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环己酮肟转位反应,将我国自行开发的环己酮肟两步转位工艺应用到己内酰胺生产中,与原一步转位工艺相比较,结果表明:转位工艺条件明显优化,得到了1、2:1.0的发烟硫酸与环己酮肟摩尔比,降低了发烟硫酸和氨的消耗定额,提高了己内酰胺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美国孟山都公司正在研究新的亚硝化方法生产己内酰胺。目前正在进入工业化规模的是光亚硝化工艺:即环己烷与亚硝酰氯在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亚硝基环己烷,而这化合物又在氯化氢存在下转位成环己酮肟。环己酮肟盐酸盐,在转位过程中加入发烟硫酸,而得到的氯化氢则返回亚硝酰氯的生产中。这个相当复杂的制造方法,对于设备材料要求较  相似文献   

3.
吴惠  丁克鸿 《广东化工》2014,(1):80-81,79
文章综述了生产己内酰胺(CPL)的几种典型工艺,说明了环己酮肟Beckmann重排是目前生产CPL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着重从环保、经济性等方面对环己酮肟液相重排与气相重排制备己内酰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MFI型硅分子筛催化环己酮肟Beckmann气相重排制备己内酰胺的绿色新工艺,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己内酰胺生产工艺仍主要采用荷兰斯达米卡本公司HPO法生产环己酮肟,再由环己酮肟通过贝克曼重排反应,制成己内酰胺。在经磷酸羟胺生产环己酮肟的工艺过程中,提纯后的氢气主要用来还原硝酸盐制备磷酸羟胺,另外在羟胺新催化剂配制及氨燃烧点火时均要用到。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己内酰胺生产现状;详述了己内酰胺生产技术最新进展,包括丁二烯工艺、环己烯水合工艺、环己酮肟气相贝克曼重排新工艺、环己酮氨肟化工艺;对比剖析了己内酰胺氨肟化新工艺技术与HPO法技术,指出环己酮氨肟化新工艺具有流程简化,反应条件温和,三废少,投资少的特点;并对己内酰胺项目投资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中石化采用环己酮氨肟化法自主技术及环己烷法生产工艺路线新建己内酰胺项目并做好项目评估,规避项目风险。  相似文献   

6.
苯法生产己内酰胺新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简述了苯法生产己内酰胺的新工艺技术 ,指出采用环己烷仿生催化氧化或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生产环己酮、环己基过氧化物无碱催化分解成环己醇酮、钛硅分子筛催化环己酮氨肟化生产环己酮肟、烟酸多级重排或分子筛气相重排生产己内酰胺以及进行己内酰胺精制工艺改进是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己内酰胺是重要的化工工业原料,目前生产己内酰胺主要采用甲苯法和苯法,甲苯法可以直接生成己内酰胺;苯法需要先制备中间体环己酮肟,然后通过贝克曼重排反应生成己内酰胺。从原料、催化剂、副产量硫酸铵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采用环己酮肟化法(HAO)制备中间体环己酮肟,然后采用液相贝克曼重排反应生成己内酰胺路线,这样单耗低、三废少、节能环保,更具有市场前景和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8.
据日本《化学工程》杂志报导:意大利采用甲苯法制己内酰胺已进入工业化。锦纶(尼龙6)的单体己内酰胺,过去用环己烷或苯酚制取。但这种物质的原料是苯。本工艺过程介绍用甲苯制取己内酰胺。作者指出:甲苯比苯便宜,新过程也优于老过程。本工艺过程是:甲苯氧化成苯甲酸,苯甲酸加氢后生成羧酸,再进一步氧化成环己酮肟,经过贝克曼转位,就生成己内酰胺。其反应式和反应中使用的触  相似文献   

9.
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环境友好的己内酰胺一步法生产工艺,该工艺可以放大以进行大量生产。传统的己内酰胺生产工艺采用双步骤工艺,每个步骤均使用侵蚀性试剂并产生大量副产品硫胺。传统工艺如下:由环己酮和硫酸羟胺反应生成环己酮肟,环己酮肟再在发烟硫酸作用下经贝克曼重排反应得到己内酰胺,其中硫酸羟胺由亚硝酸钠或硝酸铵与亚硫酸氢铵反应生成。在硫酸羟胺制取、环己酮肟化反应和贝克曼重排反应过程中均副产经济价值较低的硫铵,大约每生产1t己内酰胺副产4.4t硫铵。最后分离己内酰胺的工艺过程中还需使用有机溶剂。  相似文献   

