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小红  李红  程希  党海龙 《测井技术》2007,31(5):462-465
云南保山盆地上第三系为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含气砂岩储层特征,其特点是电性特征受岩性影响大和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针对性地建立合理的岩石体积模型,采用非电法-库克法计算储层的孔隙度和饱和度;在渗透率的计算上充分结合该区储层特征,引入泥质含量、粒径大小、孔喉结构等影响因素.最终的计算结果与岩心分析数据及试气结论较吻合.  相似文献   

2.
晋县凹陷南部地区东西宽20km,南北长40km,面积约800km2,属于典型的中新生代单断箕状洼槽,受宁晋断裂的影响,相应形成了孔店组和沙河街组泥、砂岩储层。1990年以来已对该区下第三系进行地层测试25层,ES2+3段赵61井获工业油流。通过对各测试层位的测试资料分析,认为ES4+Ek为低孔、低渗、低产储层;ES2+3导流、导压能力强,为中孔、中渗、高产储层。建议今后对该区下第三系ES2+3储层重点勘探,兼探ES4+Ek储层。对赵61井各层测试资料分析,认为对该地区ES2+3储层试油,可采用一开一关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碎屑岩储层基本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第三系主要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砂体成因类型及展布、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特征、储集空间的成因类型及储集性能,在此基础上指出塔北地区的苏维依组、上白垩统、下第三系、中-上三叠统及东河砂岩、塔中地区的东河砂岩以及塔西南地区的中新统、下白垩统为本区最好的储层,具备了大中型油气藏形成的储集条件;同时还指出本区三叠系、东河砂岩等储层埋藏深、储集物性好,是国内外极为少见的深埋优质储层,并分析了其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4.
针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SB油田上第三系戴南组由扇三角洲相控制的构造一岩性复合油气藏储层平面变化大、砂泥岩薄互层的特点,建立了针对主要含油层系戴二段的测井约束反演技术思路和流程,主要包括测井曲线预处理、井震标定及子波估算、建立低频模型、反演关键参数测试等环节,通过测井约束反演完成了对储层的定量预测和描述,从而为正确认识该区油藏的储层分布提供了准确依据,勘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第三系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库车坳陷新生界沉积厚度巨大,沉积体系多样.其第三系储层岩石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不高的特点,且在不同区域及不同沉积环境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而填隙物含量则普遍较高.储集空间类型为次生孔隙型,主要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超大孔隙、微孔隙和构造裂隙几种类型.下第三系孔隙度呈现南高北低及中部高、东西两端低的态势,渗透率表现为南高北低的趋势,东西变化不明显.研究区吉迪克组底砂岩的孔隙度呈东高西低、北低南高及周缘高,中部低的特点.储层厚度总的分布规律是:下第三系储层呈东厚西薄、东粗西细特点,南北略具差异;吉迪克组底部砂岩是一套较为稳定的、可在全区进行区域追踪的薄砂层,平面上具有北厚南薄的分布规律.沉积相、成岩作用及构造因素共同控制了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胜利老河口油田桩106井区馆陶组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胜利油区老河口油田桩106井区馆陶组砂层组主要包括河道、堤岸、泛滥平原、废弃河道4种沉积亚相。主力含油层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亚段曲流河沉积的河道砂体。该区周围被富生油凹陷包围,断层对该区上第三系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大、小断层的连接,油气沿断面和储集层作垂向和横向交替运移,形成网毯状油气运聚模式。丰富的油源、优越的油气运聚条件以及良好的储盖组合在馆陶组形成以岩性油藏、岩性-构造油藏为主的隐蔽油气藏。油气藏自南向北具有含油层系逐渐变多、变深,含油性能逐渐变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有机包裹体及成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一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差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8.
库车山前逆冲带超压流体主排放通道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前陆逆冲带通常具有异常高压、构造圈闭发育和成藏条件复杂的特点,是油气勘探的高风险地区。对库车坳陷克拉苏逆冲带钻井、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研究证实,克拉2特大型气藏形成于超压流体主排放通道上。该区构造挤压强烈,逆冲断裂活动伴随着下第三系膏泥岩/盐岩塑性流动,那些与膏泥岩/盐岩封闭层变薄、形成局部薄弱带相关的断层成为超压流体排放的主要通道。超压流体主排放通道是该区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途径,使得下部烃源岩层系中的天然气不断地向上部白垩系它源储层运移。超压流体排放有助于形成溶蚀孔隙,改善储层物性。综合研究表明,超压流体主排放通道对该区天然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八仙构造油气成藏模式及其对柴北缘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北缘为柴达木盆地北部一个以侏罗系生烃、第三系为主要储集层的含油气系统。南八仙构造是柴北缘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构造。该构造反映出柴北缘分别在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受到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区域挤压或压扭作用,并分别形成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断层。基底卷入断层是下第三系储层形成油气藏必不可少的油源通道;晚第三纪滑脱型断层则对下第三系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并导致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原油性质、储层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包裹体正构烷烃分布都证明下第三系储层存在早晚两期油气注入,上第三系储层则为晚期油气注入。南八仙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说明,加强断层活动史和封闭史研究对柴北缘油气评价有重要意义;与上第三系相比,下第三系的油气藏形成条件更有利。   相似文献   

