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疏志年 《福建电脑》2008,24(9):36-37
介绍了移动IPv6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分析了移动IPv6的关键技术,包括移动IPv6的切换技术、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最后介绍了移动IPv6现状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陈亮 《福建电脑》2009,25(11):38-39,36
移动IPv6是一种在因特网上提供移动功能的网络层方案。它使移动节点在切换链路时不中断正在进行的通信,是目前因特网协议的研究热点,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移动IPv6协议的基本概念、工作机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IETF提出的移动IPv6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移动IPv6的不足,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为移动节点分配一个专用地址空间的思想,并且为移动IPv6扩展了一个新的扩展头、两个新的ICMP报文,在这些协议扩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移动IPv6的一种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安全性是移动IPv6应用的基础,要实现其安全,首先必须对安全问题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才能制定安全措施。在本文中,我们将会首先阐述移动IPv6安全的问题,接着对移动IPv6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包括移动IP的安全要求和移动IPv6中在通信过程中受到的安全威胁,以及移动IPv6提供的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了移动IPv6的基本概念及通信原理,研究了移动IPv6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展望了移动IPv6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刘强  李邵梅  于婧  汪斌强 《计算机工程》2007,33(20):134-136
移动IPv6协议中两台正在通信的移动主机同时发生移动时,它们之间传递的报文尤其是协议报文可能发生丢失。该文分析了同时移动可能产生的丢包过程和现有的改进方案,并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家乡代理多重绑定的解决方案,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案能够较好地解决同时移动问题。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是Internet发展的一种趋势.移动IPv6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保障.本文概述了移动IPv6技术,指出了现有的QoS体系结构在移动IPv6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预先资源预留、QoS对象选项、RSVP和移动IPv6协议结合等几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移动IPv6协议在实现了移动节点在不同子网间平滑切换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安全问题.本文在阐述了移动IPv6相关概念和移动节点接入认证原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移动节点漫游切换时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然后提出了移动IPv6节点切换过程中EAP+RADIUS接入注册认证方案的设计和实现方法.最后通过实验测试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解决相关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IETF制定的标准移动IPv6中,移动节点在外地网络中每移动一个新的位置就要发送一个绑定更新信息到家乡代理和相应的通信节点上,这必将导致网络总的绑定和发送代价过高,降低网络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移动IPv6协议,通过将移动节点的绑定更新分为家乡更新和本地更新两类来降低网络的绑定代价,使网络的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移动IPv6网络家乡代理容错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IPv6基于家乡代理的转发,实现节点移动过程中的可寻址性.提出主动检测和迁移的家乡代理容错方法,通过在家乡代理之间设计环状检测和备份链,使家乡代理之间相互检测失效情况的发生;所有注册信息在家乡链路上仅备份一次;检测到失效后,有效家乡代理自动地暂时接管失效家乡代理的工作,并主动通告给相关移动节点;移动节点收到家乡代理失效信息后,主动启动恢复过程.给出了实现该方法的数据结构和容错算法,描述了具体的容错处理过程.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该方法比协议标准中的方法具有更小的容错时间和信令开销,特别是在移动节点的移动频率较慢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层次型移动IPv6域间无缝切换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蕾  杨鹏  何剑锋 《计算机工程》2008,34(24):85-87
针对层次型移动IPv6协议中存在的域间切换问题,提出一种交互式实时应用的层次型移动IPv6域间快速无缝切换方案,该方案能够优化移动IPv6的切换延迟以及分组发送延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分级移动IPv6中一种新的自适应MAP选择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级移动IPv6中存在单点故障和负荷集中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MAP结构的自适应MAP选择算法,综合考虑移动节点的当前速度、会话到达率、MAP负荷及距离等因素,以MN注册后将产生的移动性管理信令开销最小为依据进行选择。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MAP选择算法能够根据移动节点和网络的当前特性优化地选择不同的MAP进行注册,使移动性管理信令开销最小,具有较好的负荷分担效果,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分级结构的鲁棒性。与最远/近MAP选择方案相比,自适应MAP选择算法能够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及减少平均切换时延。  相似文献   

13.
层次化移动管理中的最优路径选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层次化移动管理中的路径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路径长度、流量资源、转发节点负载、承载协议、应用类型、用户偏好等因素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使用最优路径选择方法,提出了基于移动IPv6的层次化移动管理框架;通过对建议框架地址管理的描述,阐述了最优路径选择的实现过程。针对层次化移动管理的部署和使用问题,描述了建议框架在自治系统中的使用方法;提出了软切换与硬切换相结合、层次化移动管理与非层次化移动管理相结合的集成状态转换模型,为终端系统提供了复杂网络环境下更好的移动性支持。  相似文献   

14.
移动节点在两个不同子网之间移动时将产生切换,这里简单介绍了移动IPv6的原理,对移动节点越区切换技术作了详细的分析HMIPv6,提出一种基于分层机制的移动IPv6路由管理模型。该模型支持路由优化,能在域内、域问移动时实现快速切换以减少延迟,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涂帆  兰巨龙  陈越 《计算机工程》2005,31(22):36-38
提出的移动组播算法综合了远程加入和双向隧道两种基本方法,根据层次型结构的路由思想,采用先MAP后远程加入方法,最后分析了其算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刘慧祎  李秉智 《计算机工程》2008,34(15):117-119
为了优化切换性能,IETF提出了层次型移动IPv6切换机制,在该协议中,链路转交地址和区域转交地址的重复地址检测操作十分耗时,该文提出一种使用链路层协助的方式,引入无冲突的暂定地址池,从暂定地址池里取出暂定地址,与网络前缀组合生成转交地址,避免重复地址检测操作,有效地缩短了切换延时。  相似文献   

17.
移动IPv6是建立在IPv6的体系结构上的,并作为IPv6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IPv6本质性的功能之一。移动IP提供了一种IP路由机制.使移动节点可以以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的链路上。本文首先讨论了移动IPv6网络,其次对其安全性展开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针对HMIPv6域间切换通信对端绑定延迟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提前绑定更新选项的对端绑定方法;同时,提出提前预留资源的方式,提高对实时数据流的支持能力。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方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移动IPv6中端到端Diffserv QoS上下文转移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移动IPv6端到端的DiffServ上下文转移框架,采用COPS-SLS协议作为DiffServ在移动环境下的信令机制来实现端到端的域间SLS动态磋商,使用端到端的上下文转移方法来重建DiffServ上下文可以避免重新发起COPS-SLS信令,并且端到端的DiffServ上下文仅在新增加路径中的QB间进行转移。该方法能减少切换时的服务中断,当MN切换时,实时应用能迅速得到与切换前相同的转发处理。  相似文献   

20.
Mobile IPv6 provides the mobility management for IPv6 protocol. To establish a reliable Mobile IPv6 network, fault tolerance should be also considered in the network desig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fficient fault-tolerant approach for Mobile IPv6 networks. In the proposed approach, if a failure is detected in the home agent (HA) of a mobile node, a preferable survival HA is selected to continuously serve the mobile node. The preferable survival HA is the HA that does not incur failure and is neighboring the current location of the mobile node.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preference of each mobile node to achieve the fault tolerance of the HA. Finally, we perform simulation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