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改性F-44树脂的合成工艺条件,包括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甲基丙烯酸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95℃、催化剂的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2%时,4小时之内反应即可完成;测试并证实了改性树脂具有优良的光学活性、力学性能、耐溶剂性、耐酸碱性等;采用FT-IR对所合成的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丙烯酸为单体,以K2S2O8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水为溶剂进行溶液聚合合成高吸水树脂,并将所得高吸水树脂用于吸附分散染料。考察了树脂结构、树脂用量、染料浓度、吸附时间诸因素对树脂上色率的影响。结果证明,选择高吸水性能的树脂和合适的用量、染料浓度及吸附时间可使树脂的上色率达93.1%。  相似文献   

3.
聚甲基丙烯酸酯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高吸油性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能力和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  相似文献   

4.
首先用亚麻酸与丙烯酸将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开环酯化,制备出单脂肪酸环氧酯丙烯酸酯(中间体),再将中间体与丙烯酸(酯)单体接枝共聚,由此制备水性环氧酯-丙烯酸酯树脂杂化体;讨论了开环催化剂、终点酸值、中间体/丙烯酸酯单体质量比、亲水单体AA用量等对水性杂化体的合成和性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第一步开环催化剂选择四丁基溴化铵,第二步为氧化锌;开环反应最终酸值控制在9~14 mg(KOH)/g;中间体/丙烯酸酯单体最佳质量比为0.8∶1~1.1∶1;亲水单体最佳用量为5.2%~6.9%. 通过对树脂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树脂固含可达40%,具有挥发性有机物低、黏度低、耐水性、防腐性能好等优点. 该树脂可用于配制低温烘烤型底面合一防腐涂料用于金属防护.  相似文献   

5.
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染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丙烯酸为单体,以K2SO8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 以水为溶剂进行溶液聚合合成 高吸水树脂,并将所得高吸水树脂用于吸附分散当杰。  相似文献   

6.
改性纤维素合成高吸油树脂的工艺条件及吸油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以纤维素和癸二酸为原料、甲苯为溶剂、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进行酯化反应.反应产物再与正丁醇进行二次酯化,最后得到纤维素改性高吸油树脂——纤维素交联癸二酸正丁酯的合成工艺。重点讨论了纤维素与癸二酸进行酯化反应的工艺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纤维素与癸二酸进行酯化反应的最佳投料比,研究了不同催化剂及溶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合适的催化剂和溶剂,并探讨了影响酯化反应的主要因素。该高吸油树脂可以吸收自重15倍的汽油。  相似文献   

7.
以石蜡为溶剂,用固态萃取法研究稀土-硫氰酸铵-磷酸三丁酯体系的稀土萃取情况。并确定,在TBP用量5.00mL,NH4SCN用量为2.8g时,各稀土元素的分配比D均大于10,因此,可以将该体系用于萃取分离稀土元素。  相似文献   

8.
以"云麻1号"工业大麻秆芯为原料,采用水溶液微波辅助聚合方式将丙烯酸(AA)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单体接枝到磨浆处理后的纤维素中,制备吸水性树脂.研究两种单体用量比例、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纤维素磨浆预处理程度、微波功率和时间对吸水树脂吸液率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A和DMAA质量比为1∶0.3,引发剂用量与单体比率为2.0%,交联剂用量与单体总质量比率为0.3%,微波功率300 W,时间400 s,纤维素打浆度为94°SR,制得树脂吸液率较优.  相似文献   

