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清代水师旗营的民间信仰建筑为研究对象,以福州琴江村为例,首先考述其马江海战前后的建制沿革,分解为3个纲目依次论述建筑功能、建筑分布、及建筑尺度层级。并进一步结合营垒世俗化变迁历程,详细分析清代水师旗营的民间信仰建筑谱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明初,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加剧。经过与日本的一系列交涉未果后,明朝政府加紧建设海防体系。由于时间紧迫且地域跨度大,因此在海防城池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采取了一定的有利于快速设计和施工的措施。本文以卫所聚落为例,结合史料研究和调研成果,以山东、浙江和广东防区为重点,探讨明代海防卫所聚落在城池总体规模和内部布局两个层面的模数化的思想。研究表明,南方海防卫所聚落的规模明显大于北方,但各个防区内部的聚落规模是相似的。此外,海防聚落也存在内部布局模数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4.
丛中笑  王永波 《建造师》2010,(9):308-310
与福建船政共同诞生的船政水师,在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中,长期处于名不正的地位,多数时候都被误认为是福建水师。中国海防近代化历史上最先编练的蒸汽军舰舰队,经历了台湾事件的扬威,马江之战的悲痛,血脉依然连绵不绝,最终在清末宣统时代统编南北洋海军时,正式成为国家海军的一份子。  相似文献   

5.
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场所,聚落公共空间是体现当地人文特色的重要载体。现今,村落“空心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挖掘村落特色对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拉毫村为例,分析村落的文化、地理环境及选址,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归纳村落人文空间的类型,分析其营建特色。从拉毫村人文空间的构建中获得启示,并探讨传统村落如何通过特色营造推动聚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严巍  王思静  折建荣  刘鹏 《建筑学报》2022,(S2):189-194
针对于先前大多以“自上而下”视角开展海防研究的局限,以闽东海防典型聚落石兰村为例,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针对其“防御性”特征开展研究判读。借助古文献阅读、历史地图转译、田野调查等方法,在梳理闽东海防聚落历史背景和防御思想基础上,从“硬”性的空间防御特征和“软”性的精神防御构成两个方面进行层次化解析,揭示了闽东海防聚落营建中的防御智慧。力图通过整体性、层次化的研究路径构建基于“防御”视角下的海防聚落认知与研究方法。在解析其防御空间的深层内涵进而凝聚地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其“防御性”智慧中规划与营建理念对于启示当今安居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分析明代金门所城和崇武所城在选址布局、空间形态和城墙构造等方面的异同,探寻二者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明代泉州海防卫所军事聚落的建制体系、布局特征和形制特色,也为金门所城的修复考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混沌到有序是中国传统聚落的一种长期发展状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相似性。其中传统军事聚落树状发展的组织关系尤为突出,与分形理论的基础模型高度相似,明长城和海防聚落就是其典型代表。分形理论中的多种分析手段和几何原理对传统军事聚落深层发展机制和体系结构的研究有重要启发,其突出优势在于能够对一般建筑规划学中难以客观描述的定性问题实现定量表达。利用明确的分形维数值可以直观界定体系发展的成熟度,量化军事聚落内在结构或外在形态的属性,从而比较各种物质因素对不同聚落演变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传统聚落分析——以澎湖许家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世超 《华中建筑》1996,14(4):50-58
该文介绍了澎湖许家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对澎湖聚落物质进行了解析;对许家村村落规划进行了探讨,深究其村落择址,实质生活领域,结构布局,庙宇,家祠及住宅;由点,线,面三个向度进行聚落的景观分析,发展现况以示其变迁。  相似文献   

10.
林志森 《新建筑》2011,(5):126-129
重点就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形态与传统宗族结构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对厦门蔡厝村与金门琼林村两个蔡氏宗族聚落空间形态的比较,试图揭示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内涵,并总结宗族结构在宗族制度、宗族"房份"等方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全年气候高寒干旱,太阳辐射强,生态环境脆弱且不易恢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对西藏发展的重视带来了西藏村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聚落造成了巨大冲击破坏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西藏传统聚落,运用景观生态学、GIS技术对西藏聚落的营造规律进行研究总结从而为西藏新建聚落提供指导.研究表明:①西藏传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扼要介绍明代海防聚落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可达性理论,以辽宁大连和浙江苍南现存海防聚落遗址为载体,从墩台烽燧、军堡体系以及军堡自身的城池防守等方面,对明代海防聚落体系进行了分析评价.分析表明,明代海防军事聚落各个层次的可达性较高,空间布局总体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彭兴 《建筑与文化》2014,(5):136-137
乡土建筑是建筑艺术领域的一块瑰宝,不仅体现在建筑的营造工艺和技术等物质实体上,更体现在通过建筑载体所传承的风俗、文化、习惯等精神层面上。其营造理念可分为六个方面:宗族观念、儒家思想、风水理念、宗教观念、自然崇拜、英雄崇拜。这些因素影响着村落的选址、布局形态,建筑朝向,人群的居住模式和生活模式。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好地解读乡土建筑,解读居住在乡土建筑里的人。  相似文献   

14.
滨海山地渔村聚落特征初探——以舟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舟山148个海岛渔村的基础调研,重点研究了滨海山地渔村的聚落格局、街巷空间和建筑群落特征,认为"适应自然、融入自然"是其聚落特征形成的核心所在。滨海山地渔村的聚落特征源于千百年来渔民生存智慧的累积,体现出与自然共生的独特人居文化。在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挖掘和弘扬滨海山地渔村聚落自身蕴藏的"山·海·村·人"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营造思想,对我国传统渔村规划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典型传统聚落桂峰村山地街巷空间为例,从图底关系、街巷界面类型、场地竖向及其街巷空间尺度等方面,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传统聚落街巷空间要素的相关性,探索山地型传统聚落空间生成的内在关系以及分析复杂聚落空间形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入手,以城郡型传统商业聚落泉州古城为考察对象.研究当地以铺境单元为表征的祭祀圈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从“社会-空间”过程的角度认识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通过分析泉州铺境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社区特性,探讨历史变迁中传统城市聚落的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互动与变迁。本研究可作为一种新的聚落研究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泰宁县古城核心区的明清城镇型多姓氏混居聚落始建于明代遗存至今。其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形成影响深远,反映在聚落空间中,且聚落空间见证了封建社会末期宗族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通过解析宗族组织影响下传统建筑形成的聚落空间,分析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影响与作用,探索宗族组织与聚落空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宗族组织视角下对泰宁古城传统聚落空间的解读,揭示了宗族组织影响范围缩小、对聚落空间影响力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常蓓 《安徽建筑》2011,18(3):36-38,13
古民居建筑,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体现在它具体而深刻的本质内容上。本文旨在阐述安徽古民居的建筑规划以及文化特色。以安徽绩溪石家村以及肥西三河古镇为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传统聚落既存的小尺度交往空间的类型进行总结归纳,进而以英谈村为例,从形状尺度、界面、内部设施等几个方面分析传统聚落和谐交往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从没有规划师的聚落外部空间的营建中吸取智慧和经验,以求为现代住区和谐交往空间的设计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孟福利  岳邦瑞  王军 《华中建筑》2011,29(1):166-168
该文以新疆鄯善县历史文化名村-麻扎村为例,探索了乡土材料与聚落营造的关系;分析乡土材料的特性和施工工艺.从而揭示乡土材料的低成本、低能耗、低技术等生态特性在传统聚落营造中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