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磊  席丽莎 《新建筑》2014,(4):154-157
作为天津私家园林舆型代表的水西庄,盛于清雍正至乾隆中期,因其与江浙园林并雄,成为天津历史文化的高峰和儒雅文化的代表。因此,对水西庄园林的考证研究,不仅是对天津地域园林的重新解读,更是对天津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入发掘。通过对《莲坡诗笺》、《津门诗钞》和《秋庄夜雨读书图》等水西庄书画作品的考证,探究查氏水西庄文化内涵及园林特点。  相似文献   

2.
周云  宗绍强  李莹 《中国园林》2006,22(12):69-71
介绍天津历史名园水西庄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分析其审美意境和造园手法,尤其是水西庄的园林建筑兼具南北风格,别具特色。20世纪90年代后,水西庄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现已决定在北运河畔批地筹措复建水西庄。一个集园林、文化之大成的古典园林——水西庄,将给天津增加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马军 《园林》1999,(5):18-19
水体是园林中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素与山景并称为山水。“水因山而转,山因水而活”,有山有水才能构成完整的中国园林。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由此可以说水是中国园林的灵魂。园林中的水可以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对现代园林设计发展大有裨益。园林设计中常有水景的运用,以水点缀空间形成的景观是园林中很有意境的部分。水作为引导空间、点缀空间的要素,在造园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本文以圆明园为例探讨水与空间的交织,为的是清晰认识水景在园林中运用的表达方式及产生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5.
居室亦园林     
园林的发展历程中空间压缩、抽象化和居室化的倾向一直存在;通过对园林核心空间要素的分析,提出“空间的园林性”问题,以居室化的庭园为参考系,从空间和身体性两个方面,指出没有自然资源的现代居室,依然可以拥有“园林性”,并结合设计实践,指出“九宫格设计方法”在塑造空间复杂性方面的特殊价值,探讨如何在居室设计中用多孔空间实现“眼前有景”的内蕴视野。  相似文献   

6.
汤景琛  金荷仙 《古建园林技术》2024,(171):48-52转73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虚景,讲究以各个感官要素营造富有意境的环境,对园林中的香景营造手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古典园林的意境解读及现代园林的香景空间营造。以“浙中第一园”绮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绘制绮园香景植物种类及分布现状;归纳绮园典型香景景观主要营造手法为“孤芳流香”“香径沁幽”“香海润坪”,并结合绮园的历史记载对典型香景进行营造方法、文化内涵的探究。最后总结现代园林绿地香景空间营造时应注重“空间营香”“应时有香”“以文塑香”。研究丰富现有传统园林香景景观的理论,也为未来园林绿地中的气味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倪丙银  刘翠林 《四川建材》2011,37(6):166-170
中国古代版画中,记载了大量的园林元素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研究古典园林的珍贵资料。本文以版画中的园林为题材,讲述了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过程中的园林要素,并归纳出不同时期版画题材的变化,以园林四要素山、水、建筑、植物为例分析了各版画中体现的园林要素特征。  相似文献   

