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为人类规定了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通过考察意志的所有决定根据,使绝对命令与其它实践规则相区分,并树立起了绝对命令的崇高,保有了道德的纯洁与崇高,使道德的生活成为有理性的存在者唯一的生活方式。但是,绝对命令普遍性的要求对人的意志而言并非总是当然如此。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人类只能在恪守绝对命令的职责中才能实现理性的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2.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绝对命令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以实践理性的形式,从善良意志、责任等概念中引出了绝对命令,制定出一些理性必须遵守的准则,希望建立一个道德王国。然而他并没有成功,理由之一是他的理论是建立在纯粹唯心基础之上的。康德关于绝对命令中所包含的一些错误,揭示了康德动机论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3.
价值论伦理学源远流长,在舍勒那里发展到最高阶段,同时他也是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伦理学,从而成为现象学的价值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代表。舍勒以天主教世界观为价值观背景,以现象学方法为认识论基础,以批判康德伦理学为出发点,系统地论证了价值、情感、人格及其关系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力图形成一种符合客观主义、绝对主义精神要求的现代伦理学,为消除欧洲和德国文明的危机,重建合理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提出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4.
人的道德品质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为此,在学校德育中,我们必须促使教师转变职能,放弃道德灌输,加强价值引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模式;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与客体的互动中建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5.
从道德悖论的视角去探析底线伦理的概念、特征以及价值意义的合理性。厘清道德与伦理的区别与联系,重新定义底线伦理——底线道德,确立更加合理的道德概念。另外,对"底线"与"特征"进行反思,赋予底线伦理全新概念及内涵特征,限制底线伦理产生道德悖论的条件,对新道德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启示。将道德悖论与底线伦理结合探析,运用道德悖论的范式重塑底线伦理体系,对新时期我国的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价值论伦理学源远流长,在舍勒那里发展到最高阶段,同时他也是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伦理学,从而成为现象学的价值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代表.舍勒以天主教世界观为价值观背景,以现象学方法为认识论基础,以批判康德伦理学为出发点,系统地论证了价值、情感、人格及其关系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力图形成一种符合客观主义、绝对主义精神要求的现代伦理学,为消除欧洲和德国文明的危机,重建合理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提出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7.
黑尔通过对外在的道德语言和伦理学方法进行逻辑分析而构建起的伦理学体系,与康德以善良意志作为道德的拱心石、自由意志的自律作为道德命令的根基、至善作为人的最终目的内在的为人类确证了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而构建起来的道德哲学体系,是道德可普遍化的两种不同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价值取向特征具有务实性、功利化,目标短期化、价值体验感性化、多元化等。如何把握这些特征,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本文就此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通过价值引导和道德整合,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伦理支撑,这是和谐社会对执政党的道德期待.必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突破口,将道德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执政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道德价值相关研究主要来自文学价值论、文学伦理学批评和文艺伦理学三个领域,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学与道德关系、网络文学道德价值现状、原因以及建构四个方面.网络文学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应用伦理学更多关注,将可能兴起网络文学伦理学研究方法、网络文学与道德价值理论关系、具体网络文学活动道德辩论和网络文学道德价值建设四个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个体道德素养,是市场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道德理性基础,是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必需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过程中,培养和铸就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即经济人对经济活动应有道德素养的信仰和对自己行为自觉自律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以人的主体性、和谐性为出发点考察和谐文化视域中高校德育的价值,认为高校德育的价值基础是以人为本、其价值核心是和谐、其价值目标是实现高校德育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主体性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教育和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依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任务侧重点等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又是有密切联系的,其教育内容和终极教育目的具有相同性。并且,加强主体性教育,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多层化和具体化,德育内容的完整化和现实化,德育过程的主体化和科学化,因而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网络参与的主要群体。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成长发展期,在网络参与过程中容易出现娱乐化倾向,并产生各种失范行为。文章认为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危机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与道德意识偏差的实质,表现为主体性的缺失与主体价值判断的不稳定性。因此,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通过强化大学生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建立主体评价机制以及实现社会共管等途径构建大学生网络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发挥道德"自律"的内在作用,提升大学生网络参与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道德和经济是分开的,道德是不图回报的.可现实中又存在着助人不乐、忘思负义等现象.道德回报问题因此引起广泛争议.在综合现有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道德回报的内涵与本质,分析了高校引介道德回报理念对于改革高校道德教育高成本、低实效现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大学德育中实施道德回报活动的原则和内容,初步总结了大学德育中部分道德回报活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逆反心理是德育教育过程中一个最难解决的常见问题,它的产生极大地制约了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剖析德育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是每个德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对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德育的战略地位、目标、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差异性原则以及形成德育的合力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德育理论,对我国的德育工作具有长远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要从根本上深化德育改革,需要科学地把握德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情感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育和德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取向对社会的发展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文的范围.经济人范式和道德人范式,究竟孰是孰非,哪种模式能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发展,从经济人范式的道德性角度进行推导演绎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建立在微观经济利益基础上的乘数效应必将对建立大同的道德社会发挥聚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德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柔性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德育的柔性渗透是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广泛性实现德育培养目标,以渗透性实现德育培养价值的一种途径。它具有目标性、动态性、渗透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实现德育柔性培养的途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