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竹园路站—港务路站区间盾构下穿京杭大运河工程为背景,从盾构选型、掘进参数、端头加固、沉降监测控制等方面研究盾构下穿京杭大运河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工程实际选择合适的盾构机型、优化掘进参数,进行二次注浆可较好地完成地铁隧道盾构下穿运河段施工。  相似文献   

2.
深圳地铁9号线为轨道交通三期工程线路之一,建成后完善线网布局,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出行条件。区间多次下穿既有地铁线路,其中盾构区间下穿既有地铁3号线距离最小,为区间施工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下穿的风险分析,研究穿越方案和流程,选择匹配的盾构设备,制订应对措施,确保了盾构区间顺利下穿既有3号线。  相似文献   

3.
蒋超  王文辉 《江西建材》2022,(4):246-248,253
为保证盾构长距离重叠、并行下穿运营地铁隧道施工中既有线路的正常运营,确保盾构隧道的安全掘进,文中依托长沙地铁3号线下穿地铁1号线的成功工程案例,通过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现场施工控制和监测方案布置,对地铁隧道在复杂下穿工况下的施工技术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盾构施工工法、地层地质条件和现场控制措施均是隧道安全掘进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王海峻 《工程质量》2019,37(2):17-21
随着地铁网络化运营,盾构隧道下穿地铁运营线路的情况越来越多,作为盾构掘进控制的关键点,对这方面的影响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无锡地铁1号线南延线长广溪站~雪浪坪站盾构区间下穿地铁运营线路为例,分析了穿越控制的风险、难点和重点,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施工应对控制措施,分析了掘进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并对整个掘进完成后进行了分析总结,对类似穿越工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天津地铁6号线黑牛城道站———梅江道站盾构区间下穿既有铁路的设计思路,利用GTS空间分析程序,对盾构区间进行下穿铁路的各工况计算分析并提出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刚柱 《建筑安全》2020,35(4):32-35
杭州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SG6-7标中医药大学站~伟业路站区间为目前世界上穿越风险点最多最密集的盾构掘进隧道。该区间段左右线在下穿既有运营铁路沪昆绕行线处地质受扰动易液化,沉降控制要求高、安全风险高,若出现不均匀沉降将造成重大损失。施工过程中制定针对性专项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盾构穿越难题,保证了运营铁路的安全,盾构顺利掘进。  相似文献   

7.
针对成都地铁6号线西华大道站至金府站区间隧道下穿既有河道的案例,总结盾构隧道下穿既有河道施工期间盾构机掘进参数和地层加固的工程措施,采用数值方法对盾构机掘进所引起的地层沉降和既有河道地层注浆加固效果进行模拟计算,并对盾构隧道施工期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压平衡盾构隧道下穿既有河道施工期所采取的土体改良、土舱压力、掘进参数和注浆加固措施是有效的,保障了地铁双线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既有河道施工安全与既有河道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8.
深圳地铁5号线怡黄盾构区间下穿景贝南小区,施工风险高。本文介绍了盾构下穿建筑物段的工程地质情况、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建筑物的沉降机理,重点阐述了盾构掘进下穿建筑物的施工准备和技术措施。通过合理的过程控制,确保了盾构下穿建筑物期间建筑物及地面安全。  相似文献   

