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干扰抵消技术应用于TD—SCDMA系统的性能。建立了系统信号模型,描述了SIC、PIC、PIC-partial和ZF—PIC四种干扰抵消算法模型,并且在渐进有效性、抗远近效应和实现负责度等方面进行了性能分析比较,通过仿真分析表明PIC-partial算法比其他三种算法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自适应滤波器性能易受外部干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滤波器进行干扰信号检测(AFDI)的算法,它可以提高自适应算法的抗噪声性能。最后对该算法在强干扰环境的性能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其各方面的性能指标均优于传统结构的自适应滤波器。  相似文献   

3.
CDMA系统中,信号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由于多用户同时同频传输和多径衰落的存在,导致多址干扰(MAD和符号间干扰(ISI),使系统接收机的性能下降.空时接收机(2-D RAKE)能够有效地抑制MAI和对抗多径衰落,这里介绍了几种接收机的工作特点,并对各种空时接收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自适应干扰抵消系统对提高电子对抗装备性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自适应抵消系统原理模型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射频实现方案并对方案的性能做了详细的分析。针对工程实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依据该方案在225~400 MHz的工作频段内设计完成了性能较好的自适应干扰抵消系统,系统窄带抵消比接近50 dB,抵消时间小于1 ms,并且在整个工作频段内性能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干扰抵消型多用户检测器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模块化的方法描述了 SIC、MSSIC、PIC和PSIC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算法,给出算法的实现结构图,并且在渐近有效性、抗远近效应、系统容量和实现复杂度诸方面进行了性能比较分析。分析表明需要进行功率排序的MSSIC、PSIC和SIC算法比PIC算法具有更好的抗远近效应的性能,MSSIC和 PSIC算法在渐近有效性和系统容量方面要显著强于SIC和PIC算法。  相似文献   

6.
在自适应滤波器中干扰信号检测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自适应滤波器性能易受外部干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滤波器进行干扰信号检测(AFDI)的算法。它可以提高自适应算法的抗噪声性能。最后对该算法在强干扰环境的性能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其各方面的性能指标均优于传统结构的自适应滤波器。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2017,(9):154-158
混频器应用在多标准领域中,对混频器的线性度和噪声性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线性、低噪声CMOS混频器。该混频器同时采用了三阶失真抵消技术和噪声抵消技术。采用TSMC 0.13μm CMOS工艺进行设计并流片实现,测试结果表明,较之传统的吉尔伯特混频器而言,文中混频器的输入三阶交调点IIP3增加了6.18d Bm,噪声系数下降了3.5d B,而用于三阶失真抵消技术和噪声抵消技术的电路部分仅使混频器多消耗了0.85m A的电流。  相似文献   