9.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在钨钼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D301(叔胺)和D312(伯胺)2种弱碱笥阴离子交换树脂对MoS4^2-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结果表明,D301树脂对MoS4^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但用0.5mol.L^-1的NaOH溶液解吸时解吸率仅为29.6%;D312树脂对MoS4^2-的吸附效果较差?但用0.5mol.L^-1的NaOH溶液解吸时解吸率可 达90%以上;此外,将二者应用于基于MoS4^2-同WO4^2-性质差异的离子交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高吸水性树脂,并使用网筛法测出吸液倍率,用扫描电镜对制备的吸水树脂进行表征.实验表明,在单体丙烯酸中和度为8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55%,交联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08%时所得产物具有最高吸液倍率.通过扫描电镜显微照片可以看出,产物微观颗粒表面光滑,内部结构疏松且贯穿有明显的沟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制接枝改性的SBS胶粘剂.方法以丙烯腈为单体,在溶剂中对SBS进行接枝共聚,并添加复合增粘树脂,制备出接枝改性的SBS胶粘剂,同时还探讨了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溶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胶液性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改性提高了SBS胶粘剂与极性表面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2.
SBS接枝丙烯腈胶粘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接枝改性的SBS胶粘剂。方法:以丙烯腈为单体,在溶剂中对SBS进行接枝共聚,并添加复合增粘树脂,制备出接枝改性的SBS胶粘剂。同时还探讨了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溶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胶液性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改性提高了SBS胶粘剂与极性表面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酸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K2S2O8作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类吸水性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粉碎后,得到高吸水树脂.研究了丙烯酸单体的浓度、丙烯酰胺单体的浓度、引发剂的用量、交联剂的用量,丙烯酸的中和度,反应温度等条件对所得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焦磷酸络锰([Mn(H2P2O7)3]3-)引发体系的作用下,炭黑与丙烯酰胺单体发生接枝聚合,从而得到在水中分散性较好的接枝炭黑.讨论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温度、pH值对接枝聚合反应的接枝率的影响.采用电镜、红外和吸光度等手段对炭黑丙烯酰胺接枝聚合产物进行了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苯丙水性上光油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等作为混合单体,经预乳化和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得水性上光油.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单体比例、及丙烯酸树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为0.5%、单体质量比MMA:BA:St为6:9:2、树脂量为15%时最佳,该乳液用于纸张印刷上光,具有光泽度佳、光滑、耐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以石蜡为溶剂,用固态萃取法研究稀土(RE)-硫氰酸铵(NH4SCN)-磷酸三丁酯(TBP)体系的稀土萃取情况.并确定,在TBP用量5.00mL,NH4SCN用量为2.8g时,各稀土元素的分配比D均大于10.因此,可以将该体系用于萃取分离稀土元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t-BuCP)2NdMe]2/添加剂体系对丙烯腈的催化聚合,并考察了添加剂比例、温度、催化剂用量、单体浓度及溶剂对聚合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反相悬浮法合成AA/AM/AMPS耐盐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液性能,实验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向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二元体系中引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作为第三种聚合单体合成高吸水性树脂.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单体配比、丙烯酸中和度、交联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四个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产物为AA/AM/AMPS三元共聚物,粒子呈球形,球表面为褶皱状.最佳实验条件:单体摩尔配比(AA/AM/AMPS)为1.25∶1∶0.7,丙烯酸中和度为90%,交联剂用量(占单体总量)为0.08%,引发剂用量为0.7%.此条件下产品的吸蒸馏水率可达1 720 mL/g,吸盐水率达165 mL/g.  相似文献   

19.
HNO3溶剂中的AN共聚反应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硝酸(HNO3)溶剂中以过硫酸铵-乙酰基丙酮-硝酸高铁[(NH4)S2O8-CH3COCH2COCH3-Fe(NO3)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的丙烯腈-丙烯酸甲脂-甲叉丁二酸[AN-MA-IA]的三元共聚反应进行了研究。在反应动力学的实验基础上对反应机理作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聚合反应速率与单体浓度的1.5次方及过硫酸铵[Fe(NO3)3]浓度关系水大;分子与单体浓度的0.5次方成正比,与(N  相似文献   

20.
电镀废水处理过程中强碱型阴树脂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电镀废水处理中强碱型阴树脂的再生研究,得出了再生条件(NaOH)溶液的浓度、用量、流速等)和分等再生与再生效率的关系。认为用1.25-2.5mol/L用量为树脂体积2-4倍的NaOH溶液,流速维持在1-3m/h,则再生效率可以在80%以上。此外,同样再生剂用量,仅仅增加再生剂浓度分级数,可以提高再生效率约10%,提高再生剂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