坑呈倾覆破坏趋势,边坡呈滑动的破坏模式,且滑动面在不断扩展并形成新滑移体。降雨导致坡体易发生突发性变形,由降雨产生的边坡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可达50%以上;在支护结构全部锚索张拉锁定后,基坑开挖对坡体的变形影响较小。在边坡发生单次大变形后,软弱结构面以及岩土体的蠕变仍会形成较大坡体的变形。  相似文献   

7.
预制桩用于基坑支护具有施工速度快、经济性显著的优点,在满足支护结构强度及变形控制要求情况下深受市场欢迎。但是预制桩支护同时也具有密集挤土效应,因此导致建筑物在支护桩施工及基坑开挖全过程中发生隆起—沉降变形。本文以某软土基坑预制桩支护施工过程为实例对其周边建筑物进行了全过程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支护桩施工期间建筑物先迅速隆起,后在基坑开挖期间缓慢沉降。建筑物隆起及沉降均在基坑中部最大,具有显著空间效应。同时,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进一步表明,建筑物基础对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形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静 《市政技术》2022,(11):79-84
以青岛某深基坑工程为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土岩复合地层中深基坑吊脚桩支护结构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风化和微风化花岗岩层中常用的“微型钢管桩+锚索”支护结构可以采用“反压岩土+全粘结锚杆”支护结构进行优化;深基坑吊脚桩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量和桩身水平位移大多发生在上部土方开挖过程中,因此应在该过程中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变形加密监测;地表最大沉降量出现在距离基坑侧壁约1/10 h(h为基坑开挖深度)位置,桩身水平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地表以下约1/4 h深度处。  相似文献   

9.
在巨厚软土层、开挖深度8.5 m的深基坑支护设计实践中,由于局部地段受临近建筑物管桩基础的影响,不能使用桩锚支护,故采用双排桩支护结构,并对基坑内软土进行加固,以增大被动土压力。拟分析双排桩排距与桩深、支护体结构变形的影响关系,并与变形监测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随着桩距增大桩深减小,位移和沉降实测值比理论计算值小约50%。  相似文献   

10.
魏立勇 《建筑技术》2024,(6):746-750
以某邻近既有建筑的深基坑工程为例,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2D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硬化土小应变模型(HSS模型)与摩尔库伦模型(MC模型)下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连墙水平位移与地表沉降与实际监测数据的差异,并基于HSS模型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水平位移与既有建筑的沉降,同时,本文分析了既有建筑与基坑之间距离以及既有建筑的层数对既有建筑倾斜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HSS模型相对于MC模型可以更加精确的预测基坑开挖工程中的变形情况;采用HSS模型模拟时,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为“内凸形”,随基坑深度的增加,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置不断下移、最大水平位移逐渐增大,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为24.2 mm,建筑物最大沉降为11.9 mm,均满足设计要求;基坑与建筑物之间距离越小,建筑物层数越高,邻近建筑物倾斜率越高,建筑物每增加一层,其倾斜度约增加0.58×10-4。  相似文献   

11.
住宅的多样性——日本集合住宅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目前住宅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为例 ,说明我国目前住宅需求的多样化和设计手法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论述了与我国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在解决不同住宅需求时采用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集合住宅的理念 .试图以此借鉴 ,使我国建筑设计界了解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过程 ,吸取他们的经验 ,为我们在住宅多样化研究和设计时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2.
对自动扶梯突然反转而导致逆行故障的类别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逆行速度及症状,分析了逆行概率及风险,并针对逆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南京郊区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郊区和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工业和人口两方面对南京的郊区化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以期能对南京郊区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全新认识,从而有助于新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4.
金鹏 《新建筑》2002,(6):51-53
从建筑工效学的角度对上海市吴江路休闲步行街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其在建筑工效学上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步行街的建筑工效学设计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诗佳  陈蛟 《山西建筑》2011,37(18):189-190
从现象学的角度,以体验者的观察感知与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相互博弈,逐步展示江南园林的点点滴滴意蕴,规避对造园具体手法的详细认知,由体验出发,结合现象学理论,再辩证地回归园林体验,以实现对江南园林意蕴本质感知.  相似文献   

16.
高善学 《山西建筑》2011,37(30):127+211-127,211
为了预防电力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因铁芯多点接地导致接地电流超标而造成的铁芯发热故障,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压器铁芯接地智能保护原理,并通过对变压器铁芯接地电流的实时监测,在检测到接地线电流超过国家标准后采取自动启动限流装置的措施,实现将接地电流限制在规程要求的范围之内,并对电气设备状态进行在线检修、评估、预警和风险分析,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张霞 《山西建筑》2012,38(2):123-125
通过了解运城市区的气候特征、地表水含量及排水现状,总结出市区排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市区排水工程规划思路,以期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市区排水系统,实现市区洪水、雨水、污水的安全有序排放。  相似文献   

18.
杨玉玲 《山西建筑》2011,37(11):56-57
以锚索框架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锚索框架支护技术在边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框架形式,阐述了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锚索材料,岩体条件,张拉器具和工序,外界自然条件和人工作业因素等,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中环线大柏树立交桥工程中需拆除预留两联高架桥。该文介绍了该工程采用人工破碎方法拆除的施工流程;施工中的主要技术混凝土凿除,预应力释放,箱梁支撑系统设计和箱梁变形控制。经工程实践,使拆除工程在不影响周边环境及该处交通的前提下安全顺利地得以实施,为市中心交通枢纽处拆除高架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1999-2004年硕士研究生的95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规律,分析热点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