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硅烷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粉体进行超声表面改性,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仪(DLS)、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手段对表面改性前后的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能够成功地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并且提高其分散性。经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活化率提高,团聚减少,粒子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2.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设备在玻璃基片上制备TiO2薄膜,采用AFM、UV-Vis分光光度、接触角测定仪等测试手段,研究基片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粗糙度和表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基片温度增加,薄膜表面粗糙度增大,薄膜中颗粒由无定形态逐渐向定向排列的晶态转变,而薄膜结构、表面形貌和粗糙度的变化明显影响薄膜表面性能.最后,探讨了薄膜的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3.
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改善用作农药载体的纳米SiO2的分散性和疏水性,以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SiO2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SEM、XRD、FTIR以及元素分析等表征方法对产物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KH-570能够成功地对纳米SiO2进行改性,并且提高其分散性。最佳偶联改性的反应条件为:改性剂用量5%,改性时间5h。在此条件下,改性纳米SiO2的接枝率为11.7%。  相似文献   

4.
非金属粉体的表面改性,一定要以表面改性的机理为依据,同时考虑下游有机高分子制品的基材、主体配方及技术要求,经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改性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表面改性工艺,选择和配套表面改性设备。本文主要阐述了硅烷偶联剂的结构、作用机理及选择的原则。还对表面改性的工艺及改性设备的确定与选择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超薄Au膜,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薄膜的表面形貌。功率谱密度计算结果显示,随着溅射时间增加,高频段曲线拟合直线的斜率增大,相应的分形维数从2.579减小到2.500;而低频段曲线拟合直线的斜率减小,相应的分形维数由2.607增大到2.819,薄膜表面形貌存在多尺度行为。多重分形谱结果表明,随着溅射时间的增加,分形谱宽Δα从0.051增大到0.118,说明薄膜表面高度分布范围愈来愈宽,表面粗糙度愈来愈大,与rms研究结果一致。样品的Δf均0,说明样品表面最高峰位的数目均多于最低谷位的数目。  相似文献   

6.
借助原子力显微镜优异的空间分辨能力和微观压电铁电测定技术,研究了有机铁电P(VDF—TrFE)膜的微观铁电开关特性.结果表明,当激励电压的峰值高于材料矫顽电压时,观测到双峰振动现象,双峰振动的出现源自于铁电开关过程;当激励电压幅值略高于材料矫顽电压时,探测到振动双峰的发展过程和局域蝴蝶洄线的不对称生长,蝴蝶洄线左翼的生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右翼.当极化时间足够长时,两翼的生长达到饱和,呈现出对称结构.电极结构的不对称性(金、铝电极)导致陷阱电荷注入铁电膜内部的速率不同,从而产生不对称的蝴蝶洄线生长过程.空间电荷在有机聚合物铁电性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纤维素膜表面形貌和孔径大小及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 (AFM )的测试原理和用于纤维素膜测定的方法 ,测定了几种纤维素膜的表面形貌 .结果表明 :AFM非常适合用于研究纤维素膜表面形貌结构 ;通过分析纤维素膜表面孔径大小和分布 ,可以较好地解释纤维素膜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外光接枝法,以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在聚丙烯(PP)滤芯棉表面进行交联接枝共聚,制备出交联接枝率为220%的丙烯酸表面修饰PP棉。用红外光谱对交联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引发剂二苯甲酮(BP)用量为0.50 g/100gAA,MBA用量为5.0 g/100 gAA,AA与PP质量比为5:1,光照时间为25 min。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丙烯酸表面修饰PP棉对重金属Cd-(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Cd2+初始质量浓度低于50 mg·L-1时,丙烯酸修饰PP棉对Cd2-的吸附率可达到95%以上。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丙烯酸修饰PP棉对Cd2+的吸附不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硅烷偶联荆(LM-N308)对纳米ZnO进行了有机表面改性.采用红外光谱(IR)、热分析(TG-DTA)、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润湿性实验等对表面改性前后的纳米ZnO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和高分辨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在纳米ZnO表面有LM-N308的存在,并形成了有机包覆层.润湿性实验表明,经LM-N308表面改性的纳米ZnO由亲水性变成了疏水性.  相似文献   

10.
官能团对自组装分子膜摩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原子力显微镜上,对分子链长相同、官能团不同的两种自组装分子膜的摩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载荷和滑动速度对自组装分子膜摩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组装分子末端官能团的化学活性越强,形成的自组装分子膜的团簇特征越显著;对于两种短链自组装分子,摩擦力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大,而滑动速度的影响在自组装分子末端官能团化学活性较大时才表现出来.形成结构稳定的自组装分子膜后,摩擦力比成膜初期的自组装分子膜显著降低,具有减摩效应.具有较强化学活性官能团的自组装分子膜,当载荷增加到一定值以后,会失去减摩效应,其化学活性越强,摩擦力越大.  相似文献   

