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形态的凝炼与表征,其发展特征与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从城市生活的角度,重新诠释文化建筑的内涵与存在意义,并着重分析当代文化建筑应对城市生活的建筑形态与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2.
杨业庆     
《世界建筑导报》2005,(3):25-27
设计论谈:与公寓相比,别墅作为当今许多人生活的最高居住理想这一建筑形态,它所承载的是一些什么样的生活内容?它有着什么与众不同的倡导或主张,而与之相应的空间又会有什么特性。  相似文献   

3.
在形式之外--试论数字化时代建筑内涵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传飞 《新建筑》2003,(4):41-43
数字化时代为建筑与空间的形式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技术手段,但在形式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筑内涵的变化。从作为媒介的建筑、城市与建筑的结构性重组,以及建筑的审美与象征意义三个方面,阐释了建筑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实质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陈乔 《住宅科技》1997,(2):16-17
住宅建筑是人类创造的重要物质文化形式之一,是文化的一部分。从作为原始人类赖以栖身的场所,到今天成为具有生活信息与工作等多种功能的建筑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住宅的基本功能,都是为居住者提供居住生活场所.但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住宅占有方式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风俗的各异,就形成了各种性质和不同形式的住宅。值得提出的是.生活居住模式与建筑空间环境,呈互释、互动的关系。换言之,特定的生活模式,有其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空间环境,而特定的空间环境背后,必然存在可诠释的社会基本结构和居住生活模…  相似文献   

5.
地域性主导下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彤宇 《城市建筑》2009,(8):107-109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建筑曾被称为“空间的艺术、凝固的音乐”,有它自己的艺术定位与风格。建筑艺术的实质在于用建筑空间形态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建筑内容所包涵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建筑风格所渗透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不同时期建筑所形成的各自的建筑文化内涵。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它与人们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舍建筑作为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日常生活的功能要求。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  相似文献   

7.
在本次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总体定调下,世博建筑作为空间展示的容器与“外衣”必定也要承担时代所赋予它的历史使命,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世博建筑走过了文化展示、建筑思潮、技术唯美的时代.今天在以独特的建筑语言传达各国的文化,历史与科技的同时.也提出对未来城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沿革、现状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重点分析了中关村中心区超高层建筑对北京这一特殊历史城市西北部的空间形态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议,以及对其他相似区域超高层建筑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筑中交往空间是指在建筑中给人们用来交往信息或者休闲、娱乐的大空间,能够使得建筑空间灵活生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在逐步的改善,建筑设计发展也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所要求的构成是多层次的。现代空间设计是要创造一种使长期在其中工作生活的人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身心平衡,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在工作中体会生活的乐趣的空间形态。本文主要对建筑交往空间及其设计理念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对公众活动的接受度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作出新的定义.进而引出一种被忽略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化的建筑外部空间。并对公共化的建筑外部空间的特点,对其在抵御蓄意破坏行为、保障空间安全及在支持城市生活方面的出色表现以及在补充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改善建筑与城市间的关系、改善城市步行环境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1.
建筑是文化领域最具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元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时代精神,社会生产力、民族传统、地域特征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出来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广度和深度是其他文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与上海近代社会和近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综合反映了上海乃至中国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休息》是一部反映中国“大跃进”时期上海城市生活的电影。通过空间设置和主角民警马天民在休息日为人民服务的活动,巧妙地视觉化了社会主义城市上海的社会组织、城市管理和公民的性别角色,以及用于塑造和服务这个社会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与多数表现上海的电影强调其西式建筑、现代化设施和时尚与商业文化不同, 这部电影是对一个现代中国城市的社会主义构形。它同时引发我们进一步认识新中国对于城市和现代主义建筑的态度,以及新制度对于中国城市生活的空间与时间的管控。  相似文献   

13.
前言 建筑设计首先要创造的是建筑空间。按照使用目的之不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空间。例如住宅建筑只需要合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空间即可,因而这个空间不必很大。又如大会堂建筑就需要比较高大的空间以适应开会、讲演、表演、放映等人们生活的需要。建筑设计除了创造建筑空间之外,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像伦敦这样的城市?本文将亨利·勒菲弗(Henri Lefebvre)的思想与《不可知的城市》[1]中的实例结合,用以分析研究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如作为社会产物的空间、体现记忆中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建筑、社会特征(如性别、阶级、种族划分和性等)、对城市的切身经历、对资本社会和统治阶级特权的反抗以及所表达的建筑和艺术形式。伦敦这一城市所显示的是一个建造过程,包括博物馆、商业中心、纪念性建筑、酒吧、临时的艺术品和住宅等,以及其中各种各样的空间活动。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说对伦敦的理解不仅仅是包含一系列的有限的物质,而是还涉及一些不断进化的和可能的未知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活作为联结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纽带,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开放空间的形态。香港这个特殊城市,它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文因素,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了高效率的特点。这种高效的社会生活影响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包括了交通、休闲、工作、学习、生活空间)的发展模式。本文从高效率方面分析了香港的社会生活状况特点同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建筑能耗趋势与节能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建筑能耗现状与趋势 我国建筑总能耗约占社会终端能耗电量的20.7%。其中.北方城镇建筑采暖和农村生活用煤约为1.6亿吨标煤,年,占我国2004年煤产量的11.4%:建筑用电和其它类型的建筑用能(炊事、照明、家电.生活热水等)折合为电力.总计为约为5500亿度/年,占全国社会终端电耗的27%~29%。  相似文献   

17.
人最本质的表现是生活着(生存与发展).生活的表象是衣食住行及为此所进行的生产,这些活动都与城市与建筑密切相关.当然”住”是最明显的。无论城市与建筑有多少种解释,最本质的内容是为人们的生活营造物质空间环境。当然,这里所指的生活是普通人的生活、是大众的生活,因为城市与建筑的使用者主要是他们。  相似文献   

18.
安仁古镇作为中国博物馆小镇,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有建川博物馆、崔永元电影博物馆等,与全国其他古镇相比,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这些社会知名人士来此开设主题博物馆?随着多次前往安仁进行工程设计,以及与不同当地人交流后,终于明白,安仁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老屋、老街,以及弥漫其中的浓烈川西生活味,按照专业术语,就是它的建筑空间形态和场所精神。建筑形态构建的文化空间在今天的安仁,可以说老屋和老街分别代表了古镇主要的两种建筑形态,一种就是极力渲染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与建筑形态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地的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居住者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反之.建筑形态与城市规划.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居住者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对于现今的中国来说.经济及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使城市的模式正越来越多地因城市和区域之间界限的消失而被重新定义.基于地区尺度的大型建筑物,标出了城市的轮廓.这样的结构对于环境影响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在今天的城市中.我们必须建立与当今时代的需求相配合并由与现代技术相协调的手段所限定的空间容积。这些空间容积必须与由建筑形式所产生的精神融合。按照这种方式城市就能具有丰富感、变化感.通过与城市不同部分结合的种种累积效果.延续城市的传统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