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当前在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上存在立法滞后和行政监管的不统一等诸多问题;表明要改变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乱象必须重典治理;由此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9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一步的完善了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相对的清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但是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差、部门利益化、监管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具体措施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确定的监管制度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技术、制度和人员经费保障不足以及监管行政体系存在矛盾等问题.需要加强薄弱环节的监管,建立适应食品安全形势的监管技术、制度和人员经费保障体系,完善多部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逐步向"单一部门管理、品种监管为主、环节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过渡.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食品召回机制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召回机制,已成为许多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新型理念、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召回的法律保障、职责分工、召回程序、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就我国在食品安全召回的法律体系、机构设置、技术支撑、实施过程、应急措施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并就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召回机制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技术支撑建设、明确管理协调机构、建立完备溯源体系、加强教育宣传培训、完善应急处理体系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利益主体的行为失控、食品行业发展参差不齐等传统性食品安全问题和转基因食品、环境污染影响等非传统性食品安全问题双重挑战.但目前我国分段式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薄弱的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检测手段和"被"快速老化的监管队伍均无法适应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尽快建立全国专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建立行业诚信档案、实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成为应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挑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实施以来,在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摆在公众特别是政府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长期以来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所形成的食品监管体制不顺、食品安全标准不一、乱检查、乱收费等问题,并未因《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而得到彻底的扭转。为此,建议从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统一化、规范食品抽查和检验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非法使用农药、抗生素和食品添加剂等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体制落后、人们不懂法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从这些主要原因入手,特别要从行政监管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的责任。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认为这与政府监管不到位和监管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提出了集中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完善监管主体责任体系、加大监管责任追究力度、加强食品安全问题预防、重视正激励作用、建立监管责任追究监督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始终是百姓关注问题。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频发生,更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食品生产链上有关部门是事件的直接责任方,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和机构构建方面的责任缺失。政府作为人民的代理方,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及其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的现状,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协调、处罚机制不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存在漏洞、公众参与机制滞后是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制度,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建设法治国家,促进社会和谐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信托业风险的成因有:信托机构违规经营,信托经营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完善、人民银行监管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滞后,金融法规不健全、体制改革不到位,行政干预较严重等。应采取加快法制建设、优化组织机构、加强信托经营管理、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实行行业自律等对策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2.
我国食品安全监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国民生计,影响具有多领域性和全球性.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搭建了食品安全监理体系模型,以实现多种监管主体相结合、食品全产业链的整体监管,并完善了其制度体系.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理的具体策略和措施,应用物联网技术尤其是传感器网络技术,构建了食品安全监理信息系统架构,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与监控手段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近期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知名品牌卷入食品安全问题的漩涡之中。通过博弈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激励悖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三重约束和三道防线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韩瑶 《商品与质量》2012,(S7):168-169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关乎人的生命与健康,除了依靠行业自律外,还需从外部依法对其代言行为加以监管。本文首先对对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概念和特征加以分析;其次,从社会监管、行政监管、司法监管、现行立法等方面,对目前食品广告代言监管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完善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的一些对策与立法建议,试图构建一个完善、有序的食品广告代言法律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地区"塑化剂门"这一重大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痛定思痛,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协调是约束市场经营主体、根治食品安全顽疾的根本手段,包括行政监管法制的完善、民事赔偿法制的完善、司法制度的完善等.同时,要让市场主体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而协调各个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各部法律之间的功能能够统一互补、相得益彰,也是通过法制手段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和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完善的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旨在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提升行政效能、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全面有效完成各项行政工作,实现科学执政和建设一个效能政府的需要。我国各级地方行政部门在行政效能建设中存在着行政不规范、部门职能交叉重复、监督力度不够、行政效能低下等问题,必须通过强化行政效能意识、完善监管体制、改进服务方式、完善行政问责机制等方式推动地方政府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全面加强行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沈彬 《商品与质量》2012,(S6):16-17
工商机关作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主管部门,可以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促进监管效果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法》确立的食品安全领域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该制度适用现状是案件少、案值小、渠道不畅和举证难等。根据利益平衡理论,在食品流通环节应当加强惩罚性赔偿责任的落实,要从加强工商机关监管、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明确经营者责任、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等方面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违规经营突出;业务发展水平低下,经营方式粗放;内部控制薄弱,央行监管力度不够;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和不够重视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保险市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保险体系;分离央行保险职能,成立独立的国家保险监管机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保险资金营运的质量和效益;完善法制,加强监管,努力防范保险风险等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认证认可制度是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恢复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的成员国地位之后,按照国际通用规则逐步建立起来的符合性评价制度,为我国产品走向国际、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被潜在用户接受等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认证认可活动在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质量效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提高我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体质量水平与竞争力,转变政府在质量安全活动中的监管模式、降低监管成本、化解行政风险,促进认证认可中介服务市场的发育和机构的发展,合理破解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和制定我国技术贸易措施,有效配合落实国家外交外贸政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