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针对采用纳米银抗菌整理剂处理衣物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问题,设计以1.67 dtex×38 mm聚酰亚胺纤维和1.22 dtex×38 mm新丽赛纤维,按照10/90,20/80,30/70,50/50混纺比进行纺纱的工艺,对其成纱质量指标以及混纺面料的抑菌性能进行测试。指出:聚酰亚胺纤维强伸性能优异、回潮率低、质量比电阻大,纺纱前需进行防静电处理,新丽赛纤维回潮率高、可纺性好,二者混纺可优势互补;4种混纺纱成纱指标测试发现,随着聚酰亚胺纤维比例的增加,混纺纱强度提高、成纱条干和毛羽逐渐恶化,但总体满足针织用纱要求;4种混纺面料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满足标准要求,均超过80%,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探讨混纺比对Modal纤维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选取Modal纤维与棉为原料,分别纺制14.5 tex的纯棉精梳纱、纯Modal纱以及Modal与棉混纺比分别为20/80、30/70、40/60、50/50的混纺精梳纱,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混纺比对成纱强伸性能、条干、毛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提高混纺纱断裂强度考虑,混纺比选择50/50比较适宜;Modal纤维的含量在40%左右时,成纱条干较好;混纺比为40/60或50/50左右时,成纱毛羽数较低。  相似文献   

3.
探讨混纺比对Modal纤维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选取Modal纤维与棉为原料,分别纺制14.5 tex的纯棉精梳纱、纯Modal纱以及Modal与棉混纺比分别为20/80、30/70、40/60、50/50的混纺精梳纱,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混纺比对成纱强伸性能、条干、毛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提高混纺纱断裂强度考虑,混纺比选择50/50比较适宜;Modal纤维的含量在40%左右时,成纱条干较好;混纺比为40/60或50/50左右时,成纱毛羽数较低.  相似文献   

4.
混纺比对竹浆棉混纺纱条干和毛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变化对纱线条干和毛羽的影响规律,测试分析了不同混纺比例的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的条干和毛羽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混纺纱中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为30/70时,混纺纱的条干明显恶化,在实际生产中,应避免选用这一临界混纺比;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在55/45~70/30之间时对纱线条干较有利;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例为55/45时,混纺纱的毛羽指数较低;综合考虑,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在混纺比为55/45时成纱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粘胶、棉等吸湿性纤维的吸湿快干、湿热舒适性能,利用混纺纱横截面的分层结构理论,采用不同细度粘胶纤维混纺,设计开发了一种外层疏水而内层亲水的新型结构纯粘胶纱。采用3.3 dtex粘胶纤维与预先进行疏水整理的5.5 dtex粘胶纤维纺制70/30 35.7 tex、50/50 35.5 tex纱,测试分析了成纱结构、纤维与纱线的吸湿放湿性能、织物的透湿性。结果表明,经疏水整理的较粗粘胶纤维分布在纱的外层,较细粘胶纤维分布在纱的内层,形成皮芯结构;经过疏水整理后纤维的吸湿回潮能力有所降低,但初始回潮速率几乎相同,纤维吸湿后的干燥速度明显增强;成纱中粗纤维含量增多,吸湿初始速率增加,但接近平衡时吸湿能力趋于一致,成纱的放湿速率增强;含有疏水处理粗纤维的织物透湿量增加,并且随着疏水处理粗纤维含量的增加织物透湿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聚乳酸纤维与棉混纺纱,混纺比对成纱强伸性能的影响,将聚乳酸和棉纤维以不同混纺比混纺成纱,并对其成纱分别进行了拉伸性能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当聚乳酸纤维含量为50%左右时,成纱断裂强力最低,当聚乳酸纤维为50%~65%时,聚乳酸纤维对成纱断裂强力的影响滞后于其对成纱伸长率的影响.纺纱生产时聚乳酸纤维含量应避免50%~65%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混纺比为20/80、30/70、50/50、60/40、70/30大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纱线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所测试的基本性能有纱线的拉伸、毛羽、摩擦和耐磨性能。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混纺比纱线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比较,为选用合适的混纺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纺制不同混纺比的桑皮纤维/涤纶短纤维混纺纱线,对其拉伸性能及有关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桑皮纤维/涤纶短纤维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随着桑皮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线性减小;当桑皮纤维质量分数达到50%以上后,混纺成纱困难.  相似文献   

