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海军 《饮料工业》2007,10(9):28-30
了解茶饮料的调配原理和调配技术是开发和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茶饮料的关键。而茶饮料的风味调配又是茶饮料加工的关键工序。主要介绍了茶饮料风味调配的原理、程序和方法,以期对茶饮料加工企业的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萃取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浸提是整个茶饮料生产工艺的关键环节之一,浸提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生产过程。综述了目前茶饮料生产中萃取浸提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浸提技术的优缺点,为茶饮料的生产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超滤技术在茶饮料研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膜技术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几种不同超滤膜 ( PVDF,PAN,PS)的抗污染能力、衰减量及对茶饮料澄清效果等性能指标的比较 ,选出了适用于茶饮料生产的膜材料—— PVDF,并成功地解决了茶饮料在储存过程中易出现混浊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酶技术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论述了各种酶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并预测其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茶饮料关键控制点及其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分析了茶饮料生产中色泽与沉淀的主要组成成分、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国内外茶饮料生产工艺研究概况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一些有益的控制茶饮料生产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6.
酶技术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各种酶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并预言了其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酶制剂对改善茶饮料浊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茶饮料生产中使用酶制剂以改善茶饮料浊度。结果表明 ,酶制剂能有效改善茶饮料浊度 ,除去混浊质 ,提高茶饮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厂茶饮料生产的几种灌装工艺流程,探讨了成茶的质量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茶叶的化学成份,茶汤的萃取条件对茶饮料质量的各种影响因子,最后提出了在茶饮料生产中最大的质量问题—如何除去溶解茶汤中的白色混浊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微胶囊的组成、功能、造粒方法与步骤,以及微胶囊技术在茶饮料在茶饮料中的应用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展望了其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茶饮料生产技术及装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 1 996年旭日集团打出冰茶开始 ,中国饮料工业有了一个新的市场——茶饮料。 1 997年至 1 999年 ,茶饮料在中国的产量每年都以几何数增长 ,1 997年约 2 0万 t,1 998年约 50万 t,1 999年约在 80万 t左右 ,2 0 0 0年的产量有生产厂家估计将为 1 0 0万 t。茶饮料的异军突起已在整个饮料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以茶饮料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技术及装备 ,特别是热灌装茶饮料的生产技术装备作概括介绍。1 茶饮料生产工艺流程茶叶是一种农产品 ,气温、阳光、土壤、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品质的稳定一致。用茶叶作为生产茶饮料的…  相似文献   

11.
绿茶饮料的风味稳定性一直是制约高品质绿茶饮料货架期的技术瓶颈。为了提高绿茶饮料的风味稳定性,分析比较了绿茶加工过程中不同蔗糖添加量(0,1%,2%,4%和8%)对绿茶饮料灭菌(135℃,15 s)、贮藏(4,25,38℃;0~60 d)过程中感官品质以及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未加蔗糖处理)相比,添加蔗糖使绿茶饮料滋味更鲜爽甜醇,香气浓度增加;灭菌后,添加蔗糖使得绿茶饮料的香气和滋味品质提高,总儿茶素和表型儿茶素含量增加,非表型儿茶素下降;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相比对照,添加蔗糖后的绿茶饮料风味品质有明显改善,包括汤色亮度增加,香气和滋味增强,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儿茶素含量均有所增加,在贮藏42 d内添加蔗糖对绿茶饮料风味品质稳定性的提高更为明显,且2%和4%蔗糖添加量对绿茶饮料的风味品质有更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贮藏条件下,绿茶加工过程中添加蔗糖可以较好地改善绿茶饮料的风味品质并保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茶饮料滋味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且营养成分丰富,广受消费者的青睐,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的第二大饮料。汤色是评价茶饮料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的茶饮料呈现出不同的色泽,茶汤色泽的呈现是茶汤中各种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儿茶素类、黄酮醇及其苷类以及花青素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脂溶性色素。茶汤色泽劣变主要是由于这些物质易受茶饮料加工与贮藏条件的影响,从而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有色物质,致使茶汤变黄、变红、变褐。茶饮料色泽的劣变是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从茶饮料中主要呈色物质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入手,对茶饮料色泽劣变机理和护色技术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茶饮料护色技术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检测了四种代表性市售茶饮料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并研究茶饮料在室温未拆封持续贮藏5个月稳定性和拆封后室温下96 h内各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除原叶绿茶中茶多酚略低于标准GB/T 21733-2008外,其他受试茶饮料各品质成分均符合相关标准,同时在室温未拆封存储条件下,各种茶饮料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其中各样品中茶多酚在存储第3个月(即9月份)含量下降最明显,维生素C含量在存储第1~3个月(即7~9月份)下降较快,存储5个月后,只有调味绿茶中有维生素C检出,而调味红茶、原叶绿茶及原液红茶均未有维生素C检出。