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丹  董楠楠 《园林》2023,(3):106-113
“亲自然”是儿童天性发展及本能需求,当前国内儿童面临“自然经验缺乏”的危机,如何促进儿童“亲自然”体验以塑造儿童的身体、情感和认知,让儿童重新回归自然和自由玩耍的童年,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也是发展儿童友好的关键。从“亲自然”需求的外在体验行为和内在场所依恋出发,分析在“亲自然”本能驱动下儿童与自然的互动模式及深远意义。通过国内外儿童亲自然体验的创新实践,总结提出“亲自然”发展目标下重塑儿童与自然联系三位一体的“自然处方”,即空间实践的供给层面、政策法规的保障层面、社会服务的支持层面,通过完善城市绿色空间供给和服务,制定儿童与自然联系的政策管理机制,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发展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情景驱动,从“附近的自然”到“远方的自然”,开展面向社区、景区、园区、校区、城区近郊等儿童高频接触环境的亲自然体验实践,以重塑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陈晓彤  何逊  成露依  王婷 《规划师》2022,(6):131-137
儿童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建筑密度的增加,儿童游憩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建设受到制约。在此背景下,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规划建设儿童游憩空间,首先回顾了我国学术界关于儿童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现状;其次总结了以纽约、东京、悉尼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解决儿童游憩空间规划设计问题的策略及实践特点,并将相关经验与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相结合;最后从规划制度、儿童需求、协作平台、体检机制四个方面对我国城市儿童游憩空间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尹德洁  邱悦  李宁  赵悦  于凯钰 《园林》2024,(1):93-100
为探究花境助力社区儿童友好空间的可行性、总结社区儿童友好花境的营造经验与要点,对文献进行人工解译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结合案例分析得出:(1)花境是增加儿童活动空间自然成分、助力打造社区儿童友好空间的有效形式。(2)当叶色冷暖视域占比接近时适用于冷色调的周边环境,叶色冷绿视域面积大于叶色暖绿时适用于暖色调的周边环境;空间的人工成分主色调与花境主色调相和有助于花境与整体空间相融合。(3)花境景观各要素中,植物对儿童的感官刺激最为明显。绵毛水苏、荆芥、松果菊、千日红等植物可以带给儿童较为明显的的感官刺激。  相似文献   

4.
张笑来  姜斌 《风景园林》2019,26(10):40-47
恒毅力是一种基础性的人格特征。恒毅力对于人一生的健康和福祉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大量研究证明接触自然对当代人恒毅力的养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恒毅力为主要目标的自然教育最好从学龄前儿童期(5~6岁)开始进行。遗憾的是,关于此类自然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知识仍然处于分散和不足的状态。因而,发展相对完整的自然教育体系以培养学龄前儿童的恒毅力是十分紧急且重要的。从恒毅力自然教育的理论框架、关键要素及其权重、自然教育及体验活动智库、对自然教育场所及活动的策略性设计这4部分探讨该类自然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策略,或可为研究者提供儿童恒毅力的未来研究趋势,为教育者提供自然教育的实践启示,为设计师提供自然体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儿童人格的养成包括自然天性的展露和人文内涵的提升。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对儿童完善人格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应该具备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就我国乡村现状来看,乡村具备广阔的场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符合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自然属性需求。但一般性的乡村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很少经过人工设计,欠缺明显的文教特征,无法对儿童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文章通过实地观察分析儿童行为特点,就当前乡村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属性,提出空间设计原则,希望能对乡村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单馨雨  赵杨 《城市建筑》2023,(13):211-215
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双减”的多重背景下,儿童的权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然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我国逐渐兴起。社区花园作为与儿童物理距离上最近的自然承载体,其自然科普教育作用往往被忽视。本文以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的社区花园为例,对社区花园自然教育的空间布局、模式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探讨社区花园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其自然教育模式,探究其自然教育类型并提出建议,对社区花园自然教育功能的实现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胡丽红  王蕊  许增爵 《城市住宅》2021,28(5):130-131
通过了解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的相关理论层面,对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及游乐园的利用情况和环境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各类户外环境空间对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阐明儿童友好型城市户外环境对儿童成长具有安全、健康、扩大社交范围等作用,是实现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而总结从自然绿地、植物配置、地面铺装、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8.
户外活动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快速城市化使城市人口与建筑密度不断提高,可供城区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空间亟待拓展。公共建筑屋顶作为存量巨大的城市资源,目前在开发利用时对儿童利益的考虑较为有限。文章通过分析当今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载体及拓展路径,指出利用公共建筑屋顶作为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的优势和意义,并以儿童友好的视角,结合原型提炼和典例分析,从空间形态、空间界面、交通连接和景观主题四方面探讨了公建屋顶户外活动空间应有的环境特征,进而提出屋顶空间利用应重视儿童权益、成为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多样化补充、提升空间品质等建议,以期为拓展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冰怡  李鹏波  吴军 《城市建筑》2023,(21):188-191
儿童游戏空间是儿童进行游戏、娱乐、运动和文化科学教育的专门场所,它不仅是综合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生态、景观和美育的功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儿童游戏空间的运作方式和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儿童游戏空间的类型单一,缺乏个性,难以满足儿童的需求,其改造与更新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儿童友好型游戏空间的设计与思考,结合对儿童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征分析,主张把少年儿童的需求放到设计构思的核心地位,突出儿童作为设计空间使用者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在儿童友好型游戏空间设计中应把握的几个主要方面,以此探寻儿童友好型游戏空间的发展方向,营建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儿童游戏空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中的儿童在非结构化游戏的时间正在减少,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让儿童与自然逐渐疏离,儿童的游戏权利和游戏空间受到极大威胁.本文通过真实解构儿童成长中的游戏需求,从儿童主体的成长认知视角出发,提倡为儿童创造更多的亲自然性非结构化游戏空间机会.基于儿童游戏的成长支持理论和游戏类型的主导趋势,构建了凸显儿童游戏...  相似文献   

