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Planning》2019,(11)
大运河自古以来就给苏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也给苏州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苏州应抢抓大运河文化复兴战略机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建设有苏州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打造世界级文化发展平台。本文在对苏州运河文化的现状做深度思考后试图探求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8)
扬州园林与大运河在历史上具有密切的联系。该文整理扬州园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呈现出的运河文化、盐商文化、士大夫文化等多种文化现象,阐述孕育扬州园林历史发展的物质环境及其发展过程中各关键节点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的扬州园林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补充。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城市的精髓与灵魂,大运河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对运河沿岸聚落形态的研究有利于挖掘和弘扬运河文化,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该文选取大运河天津段三岔河口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元、明、清时期运河聚落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探究运河聚落发展的动力机制,挖掘并弘扬运河文化,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为全段大运河沿岸聚落形态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引。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指向的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运河文化带和沿线特色小镇地域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将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运河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如何完整地挖掘、传承遗产,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是本文关注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尽管苏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也颇有成果,但传统的保护方法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增长的需求,也不利于大运河沿线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对苏州大运河沿线特色小镇采用数字化保护的方法,以此加强运河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促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苏州因京杭大运河而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繁盛的水运交通推动了这一时期苏州运河沿线水驿的建设。从风景园林学视角,以明清大运河苏州段水驿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史料分析,系统梳理苏州水驿营建的历史沿革,考据四处代表性水驿实例,从其选址、布局、功能、文化四个方面总结驿水相融的景观特征,并从城市风景体系、城市功能组织两个方面剖析水驿与城市景观格局的关系。同时对大运河沿线水驿景观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当代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苏州因京杭大运河而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繁盛的水运交通推动了这一时期苏州运河沿线水驿的建设.从风景园林学视角,以明清大运河苏州段水驿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史料分析,系统梳理苏州水驿营建的历史沿革,考据四处代表性水驿实例,从其选址、布局、功能、文化四个方面总结驿水相融的景观特征,并从城市风景体系、城市功能组织两个方面剖析水驿与城市景观格局的关系.同时对大运河沿线水驿景观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当代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7.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禅宗园林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芳  李士好 《建筑与环境》2009,3(3):108-110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以魏晋时期的市井寺庙与山林寺庙为起点,概述了寺庙园林肇端发展及历史沿革,阐明了汉化佛教——禅宗寺庙建筑的不同类型及相关的文化特色。尤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主要探究对象,从清代皇家园林中禅宗寺庙园林环境分布概况、寺庙总体布局及寺庙本身格局的园林环境阐发了皇家寺庙园林的基本特征。并从禅宗及禅文化特有的哲观和价值标准,分析了寺庙园林环境产生的思想基础、佛教禅宗精神与传统园林观之间不期而遇的契合,揭示了清代皇家园林中禅宗寺庙园林环境的设计意象,阐发了其造园目的和创作手法。最后,本文按照由自然到禅化的顺序把禅宗寺庙园林的的审美分为几个层次,并归纳、例举了清代皇家园林中寺庙园林环境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安徽建筑》2019,(8):10-13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沿线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江苏地理位置优越,大运河为沿线城市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了运河城市工业的发展。文章旨在保护历史文脉和尊重地域性原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江苏运河沿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情况,以江南运河城市苏州、无锡和常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和文物保护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和研究典型案例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结合大运河江苏段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将工业遗产保护与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建设符合江苏地域特征的京杭大运河文化带。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漕运通过内港码头与沿线城市对接,促进了内港码头所在城市片区的商业繁荣,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具有独特景观风貌的城市区域。时至今日,这些在水利基础设施带动下繁盛的区域,虽失去了水运交通功能,但其景观格局仍然保留,在功能转换之后,依然是城市区域繁荣的媒介。依据运河与城市的相对位置关系,将大运河影响下的内港码头片区分为三大类:内港码头在城市内部、城市边缘和城市外部,并分别选取北京什刹海片区、苏州阊门片区和聊城古城东部运河片区为典型案例,探讨依托于古代大运河的城市内港码头片区景观的形成演变过程,揭示出以水为载体的历史景观结构随着时间变化在地区发展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运河漕运通过内港码头与沿线城市对接,促进了内港码头所在城市片区的商业繁荣,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具有独特景观风貌的城市区域。时至今日,这些在水利基础设施带动下繁盛的区域,虽失去了水运交通功能,但其景观格局仍然保留,在功能转换之后,依然是城市区域繁荣的媒介。依据运河与城市的相对位置关系,将大运河影响下的内港码头片区分为三大类:内港码头在城市内部、城市边缘和城市外部,并分别选取北京什刹海片区、苏州阊门片区和聊城古城东部运河片区为典型案例,探讨依托于古代大运河的城市内港码头片区景观的形成演变过程,揭示出以水为载体的历史景观结构随着时间变化在地区发展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代佛教寺庙园林建设如火如荼,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佛教寺庙园林的特征和当代寺庙园林的存在问题,以东林寺净土苑为例,提出了景观营建对策。希望以此对当代佛教寺庙园林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庆洲  吴锦江 《中国园林》2007,23(10):73-77
