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别导出了理想的和实际的Helmholtz线圈在其轴线平面内任一点的磁感强度的数学表达式,并采用具有最高代数精度的Gauss-Legendre求积公式在Pentium90微机上,分别对理想的和实际的Helmholtz线圈进行了系列的数值计算。计算表明,无论理想的还是实际的Helmhaltz线圈的均匀磁场区都与文献[1]所说的椭球区域有不少差别,尤其发现,具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实际Helmholtz线圈的均匀磁场区并不是一个连续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利用柱坐标下圆电流磁场分布和迭加原理,借助于椭圆积分求出Helmholtz线圈磁场的一般表达,分析磁场特性,而中心轴线上的场仅仅作为一特殊情况讨论。  相似文献   

3.
Valanis体系中的内时本构关系属于弹塑性本构关系,本文的目的是用内时理论的思想来推导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文中首先构造了隐含损伤的Helmholtz自由表表达式,之后又引入了双内时的概念,即把内时分成了塑性内时和损伤内时,并给出了分别用两种内时表示的塑性内变量和损伤内变量演化方程,以此为基础得到了弹塑性损伤双内时本构模型,经过讨论得出了材料为各向同性有关塑性的两种特性的约束条件和有关损伤的三种特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等效概念,借助于互感线圈的互感消除法和理想变量器的VAR方程阻抗变换性质,导出了理想互感线圈的变量器等效模型。  相似文献   

5.
电磁成形用螺线管线圈电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线圈电感是研究电磁成形放电过程的基本物理参数。通过有限元法和解析法分别救解了电磁成形用螺线管线圈的电感,在解析法求解中分别将其等效为螺线管和圆柱线圈。最后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到了电磁成形用螺线管线圈电感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6.
规则区域上Helmholtz和的一种快速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有限差分法对Helmholtz方程进行五点差分离散,在规则区域上引入快速里叶变(FFT),将差分方程变换成一组三对角方程,使求解放规则子区上Helmholtz方程的计算量降为O(PlgP),最后的数值结果证明了文中的乍法是一种快速算法。  相似文献   

7.
对由Helmholtz方程Neumann外问题化归的各种边界积分方程进行了讨论。在用Helmholtz表达式导出这些积分方程的过程中,分析了其中一些方程当波数K是内问题的特征值时没有唯一解这一著名难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克服这一难题的方法,即检出一个既与原边值问题等价,又对所有波数K都具有唯一解的直接边界积分方程。  相似文献   

8.
分别探讨了纬编线圈和经编闭口线圈的结构,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在VC++平台下进行仿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较为复杂的织物效果。综合阐述了纬编和经编线圈的建模原理,为织物生产设计及进一步仿真提供了思路。实验表明:建立的模型曲线平滑,能形象地表达线圈的真实客观形态。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磁耦合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中存在传输距离远造成系统传输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加载辅助线圈的高效率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即在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增加一个辅助线圈。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对基于加载辅助线圈的能量传输系统等效电路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整个系统的传输效率与耦合系数、辅助线圈自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两线圈磁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相比,加载辅助线圈技术能够使传输效率在收发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为0.01和0.1时分别能够提高48%和7%。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磁流变缓冲器多维灵活可调的阻尼输出,设计多阶并联式线圈结构的磁流变缓冲器,并以火炮后坐缓冲为研究背景,讨论该新型缓冲器动态特性.利用各线圈可独立加载控制特点,对不同工作线圈、电流组合加载及各线圈延时加载进行冲击试验,分别分析磁流变效应在几何维度、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对缓冲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并联式磁流变缓冲器的优势.结合后坐缓冲模型及冲击试验结果,分析缓冲器在火炮后坐缓冲的可控性.研究表明:多阶并联式磁流变缓冲器可以通过改变几何维度及时间维度上电流加载实现多变的阻尼特性输出,然而由于缓冲器结构未能优化设计,导致缓冲器的可调系数不高,当最大后坐速度小于2.16m/s时可以实现部分后坐输出理想阻尼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裂纹尖端位于各向同性材料及正交异性材料两个介质界面并且裂纹位于各向同性材料内I型裂纹平面应变问题的塑性应力场。将各向同性材料及正交异性材料分别视为满足Mises屈服准则及Hill屈服准则的理想塑性材料,得到了裂纺尖端塑性应力场。  相似文献   

