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IP QoS的选择:MPLS与区分服务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简要描述了区分服务和MPLS网络。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区分服务MPLS网络的体系结构框架和区分服务LSP的内部结构、区分服务LSR的标签转发模型、两种支持区分服务功能的LSP及对信令系统的扩展,最后,分析比较了两种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简要描述了区分服务和MPLS网络。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区分服务MPLS网络的体系结构框架和区分服务LSR的内部结构、区分服务LSR的标签转发模型、两种支持区分服务功能的LSP及对信令系统的扩展。最后,分析比较了两种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3.
MPLS技术是目前业界普遍看好的解决IP骨干网中QoS问题的一种技术,。本首先介绍了MPLS网络中实现QoS的两种业务模型;综合业务(Integrated Service)模型和区分业务(Differentiated Service)模型,然后仔细分析了MPLS网络中资源管理的问题-虚拟网资源管理和LSP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MPLS技术是目前业界普遍看好的解决IP骨干网中QoS问题的一种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MPLS网络中实现QoS的两种业务模型:综合业务(Integrated Service)模型和区分业务(Differentiated Service)模型,然后仔细分析了MPLS网络中资源管理的问题──虚拟网资源管理和LSP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MPLS中简单VC合并方案的不足,据此提出了一种符合MPLS要求的具有二级缓存结构的VC合并方案,称其为HBVC。HBVC可应用任何服务调度策略在LSP内的不同合并流之间提供基于分组的交换,并可在不同的LSP之间进行信元级的交换,因此将有利于QoS的实现。与另一种可应用于MPLS中的VC合并方案CRAM作了比较。分析表明HBVC在可扩展性、网络时延、系统最大吞吐率、对流量工程的支持、兼容性、系统实现复杂性等方面均优于CRAM。  相似文献   

6.
2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MPLS是Internet中多层交换的最新成果。它是基于IETF标准的方案,建立在多种特有的多层交换解决方案之上。 MPLS使用控制驱动模式来初始化标签绑定的分配和分发(标签绑定用于建立LSP)。LSP本质是单向的(从头到尾在一个方向上的业务流),双向业务需要两个LSP,每一LSP承载一个方向上的业务。LSR就是一个支持MPLS标签转发的路由器。LSP是由一个或多个标签交换机串联组成,它允许分组从一个标签交换路由器(LSR)通过MPLS域到达另一个标签交换路由器。 MPLS控制部件以IP功能为核心,它和专用…  相似文献   

7.
IP网络QoS实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研究基于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和区分服务(DiffServ)/资源预留协议(RSVP)结合模型的IP网络服务质量(QoS)实现技术。首先根据带宽代理(BB)模型给出一种简化的QoS体系结构,然后着重讨论该结构中的4个主要模块:RSVP模块、DiffServ模块、MPLS模块和BB控制模块。在ns-2.26上的仿真表明,该方案有效地改善了丢包率和时延这二个QoS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8.
陈莹莹 《电子测试》2021,(4):85-86,124
针对层次化MPLS VPN存在不支持跨域LSP、端到端OAM、配置复杂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无缝MPLS VPN技术,该技术利用BGP LU功能,为BGP IPv4路由分配标签形成跨域LSP,并结合外层的LDP LSP形成层次化LSP。实验结果表明,无缝MPLS VPN技术可效解决层次化MPLS VPN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Intserv和Diffserv的端到端QoS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首先介绍了集成服务模型(Intserv)和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的原理及特点,以及MPLS技术同这两种模型的结合方法。并针对集成服务模型和区分服务模型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对两者相结合的端到端QoS。最后对QoS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MPLS的QoS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服务质量(QoS)保证是IP网发展的一个巨大挑战。基于连接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为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文中介绍了综合服务模型(Int-Sev)和差分服务模型(Diff-Serv)的原理及特点,以及利用MPLS技术实现这两种模型的方法。并对MPLS和QoS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