探讨了佛教文化对中国山水名胜景观、城市名胜景观和园林艺术景观的影响,提出2个观点:(1)佛教文化为山水名胜景观添彩,以佛教四大名山之五台山、峨眉山以及乐山大佛的建设为例进行论述;(2)佛教建筑为城市名胜景观增色,分别从历史上佛教建筑对城市景观的贡献以及现代城市中佛塔对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2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还从佛教建筑成为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或视线焦点、佛教建筑构成园林名胜景观、以园林展示佛国世界图式、佛教寺庙的园林化4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文化与园林艺术景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韩国通度寺3个历史时期的寺庙空间构成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寺庙空间构成随时代发展、文化积淀而变化的特点.即整个寺庙空间变化模式为:以塔为中心—以塔殿为中心—以殿阁为中心的寺庙空间构成的不连续变化,以及该变化的文化背景成因.通度寺空间构成的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寺庙园林布局形式、中国佛教东传以及佛教的韩国本土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居敏 《城市住宅》2021,28(7):127-128
自古以来,大运河不仅是伟大的水利工程,还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记忆,其中,苏南段大运河为大运河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一段,蕴含着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同时也影响着沿运城镇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随着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城市的快速更新,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不断推进,苏南段大运河历史街区空间环境面临一系列的更新与发展问题.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对苏南段大运河及历史街区空间环境现状进行概述,分析目前苏南段大运河历史街区空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为沿线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其除航运功能以外的多元价值发掘以及对城市滨水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成为运河沿线城市的共同课题。以宿迁市为例,紧扣大运河宿迁段"四世同堂"的特质,以"时空链接"为理念,拟探讨通过改善运河两岸的交通、用地等要素,完善城市功能并加强城市组团之间的聚合力,通过发掘与彰显大运河宿迁段的典型文化特质,形成具有标识性的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后,实现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成为申遗后续的重要课题[1]。文章以大运河大名段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结合大名地域文化特征,提出大名建筑遗产旅游发展的开发策略,推动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为地方城市的影响力提升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安徽建筑》2019,(11):18-20
中国大运河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支流水系丰富,是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紧密联系文化、商业、交通等要素的重要遗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展开对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尤其是对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南通拥有江苏大运河遗产的很多支流航道,主体有通扬运河、通吕运河等,星罗密布的水系河流组成了具有南通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带,对沿线城镇建设、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选取大运河南通段重要历史遗存展开调研,分析南通大运河文化带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指出大运河文化带视角下的传统建筑再利用策略,为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沿线建筑遗产保护提供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国段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古镇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的挑战。文章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政策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目前建设实践中的五大问题,并以杭州市塘栖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分析塘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保护、演进、再现、体验的逻辑彰显运河文化,从文旅与科研两方面为古镇发展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19.
正引言"十三五"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不仅影响到了运河的岸线,也影响到了运河周围的生态环境。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它表明中国大型运河遗产廊道保护、规划与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国外运河遗产廊道理念、慢行系统建设逐步兴起,而淮安水网密集、遗产丰富,这正是一个发展运河遗产廊道来促进淮安市经济、文化、历史传承、保护生态环境的好时机,也能为我国其他大型线性文化的规划保护提供样例。京杭运河是世界上第一大运河,途经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个省份,大运河淮安段  相似文献   

20.
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价值和意义是难以估量的。本文旨在围绕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大运河文化主题公共设施设计这一主题,发掘现状不足之处,将嘉兴地方传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相结合,共同创造富有生命力,适合嘉兴城市发展路线的适合人们宜居生活的嘉兴段运河的公共设施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