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朗普任职美国总统后,其能源政策向传统化石能源倾斜,美国已成为增长最快的能源生产国,其有望在2020年左右实现能源独立。目前我国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油气等优质能源需求仍将增长。中美两国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换,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传统竞争关系有望缓和,合作潜力逐渐凸显。2016年以来,美国对我国油气出口大幅增长,双边油气合作已形成良好局面,未来仍有较大增长潜力。扩大中美油气贸易规模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我国能源国际合作水平,促进能源合作多元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平衡中美贸易逆差,有利于巩固发展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连年升高,在积极寻求海外油气资源的同时也很注重进口来源多元化。加拿大油气资源丰富,政治稳定,为了改变美国一家独大的油气出口格局,也在努力实现油气资源出口的多元化,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中加两国已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加拿大对华石油出口量达到2.98×10^4bbl/d,两国油气合作发展迅速.并购交易活跃。但在中加油气合作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加拿大油气合作项目大都为油砂和页岩气资源,项目投资大、风险高;加拿大是自由党和保守党两党轮流执政,使得对外油气投资政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美国会利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影响力,对加拿大在油气资源领域的合作进行干涉;同时中国石油企业也存在自身发展不足、对加拿大市场重视不够等问题。为促进中加油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应加强两国政府层面的长效协调沟通机制,构建良好的政府间互动关系,拓展油气合作领域范围,建立中美油气合作互信交流机制;中国石油企业要做好长期规划,准确定位加拿大油气市场,认真评估潜在风险,加强油气合作项目评价,探索“最佳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是全球油气生产大国,与日本的经济互补性强,但双方的能源合作尚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俄对日石油出口仅占日本石油进口总量的4%,在日本进口的LNG中来自俄罗斯的气源仅占9%,两国在油气合作方面应该大有潜力可挖。中日两国一直在寻求通过油气进口多元化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日俄能源合作对中俄能源合作会带来冲击和影响。对于与中日两国的能源合作,俄罗斯所持态度一直比较中立。俄罗斯采取保障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出口多元化的对外能源合作策略,而且其油气出口重心不在亚太地区,再加上日本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政治意图,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中日在与俄能源合作中的竞争不可避免,且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日本一直在与俄罗斯能源合作问题上排挤和提防中国,争取与俄罗斯开展长期稳定的油气合作,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两国在与俄罗斯能源合作中的竞争关系,树立竞争意识,力争在与日本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行业结构变革的机遇。加快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步伐,为中俄能源合作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外油气利用的战略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晓蕾  何琬 《中国能源》2011,33(12):14-18,42
海外油气利用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国际能源投资贸易合作机制下不同国际集团利益分配博弈.海外油气利用区位选择的战略决策,既要考虑规避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又要考虑油气资源政治属性所蕴含的战略利益.因此,本文从油气资源国国家风险和地缘政治吸引力两个维度出发,构建海外油气利用区位选择的战略决策矩阵,并对33个油气资源国进行实证...  相似文献   