9.
高成玉 《四川建筑》2023,(5):228-230
以洛阳地铁1号线启明南路站—塔湾站区间隧道盾构下穿焦柳铁路为工程背景,从地层预加固、下穿掘进参数选择、渣土改良、同步注浆、二次注浆和大纵坡掘进施工等方面总结隧道下穿焦柳铁路施工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地铁隧道穿越运营地铁隧道过程中,有效地控制运营地铁隧道的变形,确保隧道安全是施工关键。以杭州地铁6号线中医药大学站~伟业路站盾构区间(简称中~伟区间)左右线2次成功上跨运营地铁4号线最小垂直距离2.99m为例。采用上穿段盾构掘进控制技术,辅助管片背后注浆,自动化监控量测等方面的盾构掘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既有隧道的变形,确保盾构施工安全和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11.
张亮亮 《土工基础》2012,26(2):31-34
考虑时空效应的盾构下穿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受力特征计算,对盾构工程风险控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以南京地铁新建三号线区间盾构下穿既有一号线矿山法区间隧道为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按施工过程对既有一号线隧道衬砌结构的受力特征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后,盾构下穿既有矿山法隧道施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以南宁地铁4号线那历村站~那洪立交站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铁路隧道为工程实例,总结盾构下穿铁路隧道的关键施工技术,成功解决了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重难点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可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建地铁线路隧道下行穿越既有线路存在着施工安全风险,自动化监测是准确地了解在建线路对既有线路工程结构变形的有效手段和定量分析方法,确保既有线路的结构安全。本文以成都市在建地铁11号线盾构区间隧道下穿5号线既有线路地铁车站施工为例,对该车站的结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实行信息化施工监测,及时调整和优化盾构掘进参数,严格控制车站的变形量,有效保障了隧道顺利下穿通过,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曾英俊 《建筑施工》2022,(6):1318-1322
为研究新建盾构穿越软土地区运营双圆地铁隧道过程中既有隧道结构的变形特征,依托上海新建轨道交通14号线云山路站—蓝天路站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运营中的地铁6号线双圆隧道工程,对既有双圆隧道结构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参数调整,展开探讨。结果表明,新建14号线下穿既有地铁6号线的过程中,既有地铁双圆隧道结构隆沉控制在±2 mm内,满足施工要求,证明了施工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穿越过程中的实际施工控制参数,明确了类似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关注的关键技术参数,即合理设置土仓压力、盾尾注浆量可有效控制施工过程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的不利影响,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深圳地铁11号线前一宝区间盾构下穿既有地铁5号线施工,从下穿前期准备、下穿过程控制、下穿后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为填海区盾构下穿既有线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市政技术》2017,(4):105-109
北京地铁8号线安德里北街站—鼓楼大街站区间盾构下穿既有2号线鼓楼大街站是北京首例土压平衡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车站的成功案例。以该工程为背景,从工前探测以及参数控制等方面介绍了盾构下穿既有车站的施工技术,内容包括车站残留物探测、夹层土体加固、理论土压力计算以及试验段设置等。该工程于2012年6月顺利竣工,施工实践和现场监测表明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车站沉降满足控制值要求。该工程的成功实施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下穿运营高铁站、地铁1号线及预留4号线高铁站风亭区域,盾构施工难度大、风险高。为了保证运营高铁站及区域建构筑物安全,施工前对下穿高铁站、风亭等区域地质水文特征、建构筑物结构及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证,对接收端实行二次注浆加固,通过试验段总结了掘进参数及控制要点,有效地保证了盾构接收的安全,施工效果良好,特别是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总结出相关盾构掘进的关键控制参数,为安徽地区乃至全国此类工程施工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新建轨道交通12号线盾构区间下穿既有2号线长~汉盾构区间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新建线路施工对既有轨道交通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盾构掘进施工对既有结构及线路影响较小,盾构隧道贯通后区间结构最大竖向位移为–4.96 mm,最大水平位移为0.309 mm,2号线盾构区间累计最大沉降量为–2.86 mm,区间结构变形量和沉降量在相关规范控制范围内,满足区间安全运营要求。通过设计上加强管片配筋、增加注浆孔,隧道施工中加强掘进参数控制和及时同步注浆,加强二次注浆,同时对2号线长港路站—汉口火车站区间设置监测点,指导施工,保证地铁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9.
徐骞  李立  储柯军 《建筑机械化》2012,(Z2):152-155
以北京地铁8号线安-鼓区间近距离盾构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工程为例,讲述该盾构下穿工程概况及其地质情况,分析该工程的技术特点、难点及该工程存在的风险,最后指出本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评估。在这些措施指导下成功实施下穿,达到了既有隧道结构的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在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工程为研究对象,对既有车行隧道结构变形以及地层土体变形影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新建盾构隧道合理的掘进方案。主要研究工作:以广州地铁21号线黄村站—世界大观站盾构区间下穿既有车行隧道案例为依托,利用有限元软件和有限差分软件分别进行数值建模和计算分析,制定左右线新建隧道不同错距的掘进方案,研究左右线新建盾构掘进面错距大小对其下穿既有车行隧道的变形影响,得到合理的施工错距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