9.
为了找出成纱质量最好的混纺比,结合现有的原料选取了混纺比为0/100、50/50、60/40、70/30、80/20、100/0进行纺纱;介绍了混纺纱强度理论及混纺纱条干理论;探讨了混纺比对纱线强伸性能、毛羽、条干的影响,找出与成纱品质最合适的混纺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考虑,混纺比控制在50/50左右时的断裂强度较好;莫代尔纤维的含量在40%左右时对条干较为有利;莫代尔/棉纤维的混纺比为40/60-50/50左右时纱线的毛羽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0.
探讨牦牛绒与羊毛混纺高支纱的生产工艺和混纺纱线性能。利用毛纺、棉纺设备相结合,通过在细纱工序采用四罗拉网格圈型紧密纺纱方式,分别纺制16.7tex羊毛/牦牛绒70/30、50/50混纺纱,并对纱线强力、条干等指标进行了测试,与16.7tex纯纺牦牛绒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牦牛绒与羊毛混纺后,纱线强力、条干均匀性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就纺制的两种不同比例的羊毛/牦牛绒混纺纱线而言,随着牦牛绒混纺比增加,纱线的强力提高,条干均匀度恶化。牦牛绒与羊毛混纺后,改善了牦牛绒纤维高支成纱的可纺性,拓展了牦牛绒纤维的应用领域,有利于开发不同风格的牦牛绒纱线。  相似文献   

11.
棉甲壳素纤维混纺抗菌针织纱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粘胶基甲壳素纤维与棉纤维混纺,开发生产了抗菌针织纱,针对纤维的性能特点,以棉/甲壳素纤维(70/30)18.5tex为例,探讨了纺纱工艺和关键技术,指出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对混纺纱的抗菌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粘胶基甲壳素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混纺比例的竹浆/棉混纺纱线的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当混纺纱线的竹浆/棉混纺比为70/30时,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功出现一个极低值,在实际应用中,该混纺比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同时将竹浆纤维纯纺纱与竹浆/棉70/30、竹浆/棉55/45、竹浆/棉30/70混纺纱、棉纤维纯纺纱拉伸图比较.结果表明:竹纤维纯纺纱的初始模量比棉纤维纯纺纱的初始模量高,随着棉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初始模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探讨优化壳聚糖改性粘胶棉混纺纱混纺比.根据壳聚糖改性粘胶纤维的性能特点.通过对七种混纺比设计的壳聚糖改性粘胶棉混纺纱的条干、断裂强力、毛羽指数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提出了壳聚糖改性粘胶棉混纺纱适纺性能较佳的混纺比为35/65、65/35和80/20.  相似文献   

14.
为开发天丝/珍珠纤维70/30 14.7 tex混纺纱,根据天丝和珍珠纤维的特性,采取原料混和的方法,合理选择工艺流程和配置各工序工艺参数,加强车间温湿度的控制与胶辊胶圈的使用,保证了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5.
PIT纤维是一种新型的聚酯纤维,具有优异的拉伸回弹性和染色性能,服用性能好。对PTT纤维的强伸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PET、PA6、PA66纤维进行了性能对比;对PTT短纤纯纺纱和PTT/C 70/30混纺纱的拉伸断裂指标进行了测试,绘制了拉伸曲线图。分析表明:PTT短纤纯纺纱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弹性。断裂伸长率高,断裂功可以满足要求;PTT/C 70/30短纤混纺纱弹性模量增高,拉伸曲线差异大。  相似文献   

16.
 用自纺的五种不同混纺比的19.5tex甲壳素/棉混纺纱织成同规格的织物,测定混纺织物的强伸度、pH值、刚柔性、透湿性、透气性、导湿性等,分析混纺比对混纺织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0/90甲/棉混纺织物的经纬向强力最大,芯吸性导湿性最好,20/80甲/棉混纺织物的透湿性最好,50/50甲/棉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最大,透气性最好。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和纬向强力及导湿性与混纺比显著相关。从穿着舒适性和纱线织物性能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20/80的甲/棉混纺织物较实用,而30/70的甲/棉混纺比例各方面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7.
由聚酯和粘胶长丝生产混纺空气变形丝,以研究不同混纺比对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揭示:这种混纺空气变形丝的外形膨松度随聚酯比例的减少而增大,并在聚酯/粘胶质量分数比为50:50的混纺纱中膨松度最大。在混纺空气变形丝中,随聚酯比例的减少,丝圈的不稳定性增大,而收缩率减小。在聚酯/粘胶混纺空气变形丝中,随聚酯比例的减少,强度和伸长下降。  相似文献   

18.
探讨纳米铜离子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线的纺纱工艺。分析了纳米铜离子涤纶纤维的抗菌机理及抗菌纱线所织面料相比于抗菌后整理面料的抗菌性能优势。针对铜离子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的性能特点,设计纱线的纺纱工艺流程,合理配置各工序工艺参数,纺制了18.5 tex粘胶纤维/纳米铜离子涤纶纤维(60/40)混纺的抗菌纱线,并对其织物进行了抗菌性能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开发的混纺纱有较优异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9.
细号涤与棉混纺纱强伸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涤纶和棉两种纤维纯纺纱的拉伸曲线,从理论上预测细号涤与棉混纺纱的拉伸性能,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建立细号涤纶的含量和混纺纱强伸性能之间的关系;比较了同样混纺比情况下,常规涤棉混纺纱与细号涤与棉混纺纱强伸性能的差异。分析结果认为,同一混纺比细号涤与棉混纺纱的强力比常规的涤棉混纺纱高15%;不同细度涤纤维的混纺比例对混纺纱的强伸性能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临界混纺比也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