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易 《建筑》2002,(2):19-20
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建筑业企业不仅要面对怎样“固守”国内市场 ,更要考虑怎样走出去 ,开拓市场。文章阐述了中国“入世”前建筑业国际工程承包情况及“入世”后建筑业国际工程承包外延的扩大和有关情况 ,并提出应对“入世”国际工程承包中信息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是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必由之路。问题是,在明确了要“走出去”之后,我们将如何“走出去”以及如何在走出去后站稳脚跟。下面我们将从理论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俊 《建筑》2003,(8):8-12
加入WTO后,我国建筑业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广大建筑施工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内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更要面对来自国外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强力挑战。据报道,日本鹿岛建筑公司自1993年退出中国建筑市场后将于年内正式再次进入中国,和日本大成建设、清水建设、大林组和竹忠工务店等五大综合建筑公司一起,共同竞技中国建筑市场。显然,中国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形势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将日益加剧。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建筑业企业有必要换一种思路,在继续增强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积极尝试“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房价将会下降“入世”后,根据关贸总协定的规定,国外建筑企业可以平等地进入我国建筑市场,这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对国内建筑企业威胁极大。国内建筑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技术含量并降低产品价格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民营企业应成为"走出去"战略的"先头部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确立,中国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国有企业一直是“走出去”的绝对主力。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崭新阶段,中国企业新一轮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走出去”格局正在形成.作为建筑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建筑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进一步强力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沿着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迈进.围绕“走出去”,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易军.  相似文献   

7.
江琳 《建筑机械化》2005,26(11):24-25
《建筑机械化》杂志2005年第10期重点文章“工程机械‘走出去’之路”刊出后,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其实,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刚刚开始,随着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我们对进出口业务的探索和认识也将不断深入。为此,本期和下期特刊出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江琳的两篇文章,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张娟 《建筑》2013,(5):23+4
十几年前,"走出去"成为很多中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随着目前国内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固定资产投资的冷却,各地建筑企业居安思危,纷纷谋求转型,"走出去"已成为建筑企业使用最频繁的字眼。然而,"走出去"的成果难言乐观。2004年至今,中资14家企业在海外巨亏,14个项目累计近千亿元亏损让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求,从加快“走出去”的时机与要求、“走出去”的现状和制约、“走出去”的策略分析、“走出去”的政策选择四个方面,对中国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求、现状和选择进行系统的思考,希望唤起大家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建筑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国平 《建筑》2008,(10):26-27
近年来,建筑企业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成为“走出去”中国企业中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支新生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快速增强建筑企业利用国际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的能力,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李成扬  谢韬 《建筑》2013,(21):41-41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的重要作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下称: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最早“走出去”的国企,在开拓美国市场中,坚持“本土化”战略,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走出去”企业成功开拓美国高端市场的一面旗帜。尤其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实现了与美国分包商、材料商及美籍员工的共赢,从而有效规避了国际间贸易保护壁垒、反倾销调查和政治事件等因素的不良影响,为中美贸易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发展模式为我国“走出去”企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涪陵区建委坚持“执政为民必须有作为、服务发展必须有新思路”,群策群力为建筑企业发展作贡献。针对涪陵区域内建筑业全面缩水,区建委迅速组织建筑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继出台建筑企业“走出去”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实现了涪陵区建筑业的“第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13.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以及发展前途的一个重大战略,也是改革开放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个层面上讲,深入研究探讨中国建设企业“走出去”理论和方法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于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中型建设企业来说,开辟海外市场,迈出“走出去”的步伐更是关乎企业与从业人员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本期以“走出去”为专题,从理论研究、实际操作、实践经验多个角度,组织了一组文章,重点介绍近一两年来建设行业“走出去”所取得的经验,供读者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4)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建筑施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财务风险。如何控制跨境建筑项目的运营与财务风险,是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并从宏观环境、融资管理、资金管理、外汇管理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企业控制跨境运营财务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且市场份额主要集中于第一、二竞争梯队的头部企业,处于行业中下游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竞争已经白热化,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中小型制造企业要发展,必须另辟蹊径,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走出去”,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小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走出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中小型制造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公元2000年5月,全世界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中国,随着中欧“入世”谈判最后协议的艰难达成,拥有东方最大市场的中国经过从“复关”到“入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中国经济必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内行业企业也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加入WTO后,中国的建筑装饰行业属于服务业,是不受国家保护的行业和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已不可避免。那么,我国“入世”后对整个建材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建筑五金行业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应如何采取措施和对策,建筑五金行业目前发展趋势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行业发展。就上述问题本刊记者对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建筑五金委员会唐澄理事长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根据国家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部署,国内工程公司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成功开拓了国际工程总承包市场,特别是在中东、中亚等发展中国家,国内工程总承包业务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在这些国家变幻莫测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竞争激烈的工程承包氛围中,总承包工程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却从未减少,其中税务风险尤为突出,稍有不慎将会对项目执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加入世贸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总的说来利大于弊。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关键是我们要熟悉和研究世贸组织规则,并结合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对策,调整结构,加快发展。1入世后我国工程机械市场将发生一些重要变化(1)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进一步扩大同世界各国一样,我国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手段是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即进口控制)。入世后我国已承诺将关税下降到发展中国家水平,非关税措施要逐步取消。进口关税,我国已宣布从2000年的平均关税16.4%…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日益激烈竞争,建筑施工企业积极探索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建筑市场寻求机遇和谋划发展,但由于海外建筑市场的特殊性,涉及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政策壁垒与保护、法律文化差异、国际工程经验缺乏等原因,海外项目的管理不是一帆风顺,面临着各种风险。本文以阿尔及利亚TAMDA大学城项目为例,从建筑企业在海外遇到的管理风险入手并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预防风险的措施和风险防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建设信息》2004,(1):26-26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中国陶瓷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挺进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陶瓷工业由大变强的需要。陶瓷行业能否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往往关系着国内陶瓷行业的发展前途。要想走得好,走得成功,陶瓷企业必须学会善于“借势”,才能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在这方面长虹和东鹏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