11.
儿童是社区活动的主体人群之一,在社区中实现儿童友好是推进健康社区的重要环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需求,儿童友好型健康社区需通过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建设,满足全龄段儿童的身心需求.分析荷兰代尔夫特、奥地利、日本新雪谷町,以及国内的深圳、南京等地从政策先导、机制构建、文化塑造、空间营造4方...  相似文献   

12.
周昕蕾  肖阳 《风景园林》2019,26(10):72-77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作为儿童与自然连接的最直接空间场所,为儿童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可能性。从实际项目案例出发,遵从儿童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将景观空间打造成适合孩子情境化体验、主题性探索等户外活动空间。探讨如何完善景观空间的功能属性,使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为儿童自然体验提供更有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风景园林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决策的影响,以英国英格兰地区为例,劳动党政府于2008年提出的《儿童计划》和《游戏策略》,在为儿童游戏场地的更新和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间接推动了儿童场地设计导则与标准的发展。然而随着2010年政府换届,儿童户外游戏场地发展方案被移出了英国国家发展计划。将着重介绍在政策变化的背景下,于英格兰北部谢菲尔德市进行的名为“与自然共生”政府资助项目的实践经验,重点探究在政策引导的背景下,通过儿童户外游戏场地自然化改造的方式对社区户外空间进行适儿化提升的过程、方式和成果。将从多元参与协同工作的机制、儿童参与社区改造的方式以及儿童游戏场地的游戏价值提升等多个方面阐释该项目,为中国“十四五”规划背景下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社区环境优化提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供基于英国经验的应对策略;对因地制宜地建设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及社区提供基于前沿实践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在北京高密度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满足各年龄使用需求的局限性问题,以龙潭街道光明西里社区为例,通过对北京高密度社区使用者的充分调研与研究,得出了他们对于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需求与意见。提出了以儿童活动场作为触媒,激发全年龄段的交流活动的更新策略。通过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层面的合理规划设计,将高密度社区中的儿童活动空间打造成一个满足代际使用的多功能公共空间,切实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兰强  黄瓴 《风景园林》2023,30(11):105-112
[目的]公共绿地作为公共健康基础设施与提供游憩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科学评价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尽可能全面把握游憩服务能力情况,可有效服务于高密度城区游憩服务供给的优化。[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梳理游憩需求理论,系统反演游憩服务应供给的功能,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度单体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全域公共绿地总体游憩服务能力及公共绿地之间的竞合关系。[结果]研究发现:1)个体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呈现“中心低四周高”的特征;2)总体服务能力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特征,并显现出“极核-组团-扇形-环带-散点”多模式综合的游憩空间结构;3)公共绿地之间不同的竞合关系形成了差异化的游憩服务供需模式与服务效益。[结论]从衡量标准、评估尺度、认知对象3个方面优化了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的评价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打造游憩网络体系、全力提升公共绿地的多维可达性、搭建多元游憩服务供给主体的协同供给平台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几十年的城市化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方向由"量"转变为"质",以人为本的空间品质提升成为了发展主题。儿童友好型城市强调儿童在城市空间中的权利,其空间构建也成为了提升城市品质的切入点。文章通过对儿童空间心理及行为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儿童友好建筑的设计原则,在城市关系、功能布局、空间尺度和设施元素四方面提出了设计方法与策略,并以重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8)
一个"自然缺失"的童年会给儿童带去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36岁人生发展的早期。然而,针对解决"自然缺失"问题的自然教育作为儿童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并没有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建立以幼儿园、家庭、社会为一体的自然教育系统迫在眉睫。文章详细分析了当下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家庭、社会三大平台上"亲近自然"的方式,并以其中理念、技术最先进且最受欢迎的公共自然教育空间为例,结合分析国内外实例,从儿童认知、心理、行为角度入手,剖析了适合儿童自然教育的最佳方式,并大胆指出未来中国儿童公共自然教育空间展示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9)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到了大量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为基础,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内涵、研究工具与方法、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未来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20.
结合我国城市儿童公共空间的现状,从可达性、安全性、自然性、多样性四方面,阐述了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旨在创造出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城市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