12.
操作机构是断路器的核心部分,而断路器的优劣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为电力系统对断路器分合闸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获得更快更好的分合闸操作,提出了一种新型双线圈并行驱动的永磁高速操作机构。分别对单驱动线圈操作机构和双驱动线圈操作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应用Ansoft软件,建立了单驱动线圈操作机构和双驱动线圈操作机构的二维仿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际设计制作了单驱动线圈操作机构和双驱动线圈操作机构的实验样机进行实验研究,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双驱动线圈的永磁高速操作机构和单驱动线圈的永磁操作机构相比,具有更快更好的动作性能,从而达到了对单驱动线圈的永磁高速操作机构的一种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裂纹尖端位于各向同性材料及正交异性材料两相介质界面并且裂纹位于各向同性材料内Ⅰ型裂纹平面应变问题的塑性应力场.将各向同性材料及正变异性材料分别视为满足Mises屈服准则及Hill屈服准则的理想塑性材料,得到了裂纹尖端塑性应力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反耗散概念的单轴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引入不同逆热力学中反耗散概念和适当构造Helmholtz自由能表达式,推导了一单轴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经过讨论和试算,表明该模型能够描述蠕变的初始,稳定和加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分别对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线圈水平油隙尺寸,线圈中有无导向设置、导向区个数以及油流方向等多种因素对线圈温升分布,特别是对热点温升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总结,油浸自冷、风冷变压器线圈设置导向结构有利于降低线圈的平均温升,但线圈最低点温升却受线中导向区间个数、生个导向区线饼数、油流方向以及外部冷却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推导出磁导航智能车的水平检测线圈输出感应电动势与线圈相对于赛道的位置、夹角、线圈尺度的函数关系,借助Mathematica软件展示了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影响检测线圈输出的主要因素是线圈与载流线赛道的相对位置;增加线圈数量可提高定位精度;增加线圈匝数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分别判断小车前、后两端各自相对于赛道的位置可确定车体与赛道的夹角,利用双检测线圈差动输出可消除赛道交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提高圆形线圈的刺激聚焦度,设计了沿不同位置折叠变形的圆形线圈.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变形折叠位置与折叠角度的圆形线圈空间磁场的分布.与传统圆形线圈相比,单侧离圆心0.5、1、1.5 cm处折叠的变形圆形线圈磁场聚焦度明显提高,最佳折叠角分别是60°~90°、60°~105°和75°~105°.而单侧离园心2 cm处折叠变形圆形线圈、双侧离园心2 cm处折叠变形圆形线圈,空间磁场聚焦末能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从拓扑分子格的半闭元理论出发,建立起拓扑分子格上的s-收敛理论。主要包括网,泛网,理想及极大理想的s-收敛问题,最后,介绍了s-收敛理论的若干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从拓扑分子格的半闭元理论出发,建立起拓扑分子格上的s-收敛理论。主要包括网、泛网、理想及极大理想的s-收敛问题。最后,介绍了s-收敛理论的若干应用。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贝叶斯更新和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分合闸线圈电流分析方法。运用线圈模型提取线圈电流理想特征,与实际电流特征进行校正得到特征残差,以补偿环境对线圈电流的影响;利用历史样本数据和贝叶斯方法对各个特征残差分布参数进行后验估计,降低测量误差的干扰;在后验分布结果上,依据不确定性规则对概率进行分割,使用DS证据理论融合分割结果,实现操动机构各类故障的有效评估.在实验平台上进行故障模拟与故障成因诊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故障征兆发生的1~2次内即可准确地识别出故障原因,说明改进方法能够有效减少系统测量误差带来的影响,具有较强诊断的敏感性与分类准确性,为视情维修提供较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