5.
<正>为落实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成果,推动中美能源合作,11月15日,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商务部在浙江宁波联合举办第十七届中美油气工业论坛。此次论坛紧扣两国合作进展,以天然气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以及政策对接为主题,来自两国业界和政府的150余位专家和代表围绕主题开展讨论和交流,推动已有成果落地,探索新的合作可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凡荣、美国能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能源供需形势和贸易形势却各有不同。综观全球能源市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消费趋于稳定甚至下降,能源消费中心继续"东扩",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增长动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驱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且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石油供应严重短缺,同时天然气需求强劲,供需缺口也在逐年扩大,油气资源供应保障程度不容乐观。反观美国,其能源消费已基本稳定,且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特征明显,煤炭呈供应过剩局面;页岩气革命助力美国成为油气生产大国,石油进口量大幅下降,距离"石油独立"目标越来越近,而"天然气独立"目标已实现。中美能源结构互补性强,美国能源产品具备价格优势,但中美能源贸易量受贸易争端影响骤然下降。未来中长期内,中美两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地位明显不同,但中国作为能源进口大国,美国作为能源出口大国,两国能源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应当破除能源产品关税壁垒,加强与美国的能源合作,这既有利于缓解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有利于提高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欧佩克、经合组织(及其下属的国际能源署)的实际作用已明显降低,不少人把目光聚集在4个油气大国(美、中、俄、沙特),即油气G4上。美国是世界一流的油气生产国和消费国,并将成为重要的出口国,而且还拥有影响世界油气市场的巨大软实力。俄罗斯是全球名列前茅的油气生产和消费大国,油气出口市场贸易量居世界首位,并且拥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沙特是世界头号石油生产和出口国,以及日趋重要的油气消费国,是欧佩克和中东石油政策的"领头羊"。中国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大国,影响世界油气市场的软实力正快速增长。中国也是油气G4中唯一的油气进口大国,已成为世界各大石油国激烈争夺的出口市场。当然,油气G4自身在发展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以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为拐点,世界油气市场已形成新的格局。总体上供大于需的局面使消费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生产和消费中心日趋多元化;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弧形带成为油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金融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石油交易已成为金融衍生品;合作共赢成为世界石油格局的主流。面对世界油气新格局,中国应加速对油气产业链的全面改革,增强油气实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时要深入研究油气G4,重视油气G4间的合作,全方位利用多种平台,促进引领国际油气合作。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以其丰富的油气等资源储量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中哈能源合作具备很好的现实基础,两国在能源供需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能源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但中哈能源关系不仅受到双边关系的影响,还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各大国极力谋取哈萨克斯坦能源的战略行为,为中哈能源合作带来了一些挑战,其中以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为代表。研究结果表明,两国能源合作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多方面的助力与阻力并存:地理位置相邻、政策对接顺利、全球能源形势有利以及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等条件,助力中哈深化能源合作关系;而哈萨克斯坦国内社会矛盾与中亚国家间矛盾突出、国际能源竞争激烈以及"中国威胁论"等阻力则阻碍了两国能源合作的推进。因此,应该加快建设中亚能源走廊以挖掘里海周边地区的能源潜力,坚持"走出去"战略,多元化能源合作方式,完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联合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应对风险,妥善处理好相关利益国的竞合关系,以促进两国能源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升温。  相似文献   

9.
美国能源政策的转变与国际能源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促进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就业增加。在鼓励化石能源发展的能源战略下,得益于页岩油气革命,美国在2019年已经实现了石油贸易顺差,其能源政策的重心也逐渐从"能源独立"转向"能源主导"。而特朗普的能源政策虽然对煤炭产业有所促进,但仍无法改变其日渐衰落的趋势。美国页岩油产量的迅猛增长将造成世界能源市场供应过剩,同时也将加速改变现有的国际能源格局和能源地缘政治,能源已然成为美国一项强有力的政策工具。无论2020年美国大选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其"能源主导"发展战略的实施。特朗普的能源政策对我国的油气市场、能源产业和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面对挑战,我国应正视自身能源需求,弱化美国能源政策变迁带来的风险。中美两国就能源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应该是可以预期的,而中美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应仅限于能源进出口,在能源技术、企业交流方面也应加大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10.
<正>8月26日,中乌能源合作分委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凡荣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第一副部长米尔扎马赫姆多夫共同主持会议,并就两国在油气、电力、核电、煤炭、新能源等领域合作事宜深入交换了意见。李凡荣表示,要充分发挥中乌能源合作分委会机制作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要不断开拓合作思路,挖掘两国能源合作新的增长点;要积极  相似文献   

11.
朱成章 《能源》2011,(7):13-13
《能源》2011年第6期“美国新能源政策现拐点?”一文中说,美国能源部停止对新能源设施贷款担保申请,源自于美国政府对传统能源的重视,坐拥如此庞大的油气资源储备。美国自然不必像欧洲人一样将能源安全全部寄托在非常昂贵的可再生能源上。但美国却与中印等国签订合作协议,美此举是希望利用新兴国家的资金和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2.
于宏源 《能源》2013,(2):82-83
随着美国油气自给率的增加,中美两国因能源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正在降低,能源安全正在向其市场属性回归。  相似文献   