10.
西北巴拉望盆地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第三系生物礁储层中,该区生物礁形态多样,类型复杂,预测难度大。针对该区礁灰岩的储层特点,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和钻井等资料,以地震沉积学为指导,综合运用地震属性和波阻抗反演划分有利储集相带,交叉应用AVO技术和烃类检测等技术研究含油气性。初步探索出1套适合于该区生物礁识别和预测的方法,摸清了礁灰岩的分布规律和储层特征,预测了生物礁的平面分布范围,划分了有利勘探相带,为该区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垦东地区的勘探开发为例,介绍胜利滩海地区上第三系勘探开发技术。该区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是主要含油层系;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类,其分布与构造带和储层发育情况有关。运用相干数据体和正交切线等方法落实断层延展方向及断裂系统组合问题;采取微构造成图方法有效地反映了起伏较小的低幅度构造;利用测井约束反演并配合地震多参数等技术精细描述了储层空间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勘探开发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勘探和开发目标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东濮凹陷三春集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濮凹陷三春集地区下第三系隆起带各高点勘探效果较东翼斜坡带差,但具备形成隐蔽油气藏的地质条件,该地区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晚第三纪早中期产烃规模有限,生成的油气沿着断层向固阳洼陷西侧运移,在春东断层下降盘中的反向屋脊岩性圈闭中富集。通过石油地质综合研究,预测固阳洼陷西侧为三春集构造带陷蔽油气藏滚动勘探的有利地区。图3参2(张建军摘)。  相似文献   

13.
渤中地区第三系主要含油层位储层类型丰富。通过测井、岩心和实测资料分析 ,探讨了不同层段储层的沉积学、非均质性、成岩作用和物性等特征。馆陶组储层为河流沉积体系 ,砂体规模大 ,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 ,成岩作用相对较弱 ,是渤中地区最为有利的储层。东营组储层以东北部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沙河街组储层以扇类沉积体系为主 ,地层埋藏深 ,砂体分散、规模小 ,储层质量差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规模小,成藏特征复杂,预测难度大。探讨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否存在二次运移与成藏,以及延安组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次等,可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颗粒荧光定量测试、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对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延安组油藏存在古油水界面上升和油气逸散等地质事件,揭示出部分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遭受过破坏并发生过油气二次运移。整体而言,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主要存在两期成藏,早期为早白垩世末的充注成藏,油气主要在延安组下部层位聚集成藏;晚期为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抬升引起的油气二次运移成藏,油气在延安组上部层位聚集成藏。相比早期成藏,晚期的成藏区域更加远离长7生烃中心,两期成藏形成了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现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玛湖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继三叠系百口泉组之后又发现了一个大型连续型砂砾岩油气藏群。针对该区域成藏特征与成藏模式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与沉积环境,从烃源供给、储盖组合、运移通道及保存条件等4个方面对MH1井区上乌尔禾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MH1井区上乌尔禾组砂砾岩油藏连续成藏具有4个有利条件:①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量大、双峰式生油特征,为MH1井区上乌尔禾组油藏提供了优质高效的烃源条件;②上乌尔禾组退积型扇体下砂上泥式沉积模式在纵向上形成规模有效的储盖组合;③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砂体的三元复合体系共同形成了良好的立体输导网络;④扇三角洲平原亚相致密带、湖相与扇间泥岩以及断裂相互配置,形成复合式多面遮挡,为扇三角洲前缘大面积成藏提供了匹配良好的保存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MH1井区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并在MH1井区开展了勘探开发一体化部署,获得了规模储量。该研究对下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井测井约束反演薄互层储集体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以薄互层为储集体的地层特征,采用了一套适合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多模块反演系统Ivertrace反演,通过对滨东地区沙四段上亚段砂泥薄互层储层在反淀中的特点、过程及应用效果等多方面的分析,进一步探索了测井反演技术的技术实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长6 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重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文章依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大路沟地区三叠纪长6 期的沉积类型、沉积微相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大路沟地区三叠纪长6 油层组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包括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缺前三角洲亚相;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长6 油层组各微相经历了从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到混合载荷高弯度河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对长6 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微相是砂岩储层分布和发育的最有利相带,也是今后勘探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库车坳陷东部迪北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气资源潜力巨大,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受制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储层甜点预测难度大,制约了致密气的有效勘探与开发。基于构造演化、烃源岩、沉积储层、生-储-盖组合及勘探实践的系统分析,探讨了阿合组天然气成藏新模式。迪北地区发育多条4级高角度逆冲断裂,其中Ⅲ、Ⅳ级断裂的伴生裂缝发育,构造整体表现为自南向北阶梯式抬升,局部发育断背斜和断鼻构造,主要形成于中新世-第四纪逆冲推覆期;阿合组储层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道巨厚层状(含砾)粗砂岩为主,多尺度、多成因的微裂缝可有效沟通微孔隙和长石粒内溶孔等储集空间,有利于规模储层甜点的发育。阿合组致密气藏的生-储-盖组合表现为"三明治"式,其中,三叠系暗色泥岩和煤层是致密气藏的主力烃源岩。阿合组致密气成藏演化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征,早期注入油、减孔致密,喜马拉雅晚期(18~1 Ma)断裂和构造缝发育,利于天然气沿断裂-裂缝带充注成藏。迪北5井采用常规钻井工程和常规压裂工艺实现了阿合组超深层致密油气效益勘探突破,证实了迪北地区整体含气,以烃源岩发育区、优势储层分布区、Ⅲ-Ⅳ级断裂-裂缝带的油气最为富集。重新刻画了效益勘探有利区的面积为1 030 km2、天然气资源量为7 210×108m3、石油资源量为3 090×104t。  相似文献   

19.
渤中坳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特点及其聚集规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渤中坳陷近5年来先后于中浅层的上第三系发现了多个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气田,成为国内外石油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地区。其具有不同于周边陆地油田的油气成藏特点,晚期的热沉降和构造活动使其成为渤海湾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上第三系具有优于周边陆地油田的良好的储盖条件,晚期的构造活动与油气主要排烃期相匹配,为油气向上第三系圈闭中运聚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两种断裂系统、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晚期油气运移的多样性造就了渤中坳陷上第三系丰富多彩的油气藏类型和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