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侵入式负荷识别技术需要在智能电网用户侧每个用电设备的插座上安装传感器,通过传感器获取电器 设备的负荷,导致负荷识别精度较低.为此,提出基于智能电表技术的智能电网负荷识别方法.首先将智能电表安装 在智能电网用户侧总线上,采集全部用电设备的电力数据,并对采集数据进行降噪与筛选处理,得到高质量的负荷数 据集.其次构建时间卷积网络模型,并输入负荷数据集进行训练,输出目标负荷的识别标签,实现非侵入式智能电网 负荷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识别智能电网用电负荷方面表现良好,平均绝对误差仅为1.135kWh,证明 了智能电表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能源互联网、数字电网和泛在物联网的建设和推进,传统电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智能测量设备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使得电网不仅能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测,集成各类分布式能源,还能为用户提供最优的能源解决方案.鉴于此,对智能电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讨论智能电网的特点和能源数据的多源性,总结大数据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分析机器学...  相似文献   

3.
智能电网需要处理海量数据,但由于设备及计算能力的限制,传统的计算系统不能有效的解决数据实时计算、综合分析和扩展性等问题。文章引用MapReduce模型概念,提出基于MapReduce模型的智能电网数据平台解决方案,分析了实现平台的技术基础,并阐述了数据平台对建设当前坚强智能电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可有效提高智能电网建设中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IEC61850通信标准化基础上的智能电网具有信息充分共享、通信系统可靠并实时交互设备完整信息的优点,基于这一点,本文展望了智能电网中后台的智能发展方向,即将GPS对时、故障录波、备自投、小电流接地选线、VQC等辅助设备以逻辑功能模块程序软件形式嵌入后台系统中,建立站内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了变电站的集约化管理,降低电网生命周期成本,提高运行可靠性,为智能电网整体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智能电网中智能后台的功能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智能电网中后台的智能发展方向,即将GPS对时、故障录波、备自投、小电流接地选线、VQC等辅助设备以逻辑功能模块程序软件形式嵌入后台系统中,建立站内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了变电站的集约化管理,降低电网生命周期成本,提高运行可靠性,为智能电网整体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能电网监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智能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智能电网的监控系统需要对大量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因此,完成海量数据的有效处理成为了实现智能电网监控系统的核心。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监控系统,给出了相应的体系结构,并详细分析了新方法的可行性、优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技术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信息和通信技术是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提出智能电网信息流包括电网设备层、通信网架层、数据存储管理层和数据应用层4个层次.介绍了国外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标准,指出用电环节的标准体系应加强研究.论述了国内电力通信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智能电网信息及通信体系架构.针对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进行了探讨,特别指出应注意无线网络的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8.
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系统云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电网规模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的不断实现,对电力系统处理器资源和储存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了电力系统智能云,智能云能够在现有处理器、储存设备不变的情况下利用系统内网整合电力系统现有的资源,提高整个系统的计算储存能力和数据安全性,减小系统扩建投资,对于实现中国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和超大规模计算提供了思路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展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工作。智能电网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覆盖电力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调度等多个环节的全景实时系统。而支撑智能电网安全、自愈、绿色、坚强及可靠运行的基础是电网全景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以及累积的海量多源数据快速分析。因而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电网运行和设备检/监测产生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逐渐构成了当今信息学界所关注的大数据。主要阐述了大数据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领域及面临的挑战,为今后大数据在电网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曾瑛  丁慧霞  张庚  周静 《广东电力》2011,24(5):51-58
智能电网是中国电网乃至世界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通信系统是实现智能电网数据获取、保护和控制的基础,因此建立高质量的通信系统是迈向智能电网的第一步.结合广东智能电网的规划、技术和管理标准、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及广东电网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分析目前广东电力通信网面临的压力,提出广东...  相似文献   

11.
智能电网     
《电器工业》2013,(1):I0007-I0007
智能电网开始进入实用性阶段 湖南改造首个智能小区 智能电网的提出已有多年,全国性的智能电网建设正在相继展开,其中湖南开始改造首个智能小区,拉开其智能电网实用化序幕。湖南电网经过几年的积累与改进,抗灾能力全面提升。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12.
智能电网是一个由分布式异构组件组成的系统,但却存在诸多的网络安全问题。对智能电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概括总结,介绍了智能电网模型与系统框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智能电网面临的网络攻击方式,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该策略是通过保护网络、保护设备、加密数据、检测攻击以及防御攻击来保障智能电网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指出组合安全策略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电力安全技术》2011,(2):55-55
国际能源网讯:据SBI能源的一份关于智能电网市场的数据调查显示,美国拟投资智能电网设备及容量。报告还指出,在智能电网产业,最有潜力可开发的部分集中体现在电网的自主意识、自动化,以及对于电网的管理以优化其自身运行。  相似文献   

14.
智能电网防灾减灾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灾害是破坏电网系统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给电网设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电网GIS平台是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平台,能够实现智能电网设备的地理位置精确定位、属性状态结构化管理和可视化展现。为降低气象灾害对智能电网的不良影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将精细化气象数据引入到电网GIS平台之中,采用先进的RUC(快速更新循环)预报、SWAN(短时临近预报)等技术,建立智能电网防灾减灾信息系统,提高智能电网供电可靠性,确保智能电网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15.
智能电网的信息化技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内涵,以及信息化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从充分采集数据信息、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增强综合智能水平三方面分析智能电网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构建油田智能电网是为了保障油田生产,是将油田电网生产、管理、运营等能力进行有效集成并实现数字化、智慧化;提高输电资源管理、输电集中监控、输电运维管理、移动应用功能要求巡视管理。通过安装智能感知设备及网络,建立油田电网管理平台、油田电网调度运行平台、油田电网运维服务平台、油田电网运营管控平台,完善统一的数据管控。  相似文献   

17.
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   总被引:62,自引:7,他引:55  
电网智能化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力电子、IT、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将成为电力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首先论证发展智能电网的必要性;介绍智能电网的性能要求,包括:自治和自愈能力、防御能力、电网兼容性、高效运营和管理、优质和友好性、电力交易的方便性。指出智能电网的实现需要加强基础技术和功能实现2方面的研发:基础技术主要包括电力设备、量测和通信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决策与控制理论4个方面;功能实现则主要包括智能控制中心、智能变电站、智能线路、智能保护系统、智能需求侧管理5个方面。最后从电网性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方面简要论述智能电网的绩效评价体系。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对智能电网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高级计量体系中的重要设备,它的发展对于智能电网的壮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描述了智能电表的工作原理、性能优势、使用方法和利用智能电表可实现的功能后,阐明了智能电表在智能电网用电节能方面的突出贡献,从而体现了智能电表在坚强智能电网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动向和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用户端与智能电网的关系。论述了智能电网用户端系统的概念、架构、核心技术及我国用户端系统目前的现状。指出了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与系统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美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李石  赵苏虹 《电工技术》2019,(24):126-127
文章研究了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阐述了大数据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框架,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四个应用方面,为电力企业对智能电网中海量数据的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