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微晶交联网络结构对增塑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温度对PVC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及加热形变量(针入度)的影响,发现与未增塑PVC相类似,增塑PVC在90℃左右出现断裂伸长率最大值;增塑PVC的形变量随PVC聚合度(结晶度)的增加而减小,软化温度则上升。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乙酰柠檬酸三正丁酯(ATBC)和聚乙二醇400(PEG400)为增塑剂对聚乳酸片材进行改性。拉伸性能测试表明,增塑改性后的聚乳酸片材塑性增强,在ATBC和PEG400质量分数为15%时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25.6%和38.13%;毛细管流变仪测试表明,其非牛顿指数分别为0.7206和0.9152;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聚PEG400增塑剂增塑改性的聚乳酸片材更易析出,改性的聚乳酸60 d后降解率为14.3%,较纯聚乳酸和ATBC增塑改性片材降解率高。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粉末增塑挤压成形中几种传统脱脂工艺的脱脂机理及其理论模型,包括热脱脂、溶剂脱脂、催化脱脂和虹吸脱脂,介绍和评述了国内外最新发展的几种脱脂方法,指出了粉末增塑挤压成形脱脂技术当前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对聚丙烯腈增塑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概述。阐述了非增塑聚丙烯腈应用的限制性,介绍了水及丙烯碳酸酯溶剂的增塑、化学共聚内增塑等方法。同时对聚丙烯腈增塑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全降解聚乳酸薄膜的增塑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吹塑薄膜的方法制备PLA薄膜,研究了不同增塑剂、增韧剂以及复配增塑体系对PLA薄膜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薄膜断面结构及其体系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增塑剂A对PLA的增塑效果最好,当各组分PLA,增塑剂A,增塑剂B,环氧大豆油和硬脂酸质量份数比为100∶8∶5∶3∶0.2时,薄膜综合性能良好,抗拉强度为29MPa,断裂伸长率为394%。  相似文献   

6.
金属材料拉伸的高应变率增塑现象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动态拉伸法研究了三种金属材料塑性随应变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应变率范围为10^-4 ̄10^3s^-1研究发现,随着应变率的升高,三种金属的塑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30CrMnSiNi2A淬火态在0.5mm·min^-1加载速率时延伸率仅为70%,而在40m·s^-1时为14.5%,提高了一倍多,表现出典型的高应变率增塑现象,微观实验及分析表明,高应变率增塑现象的机理和高应变率导致的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增塑剂对直链淀粉增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银  周超  马超群  曾鲁红  高延敏 《材料导报》2013,27(16):146-150
为预测尿素、乙二醇、三聚氰胺、二甲亚砜(DMSO)以及聚乙烯醇(PVA)对直链淀粉增塑效果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在COMPASS力场下模拟计算不同增塑剂对直链淀粉增塑后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并采用实验方法测定不同增塑剂对直链淀粉增塑后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增塑剂对直链淀粉增塑前后的玻璃化温度、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变化预测不同增塑剂增塑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增塑剂对淀粉的增塑效果为尿素>乙二醇>DMSO>PVA>三聚氰胺。  相似文献   

8.
颗粒形态对PVC增塑糊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结合粒度分析方法,研究几种不同生产方法聚氯乙烯(PVC)糊树脂颗粒形态及其对增塑糊黏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表面圆整,具有双峰粒度分布、次级粒子聚集松散的微悬浮法糊树脂所制增塑糊黏度最低,在1240 mPa.s~1390 mPa.s之间;其次是种子微悬浮法增塑糊;再次为种子乳液法增塑糊;颗粒形状不规则且表面粗糙,具有双峰粒度分布、次级粒子聚集较紧密的混合法增塑糊黏度最高,在1820 mPa.s~3050 mPa.s之间。对于增塑糊的存放稳定性,种子微悬浮法的效果最好,黏度变化率在6%以下;其次是微悬浮法和种子乳液法;混合法的最差,黏度变化率在41%以上。  相似文献   