茶饮料开封后96 h内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均明显下降,红茶饮料中维生素C在开封后72 h时只有微量检出,96 h后未有检出。以上结果表明茶饮料不宜长期室温存放,开封后不宜长时间放置。对茶饮料中主要品质成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能够为茶饮料生产、存储及消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饮料滋味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且营养成分丰富,广受消费者的青睐,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的第二大饮料。汤色是评价茶饮料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的茶饮料呈现出不同的色泽,茶汤色泽的呈现是茶汤中各种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儿茶素类、黄酮醇及其苷类以及花青素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脂溶性色素。茶汤色泽劣变主要是由于这些物质易受茶饮料加工与贮藏条件的影响,从而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有色物质,致使茶汤变黄、变红、变褐。茶饮料色泽的劣变是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从茶饮料中主要呈色物质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入手,对茶饮料色泽劣变机理和护色技术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茶饮料护色技术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提高绿茶饮料风味的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栽培中的处理、采且处理、杀青技术、原料及烘焙、灭菌技术、酶技术、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调香技术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提高绿茶饮料风味的途径。绿茶饮料成为茶饮料发展的主流,而开发具有名优绿茶风味的茶饮料则是绿茶饮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膜浓缩茶汁为原料制备了纯茶饮料 ,并就其风味、澄清性及过滤方面的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 ,得出膜浓缩茶汁将是生产茶饮料的最佳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绿茶饮料加工过程中香气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绿茶饮料加工过程中各个工艺的茶叶香气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香气的变化情况,并利用香气指数分析了香气变化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色泽、浊度及活性成分含量三个方面分析不同茶饮料的品质变化特征,分别对高酸绿茶饮料、低酸绿茶饮料、高酸红茶饮料及低酸红茶饮料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透光率、浊度、色差、茶多酚含量、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探究不同茶饮料在不同贮藏条件(温度、时间)下品质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茶饮料在贮藏过程中,透光率无显著变化;高酸绿茶饮料在4 ℃及25 ℃条件下贮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浊度显著增加,贮藏至第180 d,分别增加了52.04%、34.12%,红茶饮料浊度无显著变化;不同茶饮料在贮藏过程中,随贮藏时间的延长,L*值降低,a*值及b*值增加,25 ℃条件下贮藏至180 d,高酸绿茶饮料、低酸绿茶饮料、高酸红茶饮料及低酸红茶饮料的L*值分别降低了31.86%、39.98%、30.22%及37.73%;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及EGCG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EGCG降解程度较茶多酚高,在55 ℃条件下贮藏15 d,高酸绿茶饮料、低酸绿茶饮料、高酸红茶饮料及低酸红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9.08%、10.28%、13.39%及18.63%,EGCG含量分别下降了35.32%、42.18%、47.22%及49.03%。  相似文献   

19.
《Food chemistry》2002,76(4):483-489
The metal content of several tea beverages, infusions, instant and tea soft drinks was determined. Eleven metals Al, Ba, Ca, Cu, Fe, K, Mg, Mn, Na, Sr and Zn were determin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AES).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tal contents of tea beverages has been carried out.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s such a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were used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tea beverages. The metal intake related to tea consumption has also been studied.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茶饮料一直以来呈快速增长趋势,已成为国际上最大的茶饮料生产地区,然而进入2012年以后茶饮料增长趋势明显放缓,茶饮料的增长首次受到明显抑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茶饮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中国大陆茶饮料产业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产销格局,但是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天然、原味的高端产品少,结构亟待完善。因此,国内茶饮料企业应积极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利用好国内主要的技术研发平台和中国特有的自然资源,有机整合传统消费文化和饮料时尚特性,拓展产品开发思路,积极应用各类食品高新技术支撑新产品开发,从技术创新、材料创新、产品开发思路创新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茶饮料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