13.
张越月 《能源评论》2013,(2):104-109
黑龙江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仅一水之隔,拥有成为国际油气码头的先天条件。但两国能源合作谈判多年,却进展缓慢。2013年年初,日本频繁向俄罗斯等国示好,以期“包围中国”。日本的搅局,是否会再次推迟这个老工业基地的能源码头梦?  相似文献   

14.
《能源评论》2014,(10):82-89
尼亚加拉不仅有伟大的自然奇观,也蕴含丰富经济的水力资源,不但为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旅游资源,而且还通过隧洞和隐秘于地下的水电工程,源源不断地为两国提供清洁能源,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开发自然资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两国是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补充、安全上相互信任、国际问题上相互协调的新型国家关系和合作模式。近年来受益于政治高度互信和平等互利原则,中俄两国能源设施联通取得重大进展,能源贸易规模不断创下新高,能源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当前,中国作为油气进口第一大国,对外合作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更大力度的开放合作来不断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前景不明、地缘政治动荡等因素加剧了全球能源市场的不稳定性,油价的剧烈波动对俄罗斯等能源生产和贸易大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全球能源市场经历大变局的现实背景下,全面深入加强中俄能源领域的更多务实合作,不仅有助于增强全球能源市场稳定性,而且对于提质升级中俄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7月8日,第六届中-印尼能源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凡荣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李凡荣表示,近年来,中印尼两国能源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成效显著。希望双方能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指引下,顺应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携手实现中印尼能源合作行稳致远。本次论坛分为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油气和煤炭两部分。中印尼双方代表分享了两国在电力、  相似文献   

17.
董娟 《中外能源》2014,(10):13-20
目前,德国和美国在能源结构转型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两国选择的是两条不尽相同的典型路径。德国更关注低碳清洁转型,其转型路径主要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淘汰核能、逐步减少煤炭使用;从效果来看,德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比重提高,碳排放量降低。美国则在关注低碳清洁转型的同时,更加关注能源安全,其转型路径既包括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开采,也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前期研发;从效果来看,大大提高了美国的能源安全保障,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下降,并减少了碳排放量。当然,两国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德国和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能源结构转型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前化石能源仍占据主体地位,而技术进步是能源结构转型的根本保障。我国一方面应加强新能源(包括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另外,应充分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处理好能源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能源行业整体健康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过去20年油气合作引领了我国能源"走出去",成为能源国际合作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倡议为新时期我国深入开展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能源合作的重点之一必将是油气合作。本文提出,要以实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从"油气大国"到"油气强国"为目标,重点建设"一个人才培养体系、两张基础设施网络、三条企业发展路线、四个上游合作区域、六个下游合作园区和若干油气交易中心",简称油气合作"12346+N"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主要国家煤层气资源量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气体能源研究所 1998年在 17届世界能源大会上公布的世界主要国家煤层气地下储量和可采储量 ,依次为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单位 :万亿立方米国 家地下储量可采储量国 家地下储量可采储量加拿大 16 14 0印度尼西亚 6 0 0 7美 国 15 92 8西欧诸国 3 40 3俄罗斯 15 91 4印 度 2 6 0 4中 国 10 0 1 4波兰和捷克 2 0 0 3澳大利亚 8 81 5乌克兰 1 40 1世界主要国家煤层气资源量估计@魏功  相似文献   

20.
能源知识     
《中外能源》2013,(1):57+61+71+77-57
美国页岩油技术改变世界能源版图页岩油革命正在重新界定全球能源格局,正如国际能源署在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所说的那样,美国能源开发具有深远意义,北美以外地区和整个能源行业都将能够感受其影响。随着非传统油气产量的大增,美国能源产量的增长将加速国际石油贸易转向,对传统能源生产国以及由此产生的定价机制都会产生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