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温扩散对2.25Cr-1Mo-0.25V钢锭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温扩散工艺对2.25Cr-1Mo-0.25V钢锭枝晶组织、锻造纤维状组织以及锻件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加热温度、增加保温时间均可提高组织均匀程度.从枝晶组织消除程度判断,2.25Cr-1Mo-0.25V钢锭至少应在1200 ℃保温20 h,但保温时间不宜过长.锻前进行高温扩散可有效减轻锻后的纤维状组织.锻造比较大时,横向冲击韧性随保温时间增大;而发达的纤维状组织以及高温扩散引起成分的均匀化可提高纵向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2.
以17CrNiMo6齿轮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锻态试样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退火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组织分析手段和Origin数据处理软件,对其带状组织形成原因以及均匀化行为进行了研究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C、Cr、Ni、Mn和Mo元素在珠光体+贝氏体区域的富集是17CrNiMo6齿轮钢带状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当加热温度为1100 ℃、保温时间为11 h和加热温度为1250 ℃、保温时间为2 h以上时,带状组织已消除,但合金元素不均匀程度仍较高。当加热温度为1250 ℃、保温时间为4 h时,C、Cr、Mn、Ni、P、S、Mo的偏析系数K分别为1.02、0.98、1.02、1.02、1.01、0.98、0.98,元素分布也达到均匀。  相似文献   

3.
采用7A09铝合金过热处理工艺实验,研究其过热显微组织形态;采用4种锻造温度(440、460、480、500℃)对应3种变形程度ε(45%、68.3%、76.7%)进行了锻造实验,分析了锻造温度和变形程度对锻后晶粒组织的影响。过热处理工艺实验研究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变大;在加热温度440℃保温时间6 h后锻件的显微组织图上出现了织构组织,在加热温度500℃保温时间10 h后过烧现象明显;锻造工艺实验研究表明,获得锻后晶粒细小组织的最佳锻造工艺参数是锻造温度440℃和变形程度76.7%。  相似文献   

4.
将低压转子钢30Cr2Ni4Mo V粗大非平衡组织多次重复高温加热、保温适当时间淬火,分析α相再结晶程度对细化晶粒的影响。结果表明:经910~1000℃单次高温加热、淬火后,其晶粒度达5.5~6级;两次重复高温加热910℃×2 h细化效果较好,晶粒度达8级;三次重复高温加热910℃×2 h,促进了α相发生完全再结晶,实现晶粒均匀化。  相似文献   

5.
锻件加热时的晶粒演化和高温铁素体的析出情况决定了锻件的锻造性能。利用箱式真空电阻炉进行加热保温实验,通过设计一系列不同的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研究17-4PH钢的晶粒长大行为,分析不同的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17-4PH钢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建立晶粒长大模型;通过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高温铁素体的形成情况,确定高温铁素体的析出条件。综合晶粒尺寸和高温铁素体形成情况,确定了17-4PH钢的锻造温度。研究表明,从避免高温铁素体形成角度,始锻温度应不超过1200℃;从控制晶粒度角度,始锻温度不超过1175℃。  相似文献   

6.
为消除SWRS87B钢盘条中带状马氏体组织,进行了连铸坯开坯高温扩散试验。试验表明:高温扩散加热温度1180℃,保温2 h,盘条组织为索氏体和带状马氏体组织,与不进行高温扩散的盘条显微组织无明显区别;高温扩散加热温度为1220℃,保温2 h时,盘条组织为均匀的索氏体组织,无马氏体组织,相比不进行高温扩散的盘条索氏体片层更均匀,片层间距更细,盘条力学性能更稳定,抗拉强度平均值为1351 MPa,断面收缩率平均值为41.8%。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固体渗碳温度、渗碳时间、淬火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回火温度等对65Nb基体钢硬度和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为920℃×4h固体渗碳,1080℃×25min加热淬火,560℃回火。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精密滚珠丝杠感应淬火后的表层硬度及硬度均匀性,提高耐磨性及寿命,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以50℃/s的加热速度,将55CrMo钢试样分别加热到800、850、900、950、1000、1100和1200℃,并在相应温度分别保温8、16和32 s,然后以50℃/s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研究加热温度及保温时间对55CrMo钢相变温度、微观组织、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加热条件下,55CrMo钢奥氏体化温度升高;升高加热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均有利于促进奥氏体化均匀,抑制贝氏体转变,有利于增加均匀细小的马氏体组织,改善丝杠表面淬硬层硬度值的均匀性;55CrMo钢感应淬火时,应将感应加热的温度控制在900~1000℃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3组X19CrMoVNbN11-1叶片钢进行不同的热处理,研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升温速率和原始状态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X19CrMoVNbN11-1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的显著差异主要受原始组织状态的影响,各热处理参数对晶粒长大的影响排序为:加热温度>升温速率>加热时间;500℃/h速率升温至1050℃保温3 h后空冷正火预处理,可有效改善X19CrMoVNbN11-1钢后续调质处理后的晶粒度等级及均匀性,使1100℃保温3 h调质处理后的晶粒度控制在5~6级水平。在试验条件下,该钢在1100℃保温时,适当的升温速率(500℃/h)和保温时间(3 h)可获得较好的晶粒细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梁艳  马超  李春颜 《金属热处理》2012,37(10):105-107
通过高温拉伸试验、热顶锻落锤试验、M6C相析出规律分析以及高温扩散退火试验等一系列试验,研究了GH141合金的热加工塑性。结果表明,GH141合金在1000~1150℃范围内加热具有良好的热加工塑性,生产中最佳加热温度为1170℃,使M6C相在加热过程中全部回溶,开锻温度≥1100℃,停锻温度≥1000℃。合金在锻造前应先进行(1180±10)℃高温扩散退火处理,保温时间≥10 h。  相似文献   