8.
任晓亚  宋爱民 《通信技术》2007,40(12):48-50
文中介绍了自适应滤波算法的原理和干扰抵消器工作原理,并将LMS算法、NLMS算法和变步长LMS算法分别应用在了干扰抵消器中进行了仿真。仿真的结果表明,三种自适应算法运用到了干扰抵消器中,都可以很好地滤除干扰,提取有用信号。其中运用了变步长LMS算法的干扰抵消器无论在收敛速度和滤波性能上,都要强于其他两种算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ECBM方式的回波抵消器新算法,以较简单的实现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根据系统模型给出了自适应干扰抵消系统针对双边带调幅制干扰时的稳态权值表达式,推导出干扰抵消比计算式,分析了影响干扰抵消效果的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并给出了提高干扰抵消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对于双边带调幅制信号,通过提高系统增益来提高干扰抵消比,将受到信号带宽和等效传输延迟距离的制约。信号带宽越宽或等效传输延迟距离越大,通过增大增益所能实现的干扰抵消比提高越有限。对于一定的信号带宽,可以通过增益和等效传输延迟距离的联合设计来提高干扰抵消比。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梁萌  付中华 《信号处理》2020,36(6):921-931
在免提通话系统和移动通信设备中,扬声器常常工作在较高的音量下,容易发生过载现象,从而产生明显的非线性声学回声,这在小微型扬声器中更加常见。常用的线性AEC(Acoustic Echo Cancellation)算法无法消除此类非线性回声,因此通话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非线性回声主要表现为额外的高频谐波分量,这些分量使得全带系统不再满足线性关系,而通常的AEC算法都是基于最小化全带误差推导而来,因此性能很容易受到非线性失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相滤波器组的子带AEC算法,把全带误差变成了各个子带的误差,因而把谐波失真成分变成了某些子带内的加性噪声,这使得谐波失真较小的那些子带依然能够正常收敛。通过仿真和实测实验,当出现非线性失真时,新方法的ERLE(Echo Return Loss Enhancement)明显高于经典的全带时域和频域方法,对于非线性失真明显的语音信号,ERLE提升约10 dB。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改进的算法在噪声消除中的应用.算法利用第二级滤波器估计期望信号,然后在第一级滤波器中消除期望信号对算法误差的影响.仿真表明算法可以明显地降低算法的均方误差,得到很好的输出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刘薇  吴庆彪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23):160-162
提出了LMS自适应噪声抵消的方法来实现无刷直流电动机换向位置的检测,改进采用端电压检测确定换向位置的方法,使电机在低速运转下仍有效工作。完成计算机仿真和DSP实现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噪声抵消法可以有效地运用在反电势检测法中,比传统的检测法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14.
杨飞然  杨军 《电声技术》2015,39(1):64-70
回声抵消是通信系统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回声抵消的研究已经有50多年的时间。简要综述了回声抵消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极化码是第一种达到信道容量的构造性编码,已列入5G移动通信的控制信道编码标准,这是信道编码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旨在阐述极化码的基本原理与5G中的应用。基于信道极化观点,分析了极化码蝶形编码结构与基本的串行抵消译码算法,提出了级联极化编码结构,并归纳了高性能译码算法的特点。另外,还深入分析了5G移动通信中极化码设计的基本思想,概括了极化码实用编码的3种方式:凿孔、缩短与重复。最后,指出极化信息处理是未来通信系统优化的新型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自适应干扰抵消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将维纳最优滤波理论和LMS算法应用于干扰抵消技术,推出了两种实用的自适应干扰抵消算法结构。最后针对抵消系统的关键部件—可调衰减器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性能优异的步进衰减器。  相似文献   

18.
超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阅读器射频前端的自干扰信号会降低接收信噪比,造成标签的误读和漏读。针对目前有源干扰对消技术存在的抑制效果和实时性较差的缺点,在分析有源干扰对消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Powell搜索算法的自适应射频干扰对消方案。设计了有源对消电路,通过改进的Powell最优值搜索算法实现电路控制参数的自适应调节,使电路工作在最优的抑制状态。测试结果表明,在840~ 960 MHz 的RFID频段内,达到了 37 dB 以上的抑制效果,从而使RFID阅读器收发端之间的隔离度提高至 62 dB 以上,最高可达到 70 dB 。电路上电的首次自动调节过程耗时大约为 31.7 ms ,之后的自适应过程可在 3.9 ms 左右完成参数调节。此电路可有效提高射频识别系统的识别正确率,为提升国产RFID读写器芯片的整体性能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设计了一种应用于VBLAST系统的新型调制方案,来改善系统接收端作连续干扰抵消(SUC)检测时出现错误传播导致系统传输可靠性下降的问题.在该调制方案中对先检测的信号选用抗噪声性能高的调制方式(例如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而对后续检测的信号逐步选用频带利用率较高的调制方式(例如多进制调制),从而降低先检测的信号对后检测的信号的影响.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的系统在不降低系统传输有效性的条件下,接收端作SUC检测时的传输可靠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张雪萍 《电信快报》2000,(11):15-16
在移动通信中,回声抵消器(EC)对改善话音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用于国际长途电路。T1/ E1多信道回声抵消、话音/ IP网关、PCS无线基站、无线电话、话音/ATM及帧中继等需要抑制回声的电路中。1基本用途 回声抵消器的基本用途是控制话音激励信号的回声。在任何2线或2/4线结合的电话电路上,由于阻抗失配会产生回声。回声抵消器可把回声减少到容许的水平。在回声抵消器发送输入端出现的回声,是远端7来话话音失真和时延的结果。位于电路4线部分的回声抵消器,用于减少发送通道的近端回声,通过从近端回声中减去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