11.
从原料和工艺两方面出发,对以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基础的硅烷改性聚氨酯(SPU)进行了改善.原料方面,改性后的KH550由伯氨基转化为仲氨基,反应活性降低;工艺方面,将KH550加料顺序提前.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有利于降低SPU树脂的黏度和提高反应平稳性;较好解决了由于黏度上升太快引起的KH550自聚凝团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硅烷偶联剂作为交联剂,制备了具有核交联结构的聚丙烯酸酯多元醇乳液(Si-PHA),并用FTIR、TEM、粒径分布仪对乳液进行结构表征.FTIR、TEM和粒径分布仪均证实,硅烷偶联荆在聚合过程中发生了部分水解、缩合反应,得到具有核交联结构的Si-PHA.Si-PHA乳胶粒为表面具有凹陷结构的近似球体,且粒径呈单分散分布.Si-PHA乳胶粒内的硅氧烷在贮存期间会继续发生水解、缩合反应,乳胶粒粒径进一步变小.  相似文献   

13.
硅烷偶联剂对单壁碳纳米管的化学修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混酸体系(浓硫酸/浓硝酸体积比为3/1)对单壁碳纳米管进行了氧化处理,并通过氧化处理后在单壁碳纳米管表面生成的羟基官能团与长链硅烷偶联剂进行反应,制备了表面有机修饰的单壁碳纳米管.经过该方法修饰的碳纳米管在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中有较好的溶解性.并通过红外光谱、热失重和透射电镜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硅烷类偶联剂对蓄光性荧光粉的表面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硅烷类偶联剂对蓄光性荧光粉YLAG进行了表面处理,并将荧光粉与尼龙66(PA66)进行熔融共混,利用散射式浊度仪、透射电镜、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分别研究了表面处理前后荧光粉的沉降性、微观形貌及化学结构的变化,以及荧光粉/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经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后,荧光粉与偶联剂有一定键合作用,表面处理后荧光粉的沉降速度明显减小,在PA66中的分散性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5.
同步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复合材料,通过TEM、力学性能、DSC、TG和XRD等检测手段研究了不同有机硅烷偶联剂对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采用3-甲基丙烯酸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EMO)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O)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随其用量的增加而同步增强增韧;TEM结果表明,采用MEMO和VTMO制备的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复合材料中的纳米SiO2的粒径约20nm,且分布均匀;热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O)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温度(-8.1℃)和热裂解温度(350℃)最高;XRD结果表明,有机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降低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度.  相似文献   

16.
硅烷类偶联剂KH-570对T-ZnOw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硅烷类偶联剂KH-570对T-ZnOw进行湿法表面化学改性。探讨了改性条件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活化指数、接触角测定、红外光谱测定等手段对改性效果作了表征。结果表明,对T-ZnOw表面改性的最适宜的条件为:pH值为6,室温下水解1h,偶联剂用量为3%,在65℃偶联2h。采用改性方法和条件,可以取得满意的改性效果,改性后的T-ZnOw分散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利用硅烷偶联剂对集料进行表面改性,使其与集料发生水解和固化反应。基于表面能理论、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微观分析手段对改性前后的集料进行表征,通过直接拉伸、水煮法、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等宏观手段对改性前后的集料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后的集料接触角减小,由原来的亲水性变为亲油性;红外光谱(FTIR)发现硅烷偶联剂与集料之间产生了Si—O—C、Si—O—Si共价键和氢键;扫描电镜(SEM)观测到集料表面形成了一层聚硅氧烷偶联层薄膜,表明集料表面已引入了硅烷偶联剂中的亲油基团;浸水前后表面改性的集料比原集料抗拉强度损失率下降了42.2%;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等级可达到5级,沥青混合料残留稳定度提升11.54%,冻融劈裂强度比提升39.26%。说明了硅烷偶联剂成功对集料进行表面改性,并改善了集料的表面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黏结强度的测定和SEM分析,研究了硅烷偶联剂对碱酚醛树脂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可以改善黏结剂与砂粒表面的接触状态,极大地提高碱酚醛树脂砂的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沥青的物理和老化性能,本文采用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高岭土进行了表面修饰,通过熔融共混法分别制备了高岭土和表面修饰高岭土改性沥青,并对其进行了薄膜加热试验(TFOT)和压力老化容器试验(PAV),测试了高岭土和表面修饰高岭土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物理性能,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高岭土和表面修饰高岭土及其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结构进行了表征。FTIR和XRD分析表明,KH560成功接枝到高岭土表面,但未改变高岭土的晶体结构。相比未修饰高岭土,表面修饰高岭土对沥青软化点和黏度的提高幅度更大,对沥青低温延度的不利影响减弱,TFOT和PAV老化对沥青性能的负面影响降低,并有效抑制了沥青老化后羰基指数的增加,显著改善了沥青的抗热氧老化性能。随着表面修饰高岭土掺量的增加,沥青物理性能和抗老化性能的提升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花岗岩/硅烷偶联剂/水泥浆界面层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硅烷偶联剂(SCA)处理粗骨料,用分光光度法、接触角测定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SCA与花岗岩表面的结合形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常温下SCA与花岗岩表面可形成较强结合,包括化学键合.对花岗岩/SCA/水泥浆界面层的扫描电镜观测结果表明,水解SCA的羟基和间断分布的有机基团是界面结合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