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在抗震加固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在房屋加固改造中的研究及应用,包括隔震、耗能减震及吸振减 震等方法的原理和工程应用实例,并与传统加固改造方法作了对比,对采用结构减震控制技术作为 结构加固改造方法的前景作了展望,并提出结构加固改造技术今后应加强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谈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建筑结构“硬碰硬”式的抗震设计方法而言,减震控制技术是一种抗震加固的新方法。本文对建筑结构的减震控制技术进行了概念性的介绍,并且介绍了当前各种减震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阐述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内涵特征,对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大跨维修机库动力特性复杂,针对该类结构的减震研究则刚刚起步。本文结合大跨机库的水平地震响应特点,分别选取了布置柱间消能支撑、柱顶橡胶隔震支座两类被动控制方案,分别研究不同减震方法对机库结构水平、竖向地震作用下相应方向上地震响应减震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各减震方法下机库结构基底剪力、柱顶位移以及屋盖杆件内力、节点响应的减震效果,分析了各减震方案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设置减震装置,采用本文被动控制技术可以很好地降低机库结构水平方向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5.
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作为防灾减灾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近二十多年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不仅改变了工程结构抗御灾害的传统概念、方法和手段,而且使得工程结构的抗震可靠性、抗风舒适度和抗振性等抗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本文从隔震和消能减震的角度,对目前建筑工程领域结构控制技术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6.
黄誉  彭伟 《四川建筑》2006,26(6):126-127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结构消能减震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包括消能构件减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阻尼器减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两部分。分别叙述了这两部分在土木工程的发展状况和基本原理。最后提出了结构消能建筑技术的一些目前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勇  尹邦信 《山西建筑》2006,32(13):7-8
从结构控制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振动减震控制技术在现代抗震技术中的应用和发展以及隔震技术和消震技术的两种应用方式,最后概述了结构减震控制的最新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合理的杆系结构数值分析模型,针对一个采用减震控制技术的实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后处理功能,对比分析了结构在减震前和减震后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非线性粘滞流体阻尼器这一减震方案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9.
工程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卫勇 《山西建筑》2004,30(7):21-22
介绍了工程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基本原理,对消能器的选择、数量确定方法及布置作了分析探讨,结合实际算例,提出了结构消能减震控制技术的良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结构减震控制技术主要有隔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质量调频减震技术、主动控制技术、混合控制技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推广使用的主要有隔震技术和消能控制技术,而隔震技术中最成熟的为夹层橡胶隔震垫。隔震体系具有以下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四川建材》2015,(6):45-46
随着耗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各种形式的耗能减震设备得到了不断地更新和研发,铅金属阻尼器发挥了其在该领域的重要作用。本文采用结构被动控制技术,以有限元分析为基础,改造出一种性能良好的铅阻尼器。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得到性能更加优越的铅阻尼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等效线性化理论研究消能减震结构附加金属阻尼的确定方法。利用等效线性化理论,演算推导出附加金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的减震性能曲线,并介绍利用其进行消能减震结构附加金属阻尼的确定方法—减震性能曲线法。建立30层钢框架结构消能减震结构模型,利用减震性能曲线法对其附加金属阻尼量进行确定。利用时程分析法验证了利用减震性能曲线法设计的消能减震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表明,减震性能曲线法能够较好的预测消能减震结构附加金属阻尼的减震性能,减震性能曲线法的设计效果优于屈服强度倍数法。  相似文献   

13.
对耗能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各自的技术特点、工程应用、设计要点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被动控制技术在工程结构中的实际应用及注意事项,达到有效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施工技术》10/2008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以隔震技术为代表的结构减震控制技术为人们展现了一条崭新的抗震途径。隔震技术的概念简单,减震机理明  相似文献   

15.
软钢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软钢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进行了综述,包括国内外软钢阻尼器研究与应用状况,软钢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及标准化发展,并提出了软钢阻尼器耗能减震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计算,研究了不同的动力参数对核筒悬挂隔震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建立了悬挂结构减震系数的计算方法,分别研究了地震作用下悬挂结构的位移减震系数、绝对加速度减震系数的变化规律,量化了质量比和频率比对悬挂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置有隔震支座的悬挂隔震结构,地震作用下其相对位移和绝对加速度响应的减震耗能明显强于传统的悬挂结构;必须保证质量比和频率比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内,才能避免悬挂结构产生共振效应,获得比较理想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7.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屈服强度倍数法和等效线性化法研究附加金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计算结构附加金属阻尼器的优化阻尼量,对附加阻尼消能减震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将两种方法计算的优化阻尼量附加于原结构上进行时程分析并研究其减震效果,消能减震结构的位移、速度、塑性率及主结构承受的剪力值都有一定的减小,说明所得的消能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优于原结构。两种计算优化阻尼量的方法都有可参考性,研究结果为消能减震技术的推广使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唐锞 《山西建筑》2011,37(1):44-45
依据地下结构震害实例总结了地下结构的震害特点,对震害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介绍了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方法和原理,归纳了目前地下结构抗减震措施以及震后修复技术,点明了地下结构抗减震研究的重要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隔震理论提出减震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对某8度区11层框架结构进行了减震设计,通过附加粘滞阻尼器达到设防目标,根据振型分析调整隔震层层高,使安装阻尼器楼层位置降低至底部2层;将选取的7组加速度时程曲线分为4种工况,采用ETABS对减震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比较了各工况下阻尼器耗能总量和最大层间位移角。研究结果表明:将主体结构与减震装置看作有机整体对减震结构进行设计可取得较好的减震效果;将隔震层主体结构抗侧刚度作为减震装置设计参数,使隔震层基本周期与场地特征周期相等可取得最佳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20.
1 引言 随着人类对地震认识的不断深入,结构抗震设计在经历了静力法,反应谱法和考虑不同地震程度下损坏程度的两阶段设计法的三个阶段后,正朝着结构减震控制设计的高度迈进。这标志着人类抵御地震灾害的手段开始从消极,被动的“抗震”转向积极、主动的“减震”和“控震”,从而导致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崛起和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