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煤炭直接液化油中含有种类丰富且数量可观的酚类化合物,研究影响酚类含量和组成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煤液化产物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考察了煤液化过程中反应温度、催化剂及添加高分油三种工艺条件对煤液化油(41℃~220℃)中酚类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和催化剂加入都能增加煤液化油中总粗酚产率,而添加高分油方式则不太明显;另外,升高反应温度和添加高分油两种方式可以促进高级酚类中间体发生裂解、脱烷基及脱羟基等二次反应向生成分子量更小、结构更简单的低级酚类进行转化,而通过催化剂的加入可以抑制部分高级酚类向低级酚类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分析了胜利褐煤在0.1t/d直接液化连续实验装置上所得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实验通过碱液洗涤法富集煤液化油中混合酚组分,并对该组分进行衍生化处理,以提高色谱柱对混合物的分离性能.以混合衍生物为主要分析对象,共定性出煤液化油中134种个体酚,分属于苯酚、茚满酚、萘满酚和萘酚等四种类型,且绝大多数酚类化合物都带有烷基侧链.苯酚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在混合酚组分中含量最大,其次为茚满酚和萘满酚.萘酚类化合物的数量最少,相对含量最小.  相似文献   

3.
煤液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常丽萍 《现代化工》2005,25(10):17-20
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是我国21世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煤炭既是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高效洁净利用不容忽视,煤炭液化技术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煤液化的发展历程、开发和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和产业化前景进行了概括,详细介绍了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煤与废塑料共液化技术的特性、影响因素及其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煤液化技术在我国今后发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煤炭直接液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占液化原煤质量30%左右的液化残渣。它是一种高碳、高灰和高硫的物质,主要由未转化的煤、液化中间产物、无机矿物质以及煤液化催化剂组成。煤炭直接液化残渣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环保角度出发,都需要对残渣进行利用,这也是煤炭直接液化工业化必须解决的问题。综述了煤炭直接液化残渣的来源、组成、性质、加氢研究现状及应用等。  相似文献   

5.
杜海胜  安亮  韩来喜  王喜武  王军 《煤炭转化》2012,35(3):33-37,54
对影响神华煤直接液化性能的8个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各因素对煤液化反应具有不同的影响;在工业生产中,对影响液化生成油液固分离因素分析可知,液固分离效果对液化油产率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优化装置操作的调整措施,为实际生产调整操作、装置稳定运行以及进一步确定合适的工艺条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提高装置的生产效率和煤直接液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打下基础.最后提出了煤直接加氢液化产业化的关键不仅仅是工艺技术问题,其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煤直接液化全馏分油组成复杂,深入认识煤直接液化油化学组成时,一般要分离成饱和烃、芳烃、胶质等不同的族组分,然后再对每一组分进行详细的分析表征,固相萃取是快速、高效分离油品族组成的方法之一。根据煤直接液化全馏分油的特点,重点研究了固相萃取法分离煤直接液化油族组成时,固相萃取材料与样品重量比、饱和烃洗脱溶剂加入量、溶剂洗脱速率等对煤直接液化油中饱和烃和芳烃组分分离效果的影响,获得了最佳分离条件。  相似文献   

7.
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油煤浆的黏温特性对其配制、输送、加压、预热及反应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方法、变化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升温过程中,油煤浆流变特性表现为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稀化特性;高温高压下黏度测定方法主要有4种;分析黏温特性变化机理:煤浆制备和升温阶段黏度变化主要由溶胀作用导致,高温阶段主要由煤裂解产生沥青质(尤其是前沥青烯)导致;从溶剂、煤的性质(煤阶、显微组分及粒径分布)、剪切速率、油煤浆浓度、催化剂和氢分压等方面分析了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未来油煤浆黏温特性的研究方向,为我国煤直接液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煤的液化是当前煤化工的热点 ,有不少煤矿都跃跃欲试 ,殊不知煤的液化对煤质有一定的要求 ,不是什么煤都可以进行液化的。煤的液化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这两种液化方法对煤炭质量的要求各不相同。1)直接液化对煤质的基本要求(1)煤中的灰分要低 ,一般小于 5 % ,因此原煤要进行洗选 ,生产出精煤进行液化。煤的灰分高 ,影响油的产率和系统的正常操作。煤的灰分组成也对液化过程有影响 ,灰中的Fe、Co、Mo等元素有利于液化 ,对液化起催化作用 ;而灰中的Si、Ae、Ca、Mg等元素则不利于液化 ,它们易产生结垢 ,影响传热和不利于正常操作 ,也易…  相似文献   

