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计量管理在产销差率控制中所起的作用,分别从流量计管理、表务管理、分区计量、DMA小区漏损控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独立计量分区技术(District metering area,DMA)是漏损管理的重要方法,本次小区DMA探索实践将独立计量分区技术应用于居民小区庭院管网的漏损管理工作中,利用电磁水表数据远传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分析管网漏损水平,提供漏损预警信息,进而缩短感知漏损的时间,挽回水量损失,同时为自来水公司的庭院管网漏损管理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张良 《城镇供水》2018,(2):74-77
国内供水企业的供水管网漏损一直偏高,尤其是小区管网。供水企业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小区管网的漏损,节约水资源,降低企业供水成本。近年来,供水企业建立计量小区(DMA),加装高精度计量设备,通过分析水量和流量判断漏损情况,进而有针对找到漏水点。通过深圳水务集团DMA小区工作经验,证明这种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它为供水企业漏损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六步排查法"在小区DMA管理过程中的运用。以郑州水司为例,根据2009—2015年建立的313个小区DMA漏损控制管理经验,总结出"六部排查法",重点介绍了对于漏损率统计结果如何进行分析、排查和解决,以及动态掌握小区DMA的抄表数据信息、水表计量信息和管网运行信息,从而判断出小区的真实漏损状况,以达到提升漏损控制数字化、专业化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依据DMA技术理论,对二级计量小区采取装表计量方案,通过监控管网夜间流量逐步查找管网漏水点,并总结出漏损控制方法.经过近半年的研究、试验,5个考核小区平均漏损率从42.06%下降至9.20%,有效降低了区域漏损率,提升了供水企业漏损控制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自来水总公司采用独立计量分区(DMA)进行漏损控制,提出了检、修一体化漏损控制策略,制定和完善了漏损控制流程,并出台了配套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最终实现了降低产销差的目的。通过对100个DMA区域积极主动的查漏,共检测出漏点483处,节水量达到了960m3/h,使产销差降低了1.92%、DMA的平均漏失率下降了27.4%。  相似文献   

7.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是供水企业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随着国家对管网漏损率要求的越来越高,供水单位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同时,各种智能传感器、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管网漏损控制的高效实施。本文以青浦自来水公司为例,解析了漏损控制的主要措施,针对性地对建立分区计量管理体系、搭建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基于分区计量管理建立绩效指标、抄表改革、压力优化管理、管网改造的实践进行探讨,并且面向未来提出DMA全覆盖、数据中台建设、建立供水管网风险评估模型、智慧化平台升级的规划。  相似文献   

8.
独立计量分区(DMA)管理是目前供水管网漏损监测与控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供水企业开展DMA建设工作。由于缺乏系统的DMA数据管理、分析和应用软件支撑,导致基于DMA技术的漏损控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此,提出一种适用于DMA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报表输出全流程管理的开源软件系统实现架构,利用ETL、Guzz、BI等多种开源软件设计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DMA漏损控制系统。实例证明该方案具有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最后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尹丹丹 《城镇供水》2023,(2):33-36+92
城镇节水以开源、节流和循环利用为突破口,其中节流以管网漏损控制为主。宜昌市开展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通过老旧管网改造、表务管理和DMA计量分区等措施,取得漏损控制初步成果,有望在2025实现10%的管网漏损率。  相似文献   

