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烟煤技术分类对指标的要求;并选用V~(?)和G_(R.I.)作为反映变质程度和热加工性能的烟煤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2.
烟煤的成因——工业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各成煤时代的主要可采煤层的大量样品的煤岩特征、化学工艺性质和沉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提出中国煤存在两种成因系列的观点。作者认为,只有根据不同成因系列,才能用煤岩指标预测煤的化学工艺性质。反射率R°_(max)、可熔组分总量∑r和粘结指数G_(RI)是拟订烟煤的成因—工业分类较好的指标。这样的分类将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福建烟煤的宏观煤岩分类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系统.对烟煤按煤岩成分—宏观煤岩类型进行两级划分的宏观煤岩进行分类,提出了划分宏观煤岩类型的看法,初步拟定了宏观煤岩类型的分类、描述方法、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陈鹏  张月芬 《煤炭学报》1995,20(6):572-577
阐述了世界低煤阶煤的资源、生产、消费及其分类,国际低阶煤分类日趋统一,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建议增加次烟煤类,便于和国际低阶煤分类衔接,次烟煤是褐煤与烟煤类间的过渡煤类,归属低煤阶煤。  相似文献   

5.
6.
制订煤炭新的分类方案,需要选择一个能反映煤粘结性的指标,在炼焦生产及实际应用中,也需要寻求一些指标能较确切地评价炼焦用煤。1979年12月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煤炭分类学术会议上,正式选定烟煤粘结指数作为煤炭分类新方案中划分烟煤类别的主要指标。1984年9月已通过粘结指数测定方法为国家标准。 1.标准无烟煤的选定建立粘结指数的重要工作是要选定标准无烟煤及开展无烟  相似文献   

7.
以反映煤变质程度V~r和粘结性G_(R.(?).)的指标为序,应用最优分割法对烟煤进行分类。根据类直径、误差函数最小来确定划分的分割点和类别数。这些分割点恰与烟煤煤岩组份在成因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变化点相一致。反映煤变质程度的V~r所对应的分割点为20、28、36%,分为低、中低、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四类。以焦炭性质为背景,按反映烟煤粘结性的G_(R.(?).)值分为不粘(G_(R.(?).)<5)、弱粘(G_(R.(?).)=5—40)、中粘(G_(R.(?).)=40—75)及强粘结(G_(R.(?).)>75)四组。细分时,分为不粘、微粘、弱粘、中等粘结、中强粘结、强粘和特强粘结七级,对应的G_(R.(?).)值为5、20、40、60、75、90、>90。由此形成烟煤的自然分类,并采用了数码表示法。  相似文献   

8.
9.
10.
陈鹏 《中国煤炭》1996,(1):47-50
提出中国煤炭分类编码系统,对低、中、高阶煤、采用实用、简明、可行的原则,选择7个(低阶煤)或6个(中、高阶煤)参数共12位码与各类煤编码相对应,并举例说明。这些参数是镜质组随机反射率;高位发热量;干燥无灰基挥发分;粘结指数(低阶煤用全水分和干燥无灰基焦油产率代替);干燥基灰分和干燥基硫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动力用年轻烟煤 (包括不粘煤、弱粘煤和长焰煤 )的资源及其煤质特征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对中国动力用年轻烟煤的合理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2.
烟煤的高强度磁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介高强度磁选装置即HEMF装置如图1,罐径84英寸,高20英寸,在选除高岭土(能力100吨/时)中的铁和钛杂质方面是很成功的。默里已证实了用其精选其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烟煤类别特点出发,从生产技术与炼焦煤资源观点,来讨论炼焦用煤的比价调整.  相似文献   

14.
提出用粘结指数单一指标作强粘煤分类指标的建议,所提二个建议方案,均值得进一步测算与验证。  相似文献   

15.
汪惠清 《中国煤炭》2003,29(8):26-26,28
我国煤炭企业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企业集团、改变经济结构、注重可持续发展及科教兴煤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我国矿山现行维简费制度的弊病,借鉴国外矿山固定资产折耗的方法,对我国矿山维简费制度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稀土信息》2003,(2):2-7
  相似文献   

18.
氧化反应对土耳其烟煤浮选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任祥军 《煤》1997,6(1):23-25,49
介绍了烟煤煤泥型煤的研制及工业试烧情况,提出煤泥型煤配散煤燃烧,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