9.
S、N的脱除是煤直接液化油加工的重要方面,为了更好的对煤液化油进行加工利用,系统分析了目前煤液化油加氢脱硫脱氮的研究。主要从油品组分、实验室反应条件和工艺以及动力学4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结果发现:石油行业中关于含硫氮化合物的分析手段(如GC-AED、GC-PFPD)可以进一步与煤液化油的脱硫脱氮实验研究结合起来,这有利于液化油中S、N的脱除;目前关于液化油加氢工艺条件的研究数据公开不多,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缺乏充足的数据支持,由于催化剂对工艺的影响研究较少,但催化剂技术已有了很大发展,可以考虑将新型催化剂引入反应中。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煤直接液化油中硫氮化合物的类型分布,根据煤直接液化油的特点,采用GC-PFPD和GC-NCD方法分别优化煤直接液化油中硫氮化合物的分析条件,获得了煤直接液化油中硫、氮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油中硫主要以苯并噻吩类和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存在,两者占原料油中总硫含量的90%以上,是煤直接液化油加工脱硫的主要对象;煤直接液化油中氮主要以五元杂环含氮化合物形式存在,占比32%,主要代表物质是吲哚类和咔唑类化合物,两者占原料中总氮含量的50%左右,是煤直接液化油加工脱氮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1.
乔建超  王建平  盛清涛  申峻  凌开成 《化工进展》2012,31(8):1717-1720,1740
综述了国内外由煤制取芳烃化合物的三种思路:一是通过将煤直接进行液化获取,或者先将煤液化再从产物中获得芳烃化合物;二是先对煤进行溶剂抽提,然后对产物分类加工制取芳烃化合物;三是将煤进行氧化处理来获得高价值的芳烃化合物。分析了由煤制取芳烃化合物的所面临的产物分离困难、污染环境等问题,并指出了今后需要在分离工艺和催化剂以及如何实现煤的定向转化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2.
煤的直接加氢液化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中国搞煤液化的必要性,介绍了煤液化的方法,重点对目前世界上较先进成熟的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工艺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比较,提出了综合利用煤直接和氢液化技术炼油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李杰  王东胜 《洁净煤技术》2005,11(3):49-52,44
煤炭液化技术是能源利用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四种主要直接液化工艺的工艺状况、技经指标等进行了对比,为企业选择合理的直接液化路线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李群 《洁净煤技术》2010,16(2):30-32
介绍了催化裂化(FCC)油浆的化学特点及其传统应用,综述了催化裂化油浆与煤共液化的高附加值研究现状。这不仅为改善煤液化循环溶剂的性能提供了新思路,也为FCC油浆探索了一条高效洁净利用的新途径。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取得成绩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研发的焦点——煤油共处理,拓宽催化裂化油浆的应用途径,对于中国的煤直接液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煤结构、煤相关模型化合物反应及煤与生物质共液化的研究进展 .着重讨论了煤结构的研究方法、煤的物理结构及煤分子结构的发展情况 ,供氢溶剂、金属及其硫化物在煤液化中的作用 ,模型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反应性的关系及模型化合物反应的动力学 ,煤与废塑料和木屑共液化等 .指出基于煤分子结构和煤液化理论研究的突破 ,可望开发出可行的煤液化工艺 ,实现煤的高附加值转化 .  相似文献   

16.
废旧塑料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综合利用废旧塑料,解决“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废旧塑料的直接利用、改性利用、热分解、与煤共液化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废旧塑料的综合利用途径,其中废旧塑料与煤共液化处理技术很有发展前途,将成为今后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7.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现代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煤化工是我国石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煤制油装置可以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煤制油装置由于设备、物料、操作条件等与石化企业存在差异,目前我国针对石化的美国联邦环保署(EPA)相关方程不适用于煤直接液化装置,且目前国内并没有用于核算煤制油装置的相关方程。本文开展了煤制油装置VOCs检测方法研究,并修正了相关方程系数,得到了密封点VOCs核算方程。首先对煤制油装置进行泄漏与维修(LDAR)检测,得到了煤制油装置密封点的VOCs泄漏数据。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改进了包袋法采样方法,对煤直接液化装置进行了密封点的包袋采样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相关方程的修正系数,首次提出了适用于国内煤制油装置VOCs泄漏核算的相关方程。最后,考虑了移动距离、温度、压力及多处泄漏等参数对相关方程的影响,校准了煤直接液化装置的相关方程,建立了反向传播算法(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了逼近结果较好的相关函数。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煤直接液化机理,详细介绍了煤直接液化动力学模型及其研究方法,包括单组分分析模型、多组分分析模型及煤液化过程的分段处理研究。通过对煤直接液化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的综述,认为近年来煤直接液化动力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是通过分段处理,并根据多组分"集总"反应模型来处理煤直接液化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综述了液化残渣高附加值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取得成绩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研发的焦点——沥青改性剂和炭材料,摒弃液化残渣的传统低效率应用,对于中国的煤直接液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高效地利用煤直接液化残渣,从液化残渣的组成、结构特性、热解特性、溶解特性4个方面论述了液化残渣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残渣在组成和结构特性上都保留了原煤的部分特性。在对直接液化残渣热解特性的研究中,论述了各种不同研究手段,例如热重分析仪、实验室移动床、小型焦炉、高压釜等对液化残渣的热解过程的研究进展及热解机理的解析现状。在对液化残渣的溶解性进行研究时,讨论了残渣溶解性研究的意义及其在各种溶剂中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最后论述了煤直接液化残渣的利用研究现状、分析了其潜在的高附加值利用方式、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