10.
己内酰胺生产的工艺流程长、设备多、生产技术复杂,介绍各种生产方法的工艺流程,重点介绍环己酮-羟胺法的HPO、HSO和NO工艺中,苯加氢、环己烷氧化、环己醇脱氢、环己酮蒸馏、羟胺制备、肟化、转位、中和、己内酰胺精制等各工序的技术特点、质量指标和原材料、公用工程消耗定额,分析它们的优缺点,指出新建己内酰胺装置应着重考虑原材料供应和副产品的销售等建厂条件,我国应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开拓煤化工,提供生产己内酰胺所需的原料,装置规模宜≥100kt/a,确保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我公司磷肥厂锦纶车间己内酰胺生产采用环己烷氧化法路线,由于工艺路线长,影响因素多,长期以来质量波动较大。最近,车间职工通过多方面调查研究、试验摸索,对原有肟化、转位工序工艺进行了某些改进: ①在肟化工序加入适量的水份,来弥补环己酮肟中由于前道工序羟胺二盐水解温度高而失去的水份。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中国专利中涉及环己酮肟贝克曼气相重排生成己内酰胺的相关技术,其中包括气相重排反应体系、环己酮肟气化系统的设计、气相重排催化剂的制备、气相重排催化剂的再生等方面,并对专利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为解决己内酰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设备腐蚀、污染环境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光亚硝化法制己内酰胺是用环己烷在光源的照射下通入氯化亚硝酰和氯化氢气体,生成环己酮肟二盐酸盐(简称油珠),经转位中和得到己内酰胺粗油。由于中间过程是连续进行并无精制提纯的过程,因而粗油中含有机杂质较多,粗油呈黑色较粘稠的液体。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当光化反应液中以氯代环己烷为代表的副反应产物含量达到3%  相似文献   

14.
环己酮肟气相Beckmann 重排制己内酰胺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环己酮肟Beckmann 重排制己内酰胺是重要的工业过程。本文较为详细地评述了用于环己酮肟气相Beckmann 重排反应的固体酸催化剂, 主要有氧化物、金属磷酸盐和分子筛等  相似文献   

15.
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环境友好的己内酰胺一步法生产工艺,该工艺可以放大以进行大量生产。传统的己内酰胺生产工艺采用双步骤工艺,每个步骤均使用侵蚀性试剂并产生大量副产品硫胺。传统工艺如下:由环己酮和硫酸羟胺反应生成环己酮肟,环己酮肟再在发烟硫酸作用下经贝克曼重排反应得到己内酰胺,其中硫酸羟胺由亚硝酸钠或硝酸铵与亚硫酸氢铵反应生成。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传统液体催化剂浓硫酸或发烟硫酸催化环己酮肟贝克曼重排反应制己内酰胺存在的问题,以及替代传统液体催化剂的气相贝克曼重排固体酸催化剂的种类和催化效果。固体酸催化剂主要有沸石分子筛、金属氧化物两类,其中Silicalite-1全硅分子筛在高温下催化环己酮肟气相重排,环己酮肟转化率和己内酰胺选择性均较高。固体酸催化剂应用于环己酮肟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无副产物硫酸铵、对设备腐蚀小,且环己酮肟转化率与己内酰胺的选择性较高,但使用寿命受到较大限制。建议加强对催化剂失活机理,以及适用于环己酮肟气相重排的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和筛选的研究,在确保己内酰胺高收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寿命。  相似文献   

17.
光亚硝化法制己内酰胺工艺(以下简称光化法)是以光化学为特征的。该工艺通过光化反应一步由环己烧合成环己酮肟盐酸盐(油珠)。后者经一般通用的转位中和反应制成己内酰胺粗品。由于工艺上因素的考虑,油珠不作任何精制而进行转位中和。因此己内酰胺粗品既含有转位中和生成的杂质,也不可避免杂有光化反应的付产物,这些将给成品的精制后处理带来许多研究课题和任务。本文拟就光化法工艺的杂质形成、影响、抑制及其精制的途径作些探讨,以期改进工艺,提高成品质量。己内酰胺的质量近年来世界合成纤维工业蓬勃发展,对其单体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日本东洋人造丝公司名古屋工厂的己内酰胺产品标准为:  相似文献   

18.
己内酰胺生产的绿色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己内酰胺生产的绿色化关键是环己酮肟贝克曼重排工艺路线替代的开发。重点介绍了代替浓硫酸催化该反应的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反应器工业化的方法的进展。提出采用多相催化剂取代发烟硫酸使环己酮肟转化为己内酰胺的工艺 ,该催化剂具有转化率和选择性高 ,易处理再生 ,且可用于连续化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己内酰胺,简称e-己内酰胺,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熔点68~70℃,沸点140~142℃(15毫米)。手触有润滑感,工业品有微弱的叔胺气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和苯等。其70%水溶液的密度是1.05g/cm~3,受热时起聚合反应,用于制备聚己内酰胺树脂、聚己内酰胺纤维和人造皮革等。 1 工艺技术 己内酰胺的工业生产方法,可以归纳为4种: (1)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再与羟胺肟化生成环己酮肟,经Beckmann重排得己内酰胺。 (2)苯酚加氢制环己酮,经肟化、Beckmann重排得己内酰胺。 (3)甲苯氧化制苯甲酸,加氢得环己烷羧酸,与亚硝  相似文献   

20.
盐酸羟胺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酸羟胺为白色针状结晶,吸潮则分解;溶于水、醇和甘油,不溶于醚。熔点151℃,有腐蚀性。盐酸羟胺是羟胺盐类中比较稳定的一种盐类,它与有机醛或酮进行肟化反应生成醛肟或酮肟。肟再经过贝克曼转位可变成酰胺。这是盐酸羟胺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反应,用它与环己酮反应合成锦纶6单体——己内酰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