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斌  加生荣  郭锐 《人民黄河》2004,26(3):20-2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野外试验区建设是“模型黄河”建设的重要部分,试验区分为3种类型:基础数据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区和综合治理效益监测研究区。野外试验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坡面侵蚀规律;②重力侵蚀;③坡面-沟道侵蚀耦合机制;④坝系建设关键技术;⑤单项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机理与应用等。试验区建成后应具有的功能是:①能与室内模型进行同步试验;②对坡面、沟道耦合侵蚀过程进行观测试验;③能进行侵蚀过程的试验观测。  相似文献   

2.
《水利水电技术》2005,36(1):54-54
中国水利部门计划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模型黄土高原”.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薛松贵介绍,“模型黄土高原”是为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和治理效益而构建的高科技模型体系.它借助实体模拟理论和技术、测控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一宏大的科研工程建成后,将成为黄河及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勉  肖培青 《人民黄河》2004,26(3):18-19,22
根据黄土高原治理实践、水土保持科技发展及黄河原型规律深化研究的要求,黄土高原小流域实体模型建设包括“室内模型”和“野外原型观测试验区”两大部分。“野外原型观测试验区”用于水土流失规律、措施布设方案研究等;“室内模型”的主要功能为:①模拟大到暴雨;②同时模拟坡面侵蚀过程和沟道侵蚀过程;③可用于优化沟道坝系设计方案的研究;④模拟各种水土保持措施。黄土高原小流域实体模型研究的主要内容为:①坝系建设关键技术;②不同治理措施组合的蓄洪减淤作用机理与应用;③土壤侵蚀规律与机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利》2004,(7):J001-J001
黄河复杂难治的根源在于泥沙,而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的46个地(盟、州、市),306个县(旗、市、区),总面积64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0.9%,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其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强度大、时  相似文献   

5.
建设"模型黄河"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型黄河”是对“原型黄河”所反映的自然现象进行反演、模拟和试验,从而揭示“原型黄河”内在的自然规律。建设“模型内河”(主要包括黄土高原模型、水库模型、河道模型及河口模型),一方面直接为“原型黄河”提供治理开发方案,另一方面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提供物理参数。通过“数字黄河”与“模型黄河”的联合运用,确保各种治理开发方案在“原型黄河”上实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九五”期间华亭县年均治理面积由过去的800hm^2左右,增加到2000hm^2。截至2000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9万hm^2,治理程度达36.2%。介绍了“九五”期间华亭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做法,提出了“十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7.
土壤侵蚀模型在黄土高原的应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模型是认识和评估水土流失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的有效工具,目前已有的众多土壤侵蚀模型中,因黄土高原地形和地貌的独特性而使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系统整理公开发表的文献,对在黄土高原经过验证的、涵盖不同尺度和过程表达的12个土壤侵蚀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依据模型预测精度、过程描述、应用方便程度和情景模拟能力等指标对每个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拟预测精度不随模型复杂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经验统计模型有利于土壤流失量的快速评估,物理成因模型尤其是分布式物理成因模型更适用于侵蚀过程和输沙过程的精细评估。指出未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型发展应着重于提升数据质量、加强模型开发与模型评估3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经验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宜昌市是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全市针对水土流失地域分布特征,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依托项目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治理。其主要经验是:坚持领导挂 帅,实行目标责任制;坚持统一规划,实行高标准治理;坚持以小流域治理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坚持预防 为主,强化监督执法力度;坚持科学治理,提高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建设河北秀美山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委省、省人大、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成绩,为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治理开发黄河离不开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模型黄河”工程可以系统地反映影响黄河变化的各种因素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将一些抽象的现象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甚至可以量化,能够直观反映各种不同治理方案的结果。建设“模型黄河”工程,是解决治黄重大问题的要求、认识黄河基本规律的要求、黄河问题复杂性的研究要求、“三条黄河”联动的要求,也是现代治黄和科技治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三条黄河"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做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新时期的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应着力建设“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原型黄河”指现实中的黄河;“数字黄河”是“原型黄河”的虚拟对照体,“模型黄河”是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原型黄河”。“三条黄河”的建设相互关联,互为作用,要建设“三条黄河”,必须搞好规划,引进技术,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3.
在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伟大号召发表5周年之际,我们途经黄河万家寨到陕北进行调研。从陕西北部的府谷、神木,到榆林、绥德,再到延安的宝塔、富县,沿途所见所闻,备受鼓舞。5年前,  相似文献   

14.
15.
认识区情,预防优先;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大力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黄土高原是流域内坡耕地分布最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新时期对黄土高原旱作梯田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章在资料收集、典型调研、相关规划研究等基础上,通过分析西北黄土高原区旱作梯田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旱作...  相似文献   

17.
浅谈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建忠 《人民黄河》2001,23(1):24-26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可以用“三低”(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林木生长率低)来概括,人工林具有矮化,纤细,低产,烯疏4个特征,自然条件,适地适树、苗木质量、造林技术、抚育管护等5个方面的问题是造成“三低”的主要原因,适地适树适法是现阶段防治中造林“三低”的主要技术途径,其核心是“林水平衡”合理布局,适地适树,重视经济树种、抗旱造林以及加强病、虫、鼠、免、牛、羊、危害防治,是搞好区内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航 《人民黄河》2004,26(3):38-39
“模型黄河”工程建设是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体系的重要手段。借助于“模型黄河”工程,不仅能够深化对黄河规律的认识,提高治黄的科技含量,使黄河水利工程投资更加经济、合理,为“数字黄河”工程提供物理参数,而且可增强社会对黄河治理的参与性,集中国内外的智慧来建设黄河,最终实现“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  相似文献   

19.
淤地坝建设对改善黄土高原区域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淤地坝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以改变微地貌,增加良田面积,有效拦截泥沙。防止沟道侵蚀,减少水土流失,能有效拦蓄洪水,减少灾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区域植被的恢复,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坝代路,便利交通。  相似文献   

20.
水土流失是导致陕西省生态环境恶化,制约陕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影响陕西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后,陕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持久不懈的国土治理,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治理的规模,还是投入以及治理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被治理地区生态环境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治理成果保存率低,未治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