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2.
对全氟辛酸、ω-氯代氧杂全氟癸酸、癸酸钠及三种a-磺基癸酸盐与烷基三甲铵盐混合水溶液起泡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ω-氯代氧杂全氟癸酸有很低的临界胶团浓度,仟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很强,并有很好的起泡性能。它与溴化辛基三甲铵混合体系的起泡性却与一般正负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迥异,混合体系的起泡性反劣于单一体系。这破归之于ω-氯代结构的特殊影响。全氟辛酸和三种a-磺基癸酸衍生物与烷基三甲铵盐混合水溶肤泡沫性质比单一溶液均显著增强,而癸酸钠与烷基三甲铵盐混合水溶液起泡性却明显削弱。 相似文献
3.
4.
以K12表面张力仪为主要手段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聚醚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增效作用。实验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聚醚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大大低于任一单一组分溶液的cmc,且在其中一组分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另一组分即可使体系的cmc大为降低。在很大的配比范围内cmc都维持在一较低水平且随配比改变变化的幅度不大。此外,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在形成胶束能力以及降低表面张力效率方面都显示出较强的增效作用。但在降低表面张力能力方面,未显示出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两性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表面张力法和粘度法研究了十四烷基甜菜碱(C14BE)与羟甲基纤维素钠(CMC-Na)的相互作用,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在pH=2时,两由于静电吸引作用面形成复合物pH=7时无复合物生成,但对彼此的性质仍有影响。外加盐促进了两间氢键的形成,使pH=7的情况下也产生了复合物。 相似文献
6.
7.
木质素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物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了中间体(2,3-环氧丙基)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MAC),再与磺化木质素(SL)酚羟基反应,合成了木质素两性表面活性剂LAS。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以丙酮为溶剂,n(SL)∶n(DMAC)=1∶1.1,反应时间3h,pH=12,反应温度55℃,产物中氮质量分数达2.25%。通过元素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UV,确证了目的产物结构。测定产物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CMC为3g/L,γCMC为21.11mN/m,HLB值为10。表明所合成的木质素两性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8.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混合胶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N-脂肪酰基谷氨酸单钠(FAG-单钠)与十二烷基碘酸钠(AS)以及FAG单钠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两元混合水溶液体系,对在空气、液界面上和胶束中的有关物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两组分混合体系均形成非理想胶团,在胶束中混合体系的AS/FAG单钠溶液出现增效,而CTAB/FAG单钠体系有增效和抑制作用。但在表面层中均出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二元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结构和温度对混合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用Gibbs吸附定理和Rosen以正规溶液理论为基础导出的吸附层组成公式,研究了十二烷基聚氧乙烯-3磺酸钠(C12E3)S与POE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0E5,C10E7)的二元体系在25℃和40℃下的纯水溶液中的表面吸附:并用分子间相互作用β参数和交换能ε讨论了吸附层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非离子POE在混合吸附层中优先吸附,即使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很低时(≈0.1),POE在表面层的摩尔分数也大于0.5。(2)两表面活性剂组分在吸附层中相互作用为吸引力。(3)POE的EO数增加,表面层中分子间作用力增强,POE的吸附趋势减弱,(4)温度升高,POE和C12E3S的吸附能力均降低,同时吸附层中分子间作用力减弱。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滴体积法测定了氯化肉豆蔻酸二甲基苄基铵(MDBAC)与2—十一烷基—N—羧甲基—羟乙基咪唑啉(UHCI)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了吸附层和混合胶团的组成和分子相互作用参数。计算结果表明,二者按一定比例复配后表面活性增强,在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能力和形成胶团能力上均显示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阅读五十多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数种典型表面活性剂对高分子化合物混合体系性质的讨论,总结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化合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对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本不仅阐明了近四十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概况,并介绍了有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读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淀粉苯乙烯接枝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淀粉和苯乙烯合成了淀粉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它们的表面活性性质与分子量和接枝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淀粉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的起泡性和乳化力随产物分子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泡沫稳定性和乳化稳定性与分子量和接枝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Ⅱ)——稀溶液性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稀溶液性质。在水溶液中,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因分子间极性基正/负离子的强静电吸引作用,易形成棒状胶束,浓度超过cmc后,可能发生聚集,出现浑浊、分相等情况,使用短链表面活性剂、引入聚氧乙烯链及非等摩尔复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这种现象。均相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对非极性有机物的增溶存在增效作用,但对极性有机物的增溶能力则有可能下降;在一定浓度及混合比范围内还可能出现类似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效应。 相似文献
14.
根据黏度和表面张力的测定数据研究了羧酸盐表面活性剂(HF-E)与两亲聚合物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HF-E/两亲聚合物混合溶液的表观黏度随HF-E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两亲聚合物的质量浓度越大,HF-E/两亲聚合物混合溶液表面张力越高;随着水的矿化度的升高,HF-E/两亲聚合物混合溶液的表观黏度先略有增加,到一定值后反而降低,而表面张力则随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温度升高,HF-E/两亲聚合物混合溶液的表观黏度随之降低而其与大庆模拟油间的界面张力则升高。优化后的高黏度低界面张力二元体系配方为HF-E和两亲聚合物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和1.5 g·L-1;此外,还加入质量浓度为1 g·L-1的烷基醇酰胺(NS)。 相似文献
15.
碳链长度对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N-烷基-N,N,N-三羟乙基氯化铵CnNE(其中n为10,12,16)与十二烷基聚氧乙烯(3)硫酸钠AES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学,混合胶束和混合单分子层的组成及相互作用参数(βs和βm)和沉淀浓度等性能,结果表明,对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对于任何混合比,单一组分产生的偏表面压高者优先吸附,文章还总结和发现了碳链长度,相互作用参数,混合cmc和沉淀浓度等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二元表面活性剂体系微乳液的相行为及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P)分别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复配体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根据测定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及正规溶液理论计算了复配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及分子交换能,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温度等因素对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微乳液形成过程的相行为及热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元组分(PEP+SDS)及(PEP+CTAB)复配体系在胶束中和表面吸附层中的都存在较强的增效作用,体系的能量降低,且前者的增效作用大于后者。(PEP+SDS)/正己醇/正庚烷/水微乳液的W/O微乳区域面积最大,温度对该微乳液的相行为影响很小。在此微乳液形成的过程中,助表面活性剂醇从连续油相进入微乳液界面层的标准自由能变化ΔGs0;标准焓变-ΔHs=0,为无热效应过程,ΔGs是由醇分子的混乱度熵变ΔSs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合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食品加工、医药制造、日用化工等领域。表面活性剂通常为阴离子和非离子两类,其作用机理不同于普通油脂所用的极性,是通过与脂肪酶的表面结合而起到乳化去污的作用。在生物催化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将阴离子和非离子两类物质以静电或氢键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合体,以达到增强或降低催化活性的目的。生物催化中,往往通过模拟酶与反应底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而提高其活性,以实现更好的催化效果。表面活性剂可以与生物体内酶结合后进行催化反应,从而达到提高脂肪酶活力和生产效率的目的。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生物催化剂对表面活性剂在生物反应过程中作用和机理与普通溶剂或常规油脂体系中所用溶剂所起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19.
介绍了两性表面活性剂与其他各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间相用,指出两性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在增加表面层中排列紧密和降低cmc方面尤其具有实用意义。引入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β^s和β^m的概念,指出两性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β值在-1--5之间,属于中等强度相互作用范围,提出了复配效应概念,并与协合效应对比,表明无论是由两性表面活性剂产生的协合效应还是复合效应都具有很大的实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