11.
锻前高温扩散对低合金钢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锻前高温扩散工艺对于节约能源、提高大型铸锻件的生产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用试验方法研究了锻前高温扩散的不同保温时间、在不同锻比下,对2.25Cr-1Mo-0.25V钢锻后纵向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合金元素Cr,Mo的偏析程度随锻前高温扩散保温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锻比较小时,纵向屈服强度、纵向冲击韧性随保温时间的增加同时增大;锻造比达到某一数值后,纵向屈服强度、纵向冲击韧性不再随保温时间规律性变化;锻前高温扩散保温时间对纵向抗拉强度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H13热作模具钢高温正火+球化退火处理,研究了高温正火对H13钢锻后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正火能改善H13钢锻后组织,减少组织偏析和网状碳化物。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正火保温时间的延长,组织改善越显著。H13钢锻后经Ms点以上空冷,再经高温正火,得到球化组织更均匀弥散,球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李晓杰  孙智  徐春 《热处理》2012,27(3):33-36
对冷轧钢板进行了模拟连续退火和搪瓷,然后采用电化学方法测量其氢渗透参数,研究退火温度对冷轧搪瓷钢板夹杂物形态和分布、氢渗透性和搪瓷鳞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于650℃退火后以变形组织为主,夹杂物呈条带状;750℃退火后为等轴晶并有少量第二相在晶界析出;在750℃以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用铜的氢扩散系数增大,但在750℃退火的钢氢扩散系数下降,随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再次上升;750℃退火的铜的抗鳞爆性最佳。  相似文献   

14.
对一种汽轮机零部件用12%Cr型耐热钢粗晶方钢进行了粗晶细化热处理工艺研究,用试验电炉对粗晶方钢分别进行了1 040℃×4 h退火、1 040℃×2 h退火、1 040℃×4 h正火、1 040℃×2 h正火热处理,并检查了金相组织和晶粒度。结果表明,该钢经过上述热处理后,晶粒度得到明显的细化,宏观粗晶可转变成4级以上水平。其中,1 040℃×4 h退火的热处理工艺最佳,宏观粗晶可转变成6级。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的退火工艺对热轧后的TC4板材进行热处理,对比分析了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TC4钛合金板材的晶粒等轴化程度提高,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但是屈服强度下降明显,同时硬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温度高于900 ℃后,组织类型由等轴组织向双态组织转变。900 ℃保温4 h,组织中的晶粒迅速长大,延长保温时间可以提升TC4钛合金板材的塑性,对强度影响不大。950 ℃条件下延长保温时间,材料的硬度大幅度提高;低于900 ℃时延长保温时间,材料硬度的提高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锻造加热温度(1050~1200 ℃)和锻造保温时间(40~120 min)对20Cr2Ni4A钢经相同锻造变形后锻后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影响,并对不同锻造加热温度下的淬火态20Cr2Ni4A钢进行了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锻后20Cr2Ni4A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在低于1150 ℃仍然符合Beck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相吻合。随着锻造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长大呈现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的规律。当锻造加热温度超过1150 ℃时,第二相粒子大量溶解,对晶界的钉扎作用急剧减弱。综合考虑20Cr2Ni4A钢锻后奥氏体晶粒尺寸均匀性、热处理后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及可锻性因素,确定最优锻造加热温度为1150 ℃。  相似文献   

17.
以经酸连轧后的34MnB5钢为原料,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模拟退火试验,分析最佳退火温度,并进行不同热冲压工艺的平模淬火试验。研究退火温度、淬火温度对热成形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790℃时,条带状组织已基本消失,晶粒的等轴化程度较高,混晶现象明显改善,贝氏体晶粒组织细化,在基体内部均匀分布铁贝两相。退火温度为790℃,淬火温度为930℃,保温5 min时,显微组织为细小均匀的板条马氏体,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其屈服强度达到1353 MPa,抗拉强度达到2018 MPa,伸长率达到7.5%,且横纵向三点弯曲角均可以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采用Thermal-Calc热力学计算软件对0Cr14Mn21NiN奥氏体不锈钢C、Cr含量变化对试验钢碳化物析出热力学特征进行了计算。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时效温度、保温时间、变形对试验钢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析出相主要是在晶界处产生的Cr23C6,试验钢析出敏感温度为750~850 ℃。在800 ℃下时效30 min的试验钢晶界处可以明显观察到析出相的产生,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析出相含量逐渐增多,尺寸变大,并逐渐向晶内生长。时效前的变形明显缩短了析出相的孕育时间,变形后保温1 min的试验钢晶界处可观察到较多析出相的产生,晶界明显变粗。  相似文献   

19.
从晶界扩散的角度对含Cr钢锭锻后扩散加快的现象进行了实验验证和理论解释。首先由粗、细两种晶粒的Cr元素扩散偶的均匀化退火数据,得到细晶晶界加快了Cr元素的体扩散。基于锻造变形再结晶细化晶粒的作用,推断锻后再结晶晶界对Cr原子的扩散具有加速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锻后扩散退火的钢锭中Cr元素的分布进行了测定,得出锻后Cr元素的扩散系数大于锻前。此与晶界加快扩散的结果相一致,证明了锻后细晶加速了Cr原子的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