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Planning》2014,(8)
近些年,大量文学著作用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曹禺的话剧作品《雷雨》先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影视剧作品。其中孙道临导演的电影版《雷雨》及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版《雷雨》最广为人知。这些影视剧作品的改编对原著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受到编剧和导演的"现今视界"的深刻影响,从而带来对原著阐释的差异化,本文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影视剧《雷雨》的改编效果的分析,探讨影视作品中对文学名著改编的手法、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6):4-8
射日与洪水泛滥是布依族神话史诗,在布依族中广泛流传。不仅在民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而且作为宗教经文在宗教仪式上唱诵。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异文(版本),主要有单一母题型和复合母题型两大类。而复合母题型作品主要以宗教经文的形式传承。因作品结局不同形成了"人类再生"和"谷物再生"两大版本。两大版本的形成是由于仪式性质的不同,在吸收民间文学作品编订摩经过程中对情节发展走向进行选择的结果,而同一版本局部差异则是由于编订后经历了一段时间长短不一的口耳相传阶段,各地用方块布依族古文字记录摩经时间不同意所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4)
<正>1.引言随着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和华纳兄弟公司联合发行,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乔纳森·诺兰编剧影片Interstellar(《星际穿越》)2014年11月12日在中国大陆的上映,无数观众的眼光聚焦到了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这首诗上,由此引发了就这首诗歌翻译的热潮。这首诗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勉励诗人年迈的父亲在步入暮年,面对死亡时不能屈服,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本文将对这首诗歌的两个中译文版本进行对比赏析,深度欣赏这一经典作品的汉译版本。2.赏析在诗歌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的众多汉译版本中,本文选取了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版本,分别是翻译风格偏直译的,由翻译家巫宁坤翻译的版本和风格偏意译的,音乐人高晓松翻译的版本。巫译版本的翻译思想符合格律移植派的翻译理念:"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性学科和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深刻影响了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等领域的理论发展。无论是探究景观作为一种“此在”的本体论解释,还是获得超脱于设计师“原意”的对于作品意义的理解,抑或是找寻一种围绕“理解”的主体间性设计方法,解释学都具有知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向度,可称为风景园林一般方法论。在知识论层面,阐述了解释学与批评学的差异,并通过贝蒂的四原则架构解析作品解释的原则;在本体论层面,分析了2种理论路径与2种典型解释理论;在方法论层面,指出解释学作为设计方法论的机理与内涵。  相似文献   

5.
另外真实     
许义兴 《城市建筑》2005,(12):14-17
设计作品未能实施的原因不胜枚举,归结起来主要为两个方面:是市场不规范,二是设计不够好。本文以5个未实施项目设计过程的论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些作品未实施的无奈,更表达出其对“以设计作为研究”的坚持。  相似文献   

6.
严峻 《山西建筑》2009,35(8):27-28
以“庞特德利马两座住宅”为例,分析了德·莫拉作品的内在生成逻辑,解释了德·莫拉作品的传承关系和个性,得出了德·莫拉吸取了传统建筑生成的内在逻辑关系,又用现代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现代建筑生成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张峰 《南方建筑》2005,35(3):68-70
西扎的建筑作品和精神对于中国的建筑师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他近年的两个代表作品,探讨他的设计思想与建筑手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BLEACH》是日本漫画家久保带人作品。台湾东立出版社译为《死神》,后为大陆网络所通用。该漫画现已被翻译成中文、英文等多个版本,现今为日本最受欢迎的超人气动漫之一。该作品中体现了日本人的义理、人情、尚武好战、集团意识等一些明显的日本式思想,本文就此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这段非常名的诗句.是出自当今奇幻作品的巨作《指环王》(又称魔戒),对于《指环王》系列相信广大玩家朋友们并不陌生,《指环王》系列在西方有着深厚的化底蕴.最早由名奇幻学作家托尔金创作出小说版本,随着作不断将故事延续.逐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便形成了,在  相似文献   

10.
从人居环境功能体系角度入手,围绕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意等范畴,解析了2021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的尼日尔“草棚”、法国拉达匹“温室”两个设计作品。通过回顾两位建筑师的设计历程,发现其建筑作品中传递的人居哲学、设计理想和场景再现手法对于探究建筑设计的根植性本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