8.
赵晶  沈子晗 《风景园林》2023,30(3):48-54
【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体验。【结果】通过身体感知,仿古园林以精致的要素与空间组合展现“中国性”;通过意境隐喻,现代展园以崭新姿态传达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通过体验互动,园林活动以具身表演与时空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至海外大众。【结论】最终可以发现:通过以上3种方式,海外中国园林在景观体验中成功挖掘了游客的认知并引发多样性的探索和想象,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岭南士人的群体性格探索明清岭南士人园林的理景 艺术特征。从设计营造层面对岭南传统士人宅园的布局、掇山、置石、 理水、借景、装饰等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岭南士人园林"空间融透、 庭庭印和”、"掇山置石、余情丘壑”、"规则水形、内隐自然”、 "园景因借、情景合一”和"纳福世俗,中西合璧”的理景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空间的导向与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多空间组合处理手法,它不仅在现代建筑空间中得到广泛运用,而且在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的处理中也多有体现。自古以来,关于中国园林的著述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真正涉及到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的导向与暗示这一课题的研究却为数不多。其实,这一处理手法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它往往结合古典园林所特有的构成要素展现出来,例如幽长曲折的回廊、绵延不断的小径、玲珑剔透的漏窗等都是空间的导向与暗示处理手法在园林中的体现,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江南古典园林在空间层次上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形成了“曲径通幽”,“步移景换”,“柳暗花明”等这些标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园林活动是中国园林文化空间整 体性的主要一环,影响甚至决定着园林空 间布局和意境凝练,因此研究活动与空间 的耦合关联,对理解中国园林内在形成机 制、丰富古典园林营建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蓬发期,大量宋 画直观地反映了园林空间和园林活动共存 场景,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以宋 画为研究素材,引入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 梳理出文会雅集、园内栖居、山水游赏、时 节活动4种园林活动类型,从活动参与的主 体入手,分析相应活动空间所具有的最突 出的园林要素,及其所营造的整体空间范 围、空间性质,总结出园林活动与园林空间 的关系,从而为当代历史景观的文化内涵 保护以及园林活动与空间氛围的营造提供 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文正  曹磊  刘静蓉  王焱 《风景园林》2022,29(12):113-119
徐氏东园是明中后期南京最负盛名的园林之一,其从农作园到山水园的转变过程体现了江南地区园林发展的趋势。因史料不足,既有研究深度与其历史地位不匹配。对既有史料深入发掘,对园记、园林绘画、地方图志等诸多史料信息加以识别、关联梳理,尝试划定东园边界,结合东园主人交游者的园林诗,从中提取造景要素与意向,对全盛时的东园平面展开考证和复原。研究表明,东园边界由长桥、苑家桥、小运河、马家桥、茉莉园限定,园中一鉴堂有二层、朝向东南;东园造景要素丰富,有华堂丽亭、奇花异木、峰洞石林、溪池瀑泉;园林营建采用自然化的理水方式、堂台组合的构景手法;载诗载画的文人雅集使东园成为明中后期南京重要的文化空间。通过考证,为徐氏家族园林集群的研究进行了史料补充,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园林是承载养生活动的载体,是养生思想的外化体现。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养生思想实现“神性 -人性 - 理性”转变的关键时期。论文从养生“理性”精神的内涵入手,从园林中园名景名的语义变化为研究起点,通过文献梳理、类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养生理性精神对园林空间形态演变和意境生成的影响与作用:一是“起居养生”促进园居空间多元化的生成;二是“闲情养生”丰富了园林建筑的类型;三是“动静结合”强化了动观空间与静观空间相互结合的营建思想;四是“形神兼养”为园林意境与养心精神的融合提供了共通的思想基础。最终揭示出宋代园林空间在功能、形态、情趣等方面的演变特征与养生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沂蔓  袁晓梅 《风景园林》2023,30(10):128-134
【目的】岭南园林中不乏受江南园林影响的造园旨趣。清末广州杏林庄以杏花为主题的雅集题咏诗文中频繁出现“岭南”与“江南”二词并置的现象,并彰显岭南园林中拥有江南风景,是重要的研究线索。以杏林庄杏花雅集为例,探索岭南园林如何在花木雅集中塑造江南风景意象。【方法】基于杏林庄中杏花相关文本记载,对文本内容及其诞生情境进行互证剖析,挖掘园林杏花及其意象塑造过程。【结果】杏林庄之杏从无到有,从杏林医道的寓意,随着杏物南迁,在考据、赋诗、书画等雅集活动中从意象认知、生成和传播的层面被赋予江南风景意象,并最终在实景营造和纸上媒介中得以延续。【结论】雅集生活情境是岭南园林中塑造江南风景意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当前保护与修复古典园林时应当重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中国传统自然观为思想基础,利用西方“场所精神”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古典园林。从生成“场所”的环境客体(包括建筑类要素和自然类要素)与感知主体(包括对空间的流动体验和对文化的多维认同)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构成和精神内涵。阐明了中国园林中的时空环境营造与体验者行为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传统自然观对当代建筑的场所营造及空间艺术表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杰  彭浪  何佳栖 《城市建筑》2022,(5):177-180
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本文选取杜甫草堂园林空间中游人行为为研究对象,在对草堂园林空间进行分类,甄选出主要空间节点后,通过现场行为观察、空间测绘、问卷访谈及行为注记等方法,绘制了空间节点平面图,记录了游人在草堂园林不同空间节点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分布,调查了草堂空间内游人的游憩满意度,对不同空间节点中的园林景观要素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各空间类型及其空间要素对游人行为活动的影响作用,并基于游人行为特征对杜甫草堂园林空间提出了一些应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朱建宁 《风景园林》2014,(3):107-111
几何学作为经典的思维论证方法,对西方的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都具深远影响。由几何学演绎出的“公理化方法”更加强调元素结构和逻辑推理,从而形成西方人注重理性的设计思维和园林风格。研究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例,从建筑与园林的布局、园林要素的形体处理、几何学透视及空间的透视校正等方面,论述了几何学对规则式园林造园法则的具体影响,提出了西方规则式园林中蕴含的理性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版画中的园林为题材.讲述了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版画中的园林要素,并归纳出不同时期版画题材的变化.以园林四要素山、水、建筑、植物为例分析了各版画中体现的园林要素特征。  相似文献   

19.
姜虹  刘婷 《山西建筑》2013,(3):206-207
从园林禅境的塑造手法入手,依次阐述了园林禅境空间的定义、园林禅境的艺术塑造手法以及园林禅境要素的塑造手法三个方面,通过对现代园林禅境空间的塑造研究,为将来创造出更高层次的禅境空间设计而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和隐居园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对其在同源文化国家中的发展现状探讨较少,且忽视了对其传承和异流特征的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通过对古代及现代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调研,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古代“隐士”的概念和隐逸思想,明确了中韩隐逸文化内涵的特点和异同之处。同时,从空间特征的层面,系统性地识别和比较了中韩两国代表性隐居园林“独乐园”和“独乐堂”,包括园林题名、选址环境、空间结构和构成要素等隐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韩两国隐逸文化的内涵和隐居园林空间特征具有相当多的相似性,但又有明显区别。韩国更加推崇儒隐,而中国隐居园林中的隐逸文化更加丰富。在“师法自然”和“自然崇拜”理念的影响下,中韩两国的隐居园林与城市的位置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空间隐蔽性和连接性的营造手法上也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