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3月,国家商务部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商改字[2006]22号)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把南宁市列为全国24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国家商务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石家庄市按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总体要求,一手抓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健康发展;一手抓网络建设,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市场规范与网络建设互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节能与环保》2005,(11):1-3
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1、22号)要求,现就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相似文献   

4.
《广西节能》2007,(1):4-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行业协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的要求,我们研究提出了<"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广西节能》2007,(4):17-1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环保局、统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科学评价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为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现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举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5]40号)和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嘉兴实际,2006年9月嘉兴市政府出台了《嘉兴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等原则,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明显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完善的节约型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在商务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大力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效果,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共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站点3090个(固定回收站点1896个、流动回收站点1194个),其中,城八区有回收站点1242个(固定回收站点704个、流动回收站点538个);从业人员14560人(城八区5005人、远郊区县9555人).  相似文献   

8.
《广西节能》2010,(2):22-23
<正>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发展资源再生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产业,建设梧州、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这为梧州市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和循环经济带来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要求,推行资源节约,鼓励循环消费,商务部、财政部决定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有关工作。现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国内     
《节能与环保》2013,(3):10-11
国务院:发布《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该计划提出要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农业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并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回收体系,开展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等。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正>01南京发布"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南京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对外公布。《规划》对土地资源开发、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政府绿色采购、创建海绵城市等循环经济涉及的重点领域都给出了具体实施细则。《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江北新区将成为全市循环经济示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江北新区核心城区新建建筑全部实施节能65%设计标准,城镇新建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绿色建筑标准,35%达到二星以上绿色建筑标准。  相似文献   

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税收公平和税制规范,经国务院批准,决定调整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的增值税政策,现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是我国践行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方面。我国目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仍低于德国、日本等资源循环利用水平高的国家,因此在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以我国10类主要再生资源中的城市高值废弃物循环资源—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废旧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评述其现阶段回收利用现状、梳理相关政策法规、构建量化循环利用水平方法、在收集整理大量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参数的基础上测算我国城市4类高值再生资源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回收利用率可达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目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甘肃能源》2006,(2):8-9
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循坏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1、22号)要求,现就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循坏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1、22号)要求,现就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相似文献   

16.
《浙江节能》2005,(2):1-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精神,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工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特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一、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首先,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利于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据调查,我国可回收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300多亿元,每年有大约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l400万吨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废电池没有回收利用.散装水泥发展"十五"规划  相似文献   

18.
冯强 《广西节能》2012,(4):23-24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再生资源俗称废旧物资,是指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和非金属的边角废料,各种报废的设备、运输工具等。再生资源弃之为废,用之为宝。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已把再生资源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1做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对缓解我国的资源短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可供开采的储量资源,煤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20.
《内燃机配件》2009,(6):38-38
(本刊讯) 根据工信部(2009)264号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产业调整,做好内燃机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中国内燃机协会副秘书长魏安力在2009年活塞、活塞销分会年会上就中内协(2009)第046号文<关于开展编制内燃机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前期准备工作通知>精神,提出编制框架及思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