10.
郝莹莹 《智能建筑》2024,(3):132-135
DMA分区计量是将整个复杂的供水管网系统分成若干个片区,进行片区化管理,提供城市管网供水优化调度的基础和降低管网漏损。本文提出了DMA分区设计工作如何开展的相关设计思路和注意事项。从而提出合理可靠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管网漏损控制效果,为同行以及水务公司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DMA计量分区作为主动漏损监测的有效方法之一,前期分区规划方案的制定(包括流量计采购数量及安装位置以及边界关阀)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水力模型的建设以及利用水力模型辅助DMA分区规划的方法及应用方向,结合宁海县DMA分区管理实际案例说明了水力模型在漏损计量分区(DMA)规划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供水管网的漏损问题日益严重。DMA分区管理是指通过对管网进行合理分区,对各个子区域进行监控管理漏损的控制方法,能有效控制管网的漏损。开发基于Metis库的自动分区软件,通过此软件集合最短路径分区法、递归分区法和遗传算法,能够进行供水管网的DMA分区。将自动分区软件应用于MD镇的供水管网工程,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多年来,漏损治理工作一直围绕检漏、分区计量或压力管理等相关问题展开,却忽视了抢修速度与质量对漏损治理成效的影响。实际上,不管是DMA分区计量,还是检漏,最终还是要通过抢修去修复漏点达到控制漏损的目的。尽管绝大多数水务企业对外承诺了抢修时限,但都是针对用户工单处理时限而言的,反而对内部涉及暗漏修复并未能做到按承诺时限严格控制和执行,严重影响了漏损治理的成效。基于此,本文分析抢修速度与质量对漏损治理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漏损治理效果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供水面积以及管线长度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相对应也伴随着供水系统漏损率的不断增加。而DMA分区管理又是控制城市供水系统水量漏失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进行精细化的DMA分区就尤为重要,本文就DMA的简介、分区原则及实施、计量分析方法、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探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我国主要城市供水企业的检漏历史和检漏工具的发展,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供水企业管网漏损控制技术研究情况,对漏损控制与检漏、分区计量与DMA、先做漏损结构分析还是先降产销差等三个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作者的观点,有助于了解我国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发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6.
独立计量区域(District Metered Areas,DMAs)作为管网漏损控制的最小管理单元,逐渐成为了漏损主动管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总结国内外关于供水管网DMA分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高程差的DMA边界划分方法,该方法引入管网节点的高程差改进相似矩阵,并使用谱聚类算法求解,改进结果在不影...  相似文献   

17.
管网独立计量分区(DMA)管理是目前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主要措施之一,日益受到自来水公司的重视。随着传感器成本的降低,数据采集越来越密集,产生的海量数据对传统数据处理和分析模式提出挑战,导致供水企业对传感器投入的效益比偏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DMA有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基于大数据技术指导DMA漏损控制决策成为必然趋势。阐述了大数据技术在DMA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从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存储、计算及应用角度,论述了适用于DMA数据处理和决策分析的大数据处理模式,并实例验证了模式的可行性。该模式具有通用性,能够实现整套模式的移植使用,可为大中型供水企业的DMA数据管理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选取福州市世纪蓝景城小区作为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和独立计量区(DMA)技术相结合的小区定量漏损管控试点,NB-IoT智能远传水表采集数据实时传送至漏损平台,根据连续监测数据确定夜间最小流量检测限,及时判断新的漏损点。对漏损维修记录进行归纳分析得知漏损常见形态及分布情况,发现暗漏频发于各栋楼的引入管,评估决策后更换引入管,同时安装NB户表。该试点历经15个月完成改造,改造完成后夜间最小流量稳定在2.5 m~3/h以下。平台连续监测12个月的实时数据表明,月真实漏损率均低于5%,居民户均日用水量和居民户均夜间合法用水量之间呈现较显著的线性关系。将NB-IoT和DMA技术相结合可快速且准确地识别漏损点并进行修复,有效控制了管网漏损量,节约水资源量约28×10~4m~3,能够为小区供水管网定量漏损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分区供水技术在漏损控制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水资源短缺以及供水企业对提高效益、节能减排的重视,供水系统漏损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分区供水是控制供水管网漏损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分析了分区供水控制漏损的原理,提出了三级分区的概念,以及流量分区、压力分区和结构分区的分区设计方法,重点介绍了独立计量区域规模、漏损高级管理以及边界阀门的完整性维护,可为供水企业实施分区供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控制管网漏损,本文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供水管网为例,首先介绍了建立稳态水力模型的基本方法;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了精细化DMA分区管理,依据地理结构和供水格局先对供水管网进行一级分区,然后根据管网实际管线布置和可实施性进一步对管网进行二级分区;根据DMA分区结果和实际需求安装新的流量监测点,并建立了沙坡头区供水安全与节水全程监控管理平台,该平台可实时监控各分区水量的变化,统计各个分区的漏损情况,以便及时定位漏损区域,采取措施降低管网漏损,为供水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