9.
强度和塑性是金属结构材料最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金属高性能化的关键是在高强度水平下保证良好的塑性,然而两者往往不能兼顾。在众多强化方法中,晶粒细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强化金属最理想的手段,在传统晶粒尺寸范围,细化晶粒既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又能改善材料的塑韧性。因此,近几十年来超细晶/纳米晶金属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出现了以大塑性变形(SPD)、先进形变热处理(ATMP)技术为代表的超细晶制备方法,所得晶粒可以细化到亚微米或纳米尺度,金属性能大大提高。然而,大量研究证实当晶粒细化到亚微米或纳米尺度时金属强度提高但塑性显著下降,与传统的细晶强化规律不符。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试图阐明其机理、揭示晶粒超细化导致塑性降低的物理本质。此外,由于细化晶粒方法受到塑性的限制,新的高强度水平下增强塑性的方法成为钢铁材料高性能化的研究热点。针对塑性下降的事实,为了进一步提高超细晶金属材料性能,研究者开展了许多增强塑性的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关于金属晶粒超细化导致塑性降低的普遍共性现象,目前广泛认可的理论主要有晶界捕获(吸收)位错的动态回复理论、位错运动湮灭理论、高初始位错密度以及位错源缺失机制等。前三者都主要关注超细晶金属材料低(无)加工硬化能力,并将其归结为延伸率降低所致。主要是因为低(无)加工硬化使材料在变形早期发生塑性失稳或局部变形从而表现出低塑性。超细晶金属增塑研究主要体现在增塑方法和机理方面,目前,增塑方法主要有(1)形成纳米孪晶;(2)获得粗晶-细晶双峰组织;(3)利用相变诱发塑性/孪生诱发塑性(TRIP/TWIP)效应;(4)引入铁素体软相;(5)利用纳米第二相粒子等。这些增塑方法的主要机理是利用组织结构的改变提高超细晶金属的加工硬化能力以维持良好的均匀塑性变形以及利用组织相变提高塑性。本文归纳了常用的超细晶金属制备方法,综述了超细晶金属材料塑性降低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超细晶金属增塑的研究结果,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超细晶金属增强增塑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超细晶金属塑性降低理论及增强增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中探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乙二醇(PEG)对聚乳酸(PLA)增塑改性的影响。采用转矩流变仪、万能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动态力学、热重分析、旋转流变仪等测试表征方法对共混材料的增塑效果、力学性能、热行为、流变行为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PEG可有效增塑PLA,PEG相对分子质量越低增塑效果越好,可以使PLA的塑化时间从250 s降低到128 s;加入PEG后,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下降,断裂伸长率提高,PEG相对分子质量越低,拉伸强度下降越明显;PEG的加入使PLA的T_g和T_(cc)降低20℃左右,而T_m有所提高,其中低相对分子质量PEG可以更好地促进PLA结晶,但是随着PEG的加入共混体系的热分解温度降低,相对分子质量越低,热分解温度降低越明显;流变实验表明共混体系的复数黏度(η*)、储能模量(G')及损耗模量(G')的变化随PEG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PSF/环氧共混基体体系增韧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PSF/环氧共混体系剥离强度、DMA 及SEM 断口图象的分析研究, 揭示了共混体系相结构演变与脆韧转变的对应关系和增韧机理。研究表明, 当共混体系形成较均匀完整的PSF 连续网膜包覆环氧球粒分散相结构,并且网膜厚度小于0. 04 Lm 时, 体系呈现高韧性, 此时体系由断面上高韧性的PSF 网膜产生大量的塑性变形吸收能量而使体系增韧, 不同于传统“海岛结构”的增韧结构和机理, 研究结果对开发高韧性先进复合材料基体和结构胶粘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尼龙11/MBS/环氧树脂共混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增韧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尼龙11共混合金体系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考察,对于尼龙11/EXL-2691核-壳冲击改性剂/相容剂三元共混合金体系加入环氧树脂后,分散相0冲击改性剂在尼龙11基体中的分布更加均匀,两相的相容性提高,但分散相粒子粒径并未随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加入1%的环氧树脂后,共混合金体系冲击强度最大,分散相粒子粒径最小,体系的断裂强度随着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伸长率则降低,此共混合金体系的增韧机理为分散相引发银纹机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氧化锆增韧的羟基磷灰石和纯羟基磷灰石的裂纹扩展和断口形貌特征的观察,发现增韧的羟基磷灰石是以沿晶方式断裂,而纯羟基磷灰石是以解理方式断裂。本文分析了造成增韧前后两种材料不同断裂方式的机制,并讨论了颗粒增韧生物陶瓷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用斜削双悬臂梁试件测试环氧-聚砜体系的断裂韧性(G_1c)表明:该体系有较高的G_1c值,并且G_(IC)与G_(Ia)相近,也就是其断裂韧性与止裂韧性相当;比较该体系G_(IC)的温度谱和动态力学性能(DMA)的温度谱说明,该体系韧性与其粘弹性有关;分析扫描电镜(S~-M)的照片可以看出,该体系由韧性聚合物的连续相包络热固性树脂固化球粒,即“网络-球粒”结构,这种结构是导致该体系高韧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树形分子对尼龙11/尼龙6共混物的增韧增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尼龙11/尼龙6共混物中添加4.0代树形分子,提高了共混物的性能;研究了不同树形分子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尼龙11/尼龙6直接共混物相比,在本实验中添加0.25%树形分子所得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有明显提高,缺口冲击强度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6.
对JFE-HITEN610U2L钢的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该钢的显微组织以针状铁素体为主,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当针状铁素体比较粗大时,冲击试样的断裂方式从韧窝断裂转变为解理断裂。从材料使用的安全性考虑,建议对该材料增加显微组织、晶粒度和冲击试样断口形貌等内容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高分子合金增韧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回顾了弹性体增韧塑料的机理后,着重介绍了刚性粒子增韧塑料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增韧机理,分析了两种增韧机理的差异及内在联系,最后旨出刚性粒子增韧作为一种增韧新方法,使之有可能成为制备高强度高韧性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三种不同分子量三嵌段弹性体SEEPS(polystyrene-b-poly(ethylene/propylene)-b-polystyrene)的加入对聚碳酸酯性能的影响.发现三种弹性体都能大大改善基体PC的缺口敏感性高的行为.虽然薄制品的缺口冲击强度随弹性体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厚制品的缺口冲击强度却大幅度提高,即使弹性体含量达到25%时,厚制品仍然具有优良的抗缺口冲击性能.SEM观察发现材料由原来的冲击波状脆性断裂转变为韧性断裂.SEEPS的加入还能明显改善体系的流变性和抗环境应力开裂性能.  相似文献   

19.
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的增韧力学模型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的增韧机理模型进行了回顾,其主要增韧机理为局部部切屈服,孔洞或空穴的塑料性体积膨胀和橡胶颗粒桥联,在细观结构上采用典型轴对称单元的有限元分析来预测增韧环氧树脂的力学行为,断裂力学的J积分模型可用于估算增韧程序,基于断裂韧性GIC的增韧模型定量分析已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20.
增韧尼龙6的力学性质和形态EI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尼龙由于在干态和低温下冲击强度较低而限制了其应用,本文进行了用聚烯烃弹性体接枝物(E-g-MA)增韧尼龙6的研究,并讨论了增韧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